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認為大部分三國遊戲,周瑜的智力數值都給的太高了,如果將智力值向下微調,武力值向上微調,應該會更接近歷史上的周瑜。
之前我說過孫策的故事,那講到孫策,當然就會聯想到另外一位江東的明星:周瑜周公瑾。
其實,《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和史冊記載的周瑜,幾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中周郎的模樣,還有他和孫策那段命中注定的感情。
01背景
周瑜,字公瑾,出生地在廬江的舒縣(安徽省舒城縣),孫策與周瑜同年出生,周瑜只比孫策小一個月,兩人在15歲時相識,彼此結為至交好友。
當時孫堅起兵,孫策帶著母親和年幼的弟弟離開家鄉,沒有一個穩定的居所。這時候周瑜和孫策提議說道:我家有間大屋還空著,我的心裡也空著,不如你就搬來我這吧。
這不是什麼八卦內容,周瑜真的就這樣把自己家的屋子,提供給孫策一家老小居住,並且升堂拜母。
周瑜對待孫策的母親,如同自己的母親,這可以說是睡在一起,又見過雙方家長的關係呀。
孫堅家並不是什麼知名的大族,其實論家世背景,周瑜家是優於孫家的。周瑜的伯伯、祖父都做過漢朝的太尉,但他並沒有把出生當作交朋友的標準。
周瑜和孫策胸懷大志,心中都有在亂世建立功業的理想,這兩位美少年,在江淮一帶漸漸累積聲名。遙想兩人一起走在路上散步,不知道迷倒多少江東少女啊。
不過孫策和周瑜的感情路,倒不是一帆風順,中間有不少波折。
由於孫堅在戰場上喪命,孫策和家人搬回去守喪。當時孫策17歲,暫時告別了周瑜,下一次相會在他們20歲那年。
孫策開始在江東起兵創業,周瑜帶著兵馬支援孫策。兩人久別重逢,心中有什麼樣的想法呢,孫策將他滿滿的情意化成了一句話:我得到你,那就什麼都足夠了。
孫策和周瑜雙劍合璧,兩人聯手威力驚人,這一路席捲長江,先擊破笮融、薛禮;接下來,又打敗揚州刺史劉繇。
其中過程我們就不詳說了,因為我們今天的重點是探討周瑜的歷史面貌。
02演義中的周瑜
在一般大眾的想像中,孫策應該是在前線統兵作戰的總大將,而周瑜則是運籌帷幄的軍師。
但我認為這跟真實情況有段差距,畢竟《三國志》寫的很清楚,孫策是以張昭、張紘為謀主,那周瑜呢?
袁術自行稱帝後,孫策和周瑜都與袁術劃清界限。建安三年,孫策已具有江東數郡,他任命周瑜為建威中郎將。
當然,我並不是因為中郎將這樣的官職,就斷定說周瑜不是謀士而是將領。畢竟我們知道,東漢末年的官職亂七八糟,好像都是看心情封的。
可是,孫策發派了2000人給周瑜作為個人軍隊,如果周瑜是個軍師或參謀顧問,這麼做就有點奇怪了。
可見,孫策不止將周瑜視為統兵的將領,而且還是相當倚重的大將。
別忘了,孫策身邊有一幫父親留下來的老部屬,看到孫策對周瑜這麼偏心,而周瑜的年紀又這麼輕,有些人就看不下去了。
面對質疑的聲音,孫策下令說道:
周公瑾年紀輕輕,才能過人,過去跟我又有兄弟般的情誼,他之前帶著兵馬船隻幫助我成就大事,以他的功勞,我這樣的封賞,還不足以回報呢。
而在一群老將中,程普看周瑜特別不順眼,甚至會倚老賣老欺負周瑜。周瑜也沒有放在心上,仍然尊重程普,並且在軍事上發揮自己的長處。
程普漸漸認同周瑜的能力與為人,便對人說道:與公瑾相交相識,就像是飲用美酒,喝到後面,才會慢慢明白它的好處,喝著喝著不覺就醉了。
周瑜的外貌和性格,可說是老少通吃,不止孫策愛他,連年長的程普也臉頰一紅,醉倒在周郎的魅力裡。
所以我們再回頭看《三國演義》,要說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亮,那真是笑話了。
周瑜年紀輕輕,便建功立業,還擁有美嬌娘小喬。更重要的是,他得到孫策、孫權兩任君王的禮遇和重視,根本是超級人生贏家。
認真說起來,我想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才應該羨慕周瑜吧。
