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尊稱橫行社會。
正兒八經喊一聲「先生」和嬌嗔一聲「親」,引起的心理反應就是天壤之別。因此在開口之前採用何種敬語,都值得心思細膩之人琢磨半天。
在今天,一個充滿高知色彩的尊稱——「老師」,榮登當代商業尬吹榜首。這是語言藝術讓人類文明演進得最彬彬有禮的階段,同時折射出社會風貌最波雲詭譎的一面。
除了依次進入學者圈、作家圈、藝人圈、直銷圈之外,「老師」也落在大街小巷,每一個髮廊都有Tony老師;重慶的計程車逮著個遊客,就問「老師打車不」;山東人更是格外喜歡稱呼陌生人為「老shei兒」,不論是賣襪子的、殺豬和搓澡的,都是可親可敬的老師。
然而,並非所有叫「老師」的人,都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有時候只是為了套個近乎,畢恭畢敬地說上一籮筐客套話,表面高山仰止,內心毫無波瀾。
Tony老師眼中的自己
▼
「顧客眼中的Tony老師」
▼
藝人老師眼中的自己
▼
「宣傳眼中的藝人老師」
▼
健身老師眼中的自己
▼
「路人眼中的健身老師」
▼
叫老師:職場破冰神器
正如英國詩人塞繆爾·詹森所言,禮貌就像只氣墊——裡面可能什麼都沒有,卻能奇妙地減輕我們的顛簸。老師,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撇除性別、年齡、工種差異,不論高矮肥瘦、貧窮富貴皆可通行的稱謂。
它使人際來往變得簡單,特別在職場上遇上陌生人,在空氣凝固之前,叫上一聲「老師」就可破冰。
這其實不是21世紀才有的新鮮事兒。早在1987年,學者黃南松就發現「老師」這個稱謂走出教育領域,被用作流行通稱。
他在北京歌舞團、人民日報、新華社、北京電視臺、商務印書館等十二個國家單位,做了一個《非教師稱「老師」的社會調查》,發現在文藝界叫「老師」的佔80%,廣播電視界佔60%,新聞界佔20%。
可見,「老師」不一定與三尺講臺有關,但一定與中國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自謙有關。既然孔子都能在「兩小兒辯日」的路上被難倒,反被笑道「孰為汝多知乎」(「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那麼在文化領域,能互相學習的人自然更多。
這也是現代社會追求平等的一種方式。儘管老師在當下的薪酬排行榜裡排不上名次,但一直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光鮮的職業,「老師」二字,比解放初期的「同志」「師傅」要顯得文雅得體,又比市場經濟時代的「老闆」顯得乾淨脫俗,絲毫沾染不上銅臭味。
比如在媒體行業,叫「老師」的基本達到100%。從前實習生可能就是外賣員、快遞員、助手的代名詞,但現在越來越多媒體人願意稱呼一句「實習生老師」,這對於職場新手而言,不免受寵若驚。
當我在叫你老師時
我在想什麼
中國的尊稱在早期帶有明顯的階級感,大多為表尊卑,服務小眾群體。比如在西周分封制時期,相應的尊稱就有「公侯伯子男」,但女性卻沒有多少尊稱,丈夫大多稱呼自家妻子為拙荊、賤內、拙室。
後隨著平等觀念在中國大地的滲透,尊稱逐漸走向平民化,又依每一方水土演變出差異。北方人愛叫「大爺」,一嗓子喊起來熱切又親厚;上海人愛稱「太太」「小姐」,吳儂軟語中都是精緻;在廣州,若看到打飯的男生對著飯堂阿姨喊「靚女」,真不是恭維或調戲,只是習慣而已。
然而,當一種尊稱開始不辨對象、不論真偽、不分場合地流行時,就會落入濫用之嫌,並容易走向汙名化。
上世紀20年代,魯迅因為看不慣一些文人矯揉造作的文風和空話,就曾在《至姚克》的書信中批評道:「『博士』『學者』諸尊稱,早已成為惡名。」
「老師」也一樣。自從cucn201所配音的《搞笑漫畫日和》走紅後,孫悟空稱呼唐僧的「老溼」就成了調侃老師的熱門詞。
莊嚴的名詞被刻意改造得油膩,「老溼」並不是唯一一個,教授變「叫獸」,專家變成「磚家」,中國學者的尊稱早就走向貶義。
此前,梁家輝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也表達過對「老師」這一稱呼的不適。「我又沒教過你,老什麼師?」他不喜歡把自己擺在那樣的位置上,也拒絕那些以此來不熟裝熟的過客。
可見,叫一聲「老師」,可能只因是當代職場&生活的叢林法則。當擁有高知色彩的稱謂成為泛稱,商業彩虹屁成為職場常識,「老師」這個稱謂反倒失了敬意,落下一種刻意的體面。
老師,從不限於三尺講臺
儘管當下「老師」在三教九流暢通無阻,園丁形象面目模糊,但每當談起老師,第一回憶還是他們在講臺上立下的威嚴——既能授業解惑,也能給你「當頭一卷」。一卷子就是一錘子,能敲定你的分數和回家後爸媽的臉色。
算起來,教師是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因為相傳遠在堯舜時期,就有名為「成均」的大學存在。考古學家發現,在原始氏族公社後期遺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供氏族部落成員集會,以舉行各種典禮儀式、會議、動員、誓師,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
而古代對老師最早的記載,其實並不限定在三尺講臺。它首先出現在西周時期的金文裡,被稱為「師氏」,《周禮》就有「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就是指師氏負責將美善的道理告訴王。
若論私塾中的教書匠,最初應稱之為「先生」。第一個用「先生」稱呼教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當中備註:先生,老人教學者。
「先生」也不限於學塾之中,可藏於市井。舊時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營生的人,也被尊稱為先生,因為他們通曉古籍、相術、陰陽學、心理學,同樣出口成章。
有些先生,做到的則不只是「百年樹人」。比如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與科學),就影響了足足一個世紀的人。
在這倆「先生」的影響下,民國以來,先生也不再專指男性,很多有一技之長的女性藝術家同樣被尊稱為先生,比如宋慶齡、林徽因、楊絳、丁玲等,她們在文學、美術、建築等領域各領風騷,帶來思想啟蒙,放在今日,毋庸置疑是真正的老師。
而來到當代,真正傳遞文明之光的園丁,總是能給我們留下溫暖的記憶。
地理老師心中的自己
▼
「學生記憶中的地理老師」
▼
歷史老師心中的自己
▼
「學生記憶中的歷史老師」
▼
數學老師心中的自己
▼
「學生記憶中的數學老師」
▼
英語老師心中的自己
▼
「學生記憶中的英語老師」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一代孩子腦海裡關於老師的記憶,也不限於學校課堂了,還包括很多「在線老師」。比如在VIPKID上,有超過7萬名北美外教在線1對1教純正英語,他們專業靠譜,穩中帶皮。
如今已有超過60萬孩子在VIPKID上在線外教課,像上面的照片中那樣,哪怕是他們在線下初次真正見面,也毫不生澀,堪稱「最熟悉的陌生人」。這些外教老師,將會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少年記憶裡珍貴的一部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又到教師節,在另一半球的老師,將如何與中國孩子一起度過這個節日?識別下圖二維碼,看看VIPKID的外教老師如何讓孩子愛學敢說~同時也祝所有教書育人的老師們節日快樂!
作者 | 白瑜彥
圖片 | 吳可瑩、孔令傑
參考文獻:
《「教師」一詞的產生和演成略考》,袁東,《教師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非教師稱「老師」的社會調查》,黃南松,《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