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愛幼科學說公眾號後臺回復【削筆器】即可參與0元領削筆器活動
老話說:「若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換季給娃穿衣服這件事,一直都是一個不小的學問。尤其是馬上臨近十一,現在的天氣就跟寶媽的脾氣一樣,真是陰晴不定啊。
有人認為春捂秋凍,到了秋天就應該穿的相對少一點,也有人認為小孩子身體弱愛著涼,不論是什麼季節,都應該穿的多一點。
到底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其實這件事沒有一個準確的定律,穿的太多或者太少,都對寶寶的身體健康不利,想要娃舒適不生病,要穿的剛剛好。
前幾天在寶媽群裡,有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秋天想給孩子少穿一點,鍛鍊娃體抗力,結果抵抗力沒鍛鍊上來,孩子先進醫院了。
這下子又是發燒又是咳嗽,趕在這個非常時期,把寶媽和親戚都嚇壞了,好在問題不大,只是尋常的流感,打了幾針吊瓶,孩子就好多了。
這件事引發了寶媽們的一陣討論,有寶媽說:「都啥時候了還信春捂秋凍那一套,啥季節都不能少穿!」
有的寶媽支持給孩子少穿衣,但是少穿也是有限度的,像這樣凍到感冒打針,實在是太不合適了。
關於秋天的穿衣法則,有人建議「三暖二涼」:保護好寶寶的肚子、後背和腳丫,而頭部和口鼻可以適當涼快一些。
還有人建議和娃爸穿的一樣多,因為小孩子心率快,身體產熱比較快,往往是比寶媽愛熱的,穿衣的多少可以參考寶爸來執行。
所謂的「春捂秋凍」,其實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指的是在溫度稍微降低的時候,即使不添加衣服,身體也能夠很快適應,不會感到太冷。
但是這個法則在小寶寶身上是不適用的,因為孩子的免疫力比較低,一旦著涼了,更容易被細菌侵襲,患上秋季感冒。
而且小孩子身上的血管分布比較密,對寒冷的感受度很高,並沒有爸媽那麼強的禦寒能力,穿得太少會凍得寶寶非常難受。
在這個氣溫起伏不定的秋天,給孩子穿衣服,爸媽們可以嘗試以下這三個法則,讓孩子溫暖不生病。
1)三暖二涼
該保暖的地方要捂好,而可以適當涼快的地方,也需要和外界空氣充分接觸。
三暖:肚子、後背、腳丫
前胸和後背保護著寶寶體內的脾胃和臟器,這兩個部位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胃部如果沒有捂好,寶寶很容易著涼拉肚子,免疫力也會受到影響。
小孩子多數都是不愛穿襪子的,因此夏天小腳丫可以適當放出來,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早晚溫度已經低於10℃,還是要給孩子穿雙襪子,避免寶寶凍腳。
二涼:頭部和口鼻
有的老人擔心孩子著涼,稍微降溫就給娃捂上了帽子和圍巾,其實頭部和口鼻是可以適當暴露在外的,給娃捂得太厚,孩子頭部出汗,一旦見風就更容易著涼了。
2)薄衣多穿
疊穿不僅是一種時尚,還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穿衣方式。現晝夜溫差比較大,可以適當給娃穿2~4層薄衣,這樣熱的時候可以脫掉,脫掉後不會感覺很冷。
3)穿衣向爸爸看齊
孩子穿衣的多少,最不應該借鑑的就是老人,因為老人新陳代謝下降,身體產熱最少,因此總是感到冷。家裡和寶寶們冷熱感受差不多的人,不是寶媽,而是寶爸們。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穿,就讓寶寶穿得和爸爸一樣多。小傢伙們心率快、身體代謝快,產熱也比較多,參考寶爸的冷熱來給娃穿,是比較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