赤壁之戰前,孫權將兵權交給周瑜和程普兩位都督,東吳存亡的命運,簡直就是系在周瑜的身上。
在這個歷史大舞臺,周郎破敵的英姿流傳了2000年,這幾乎是所有少年英傑們的美夢。蘇軾的詞,描寫了周瑜羽扇綸巾的瀟灑模樣,讓人心馳神往。
但那畢竟是文學作品,不能當做歷史來閱讀,周瑜帶的應該不是頭巾,而是鋼盔、腰帶。
關於赤壁大戰前後經過,有許多細節,我們這邊只說幾個重點,歷史中沒有孔明借東風,也沒有草船借箭,說什麼周瑜有心陷害諸葛亮,那完全是對周瑜的抹黑。
不過演義雖然黑了周瑜好幾筆,倒也增添了不少計謀。
在周瑜身上,像是打黃蓋的苦肉計,騙蔣幹的反間計,這些同樣是虛構的。
在歷史中,黃蓋用計火燒赤壁,其實詐降與火計,都是出自黃蓋的建議,不是周瑜的計謀。
我們可以看出周瑜是個非常優秀的都帥,善用諸將各盡其謀,他的統帥力相當高,但他的智謀是否像荀彧、陸遜、諸葛亮這麼高,或許就得打上一個問號了。
03真實的周瑜
所以在這邊我要下個結論,雖然有點怕被周瑜粉絲罵,我就直說了:我認為大部分三國遊戲,周瑜的智力數值都給的太高了。如果將智力值向下微調,武力值向上微調。應該會更接近歷史上的周瑜。
為什麼我敢這樣斷言,我們對照史冊來看,其實周瑜和以武勇著稱的孫策非常非常相似,以下列出三個例證:
第一,帶頭向前衝的總督帥
孫策和周瑜都是勇於衝鋒陷陣的,甚至可以說,他們的致命弱點,就是太衝了。
孫策滅掉江東群雄,自恃武勇沒有多加防備,死於刺客手中。周瑜則是在赤壁之戰取得大勝,乘勝追擊,想要迅速奪下江陵和夷陵,卻被曹仁擋了下來。
而且周瑜在圍攻曹仁時,右臂中了一箭。
這邊可以看出,孫策和周瑜果然是好兄弟。當時孫策打笮融也中過流箭,後來孫策用什麼招式破敵呢,他直接殺到笮融面前,跟笮融拼命。
而周瑜受傷後,使出什麼妙計呢?沒有,他勉強上前線,激勵眾將士奮勇作戰,於是擊退曹仁。
雖然周瑜打下了江陵,身體狀況卻越來越差,隔年因病過世。這就是孫策和周瑜最讓人惋惜的地方,他們都是在光芒閃耀的時候,就這樣隕落。
第二,平天下的雄心壯志
孫策剛平定江東,並有意趁機偷襲許都;而周瑜打算江陵後,對孫權提出了「二分天下之計」。兩個人都喜歡選擇高風險高報酬的積極型戰略。
我們若用上帝視角來看,孫吳才剛控制長江一帶,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二分天下,或者更進一步,吞併整個河北,恐怕不容易吧。
魯肅提出借地給劉備的策略,讓劉備成為共同抵禦曹魏的防線,這個戰略應該是比較可行的。
當周瑜向孫權建議說,他願意領兵長徵益州,孫權雖然表面上點了點頭,但我在他心裡很可能在吶喊著:先不要先不要,我這兩位哥哥怎麼都這麼狂,這麼不怕死啊。
第三,臨終的決斷
前兩點似乎都在說,他們的個性太過衝動,但我最想談的其實是第3點,也就是孫策和周瑜最大的優點。
赤壁戰前,周瑜和魯肅是東吳陣營中,唯二極力主張對抗曹操的重臣。但後來兩人理念不同,周瑜認為應該提防劉備,不該與劉備合作。
但他臨終之前,對孫權說了一番非常感人的話:
如今我們與曹操為敵,又有梟雄劉備在旁邊,應該用良將,鎮守荊州安撫劉備,魯肅的機智謀略足以勝任,希望能夠讓他接替我的位置,那麼周瑜即使現在死去,心中也沒有任何牽掛了。
周瑜明明不認同魯肅的戰略,最後卻指定以魯肅為接班人,再次讓我們看到公瑾的胸襟與遠見,他將自己的想法擺在後面,以國家的利益為優先,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位英雄。
再看看當年的孫策,在這些兄弟之中,論彪悍武勇,三弟孫翊和大哥孫策最為相像,但孫策沒有將事業傳給孫翊,他選擇善於用人才與平衡的孫權。
這是傑出的一手,建立了江東穩固的基礎。
周瑜臨終前的心情,真的讓人感動,這簡直就像是周瑜對孫策最後的致敬,最後的浪漫:
伯符,抱歉,我只能陪仲謀走到這裡了,然後我終於能閉上眼睛,去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