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過後,天氣逐漸變冷,多個城市還未供暖,外面的天氣也是時冷時熱,很多帶娃的父母和老人都琢磨不準給孩子究竟怎麼穿才好。
孩子穿少了,怕凍感冒了,孩子穿熱了,一冷一熱也容易不舒服。其實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著實讓很多父母很糾結。
樓上夏阿姨家的小孫子,14個月了,每天夏阿姨都會帶小孫子外出溜達一陣,天氣變冷之後,夏阿姨為孩子左三層又三層,捂得嚴嚴實實的。
雖然天氣變冷了,但是中午的陽光還是十分暖和的,夏阿姨帶著小孫子和園區裡的小朋友溜達了一會,小孩子愛動,不停的跑來跑去,不一會孩子就覺得熱得不行,帽子也不帶了,圍巾也嚷嚷著拿掉。
在外邊玩的很開心,回去的路上比較背陰,冷風颼颼的,孩子吹到風,誰知道回家不久就開始流鼻涕,孩子媽媽下班回家之後,以為給孩子穿得少,凍到了,夏阿姨解釋說,我給孩子穿得蠻多的啊。
夏阿姨與兒媳婦面面相覷,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是給孩子穿得太多了,導致孩子冷熱不均造成的,夏阿姨連連覺得都是自己的疏忽,害的孩子這麼不舒服。
其實,冷熱交替的季節,不用說小孩,有些時候就連大人也難免因為衣服增減不適當而引發感冒。
對於體質本就比較弱的小孩而言,那就更是如此了,網上流傳了一個穿衣的法則,叫26度穿衣原則,就是把不同厚度的衣服定義為一個溫度,然後進行衣服的搭配,只要達到26度就可以了。
但是實際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氣溫存在明顯的差異,加上每一個孩子的體質也是不同的,因而這個原則只是一個參考建議而已。
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穿衣原則大不同
一般而言,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如果是在室內的話,一般比大人多穿一件,同時可以為小嬰兒準備肚兜或者肚圍等保暖衣物,來保護好寶寶的小肚子。
1歲以內的寶寶,一般在屋子裡可以穿著厚度跟大人一樣,如果外出活動的話,就應該比大人多穿一件。
1歲之後的寶寶大多已經會走了,活動量徒增,在室內的話,可以根據室內的溫度適當比大人減少一件,在室外的話,一般來講,和大人穿一樣多就可以了。
但是這些始終只是一個參考建議,具體還應該根據實際的天氣或者其他實際情況來,一般摸一下,孩子的頸背部,只要保證溫度適宜,不涼即可。
二:秋冬季節,可以為孩子準備馬甲
對於孩子而言,腹部、以及背部都是容易著涼的位置,那麼寶寶們除了可以使用肚圍,其實對於大一點的孩子,馬甲就是不錯的選擇。
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幾件不同厚度的馬甲,在孩子冷的時候可以保護前後心,在熱的時候,可以直接脫掉,不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秋凍季節都可以用馬甲來禦寒,防止孩子受涼。
比如,在天氣漸冷,暖氣還沒來的時候,寶寶在室內玩耍有些時候,都有些會冷,這個時候其實就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件薄一點的馬甲,穿在衣服外邊,即使孩子活動量比較小,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室內冷到了。
三:參考「洋蔥式」的穿衣原則
其實,很多人都推崇洋蔥式的穿衣原則,一方面,由於一層層的穿衣,這樣不僅僅更為保暖,同時也是比較靈活的。
但是要注意,最裡面的衣服,主要考慮的是舒適性以及透氣性,中間的可以以保暖為主,而外面的一層,則更為注重防風保暖,比如冷一點的時候,可以選擇帶絨的外套或者防風衣以及薄款或者厚款的羽絨服等,可以適當的根據當時的溫度不斷進行調整。
關於降溫時節,孩子如何更好的穿衣,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正所謂生活處處是哲學,我們都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