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一來,十個寶寶八個感冒,99%是穿不對惹的禍!俗話說「春捂秋凍」,到底有沒有道理?春天怎麼穿衣服,寶寶才能舒服不生病?貼心的小鶴鶴駕到,快來看看超實用的春季穿衣攻略!
春捂,科學嗎?
「春捂」,有一定道理
老話說「春捂秋凍」,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季的氣溫不穩定,適當「春捂」,有利於適應室內外、早中晚溫差的變化。
怎樣捂,才正確?
幫媽媽們總結了春捂的3個小原則:
● 捂對時機
溫差:晝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說明溫度還不穩定,不能急著減衣,警惕倒春寒來襲。
氣溫:持續在15℃以上,是告別「春捂」的臨界線,再繼續捂一周,就可以逐漸給寶寶減少衣服了。
● 捂要有度
所謂「捂」,不是一味的多穿,而是應該:根據室內外、早中晚的溫度變化,給寶寶適當增減衣服。
春天,是「長個子」的好時節,寶寶們免不了蹦蹦跳跳。如果捂太多,容易出汗,反而更容易著涼,令疾病趁虛而入。
● 捂對地方
後背要暖:給寶寶背部適當保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
小肚肚要暖:寶寶的脾胃尚未發育完全,如果受涼會引起腹瀉、嘔吐等症狀,腹部暖和了不僅能預防拉肚子,還可以促進消化與吸收呢。
小腳丫要暖:腳部的神經比較豐富,對外界溫度變化比較敏感。溫差大的時候,要給寶寶穿上純棉的襪子,保持腳部的保暖。
頭涼:寶寶身體的大多數熱量是從頭上散發出來的。溫度適宜的天氣,要保持頭部乾爽舒適,避免捂出汗。
胸涼:過厚過緊的衣物,容易造成胸部受壓,影響寶寶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記住這「三暖二涼」的穿衣小竅門,寶寶們就可以既有風度又有溫度了~
那平時,如何判斷寶寶的冷暖呢?除了派爸爸每天看天氣預報
媽媽可以通過一個小動作,輕鬆判斷寶寶穿的是否合適:摸後頸。
對,就是--- 摸 後 頸,而不是小手哦~
春天,超實用的「穿衣公式」
小寶寶不會說話,冷了熱了沒法表達,怎麼穿衣服呢?星媽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穿衣感受,適當增減寶寶的衣服。
加1:新生寶寶,比成人多一件
新生階段的寶寶,體溫調節能力較差,運動量較少,因此最好比成人多穿一件。
等同: 1歲內的嬰兒,跟成人一樣多
1歲內的寶寶好動,但是運動量有限,一般跟成人穿得一樣多就可以了。
減1:1至3歲的寶寶,比成人少一件
這個階段的寶寶,好動怕熱,身體代謝快,運動量較大時可以比成人少穿一件。
3歲以上的孩子,通常會自己表達冷暖了,可根據孩子的需求,及時增減衣物即可。
不同場景怎麼穿?
這些情況時,應該怎麼穿?
出汗後,怎麼穿?
玩耍之前,可以先給寶寶減少一件衣服。如果寶寶已經運動到滿頭大汗時,千萬不要立馬給寶寶脫掉衣服,而是要先讓寶寶安靜下來,等到汗水消失,再脫掉外套。看到寶寶熱或出汗就馬上給寶寶脫衣服,是錯誤的!「先捂後脫」比「先脫後捂」更容易使寶寶感冒。
睡覺時,怎麼穿?
如果穿著外衣睡,覺得穿得多,不蓋小被,很容易著涼;如果穿著外衣,蓋上被子,起來後不加衣服,同樣也會感到冷。所以,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睡覺時都要脫衣蓋被,醒後出被窩穿上衣服,這樣才能避免寶寶受涼感冒。
晝夜溫差大,怎麼穿?
春季晝夜溫差大,可以使用「洋蔥穿衣法」,一是足夠溫暖,二是方便穿脫,可以根據需求增減,室內外和不同溫度時自由切換。
常見穿衣3大誤區
誤區1:手涼就該添衣
很多家長愛摸寶寶手腳來判斷寶寶冷熱,實際是不準確的。因為嬰幼兒末梢循環較差,即便體溫正常,手腳也比成人要涼。如果此刻添衣,容易造成體溫過高,捂熱寶寶。正確的判斷是,撫摩寶寶手心,如果是溫熱而無汗,證明穿衣是得當的。
誤區2:頭出汗就該減衣
「呀!寶寶滿頭大汗,我又給寶寶穿多了,趕緊脫衣服。」這一舉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出汗是人體調節溫度的生理反應,當您脫掉寶寶衣物時,汗的揮發會帶走一大部分熱度,此時寶寶很容易生病。正確的做法應是:及時擦乾寶寶頭部和背部的汗,讓寶寶安靜下來,等待自然消汗。
誤區3:打噴嚏就是冷了
如果寶寶只是早上或在溫度改變時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則是鼻子對溫度調節差的原因,家長無需擔心,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如果寶寶不分時刻頻繁打噴嚏或流鼻涕,則應是感冒生病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專家提醒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自然規律總結出的養身諺語。在現代育兒觀中,需要靈活變通,根據寶寶的不同體質,不同地區、不同場景,適當增減衣物,才能給寶寶更好的保護,穿得冷暖合適,舒適又健康。不論傳統經驗還是科學育兒,最適合寶寶的,才是最好的。
春季給寶寶穿衣,要記住「上薄下厚」。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孩子神清氣爽,寶寶肚子、背部和腿腳則要相對穿厚一些。
寶寶一旦肚子著涼,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寶寶的腿腳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後,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春天你家寶寶怎麼穿?穿幾件?有哪些實用小技巧,或糾結的問題?一起來留言區聊聊吧~
來源:飛鶴星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