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溫差大!寶寶易感冒咳嗽,記住1個穿蓋公式,不冷不熱不生病!
入秋後早晚溫差大,每天早晨出門都是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太陽一曬又熱得不行!
氣溫起伏不定,到「亂穿衣」的時節,爸媽們可就為難了,總會在兩種說法中糾結:
1.春捂秋凍,秋天不能給寶寶穿太多!
2.一換季寶寶就著涼感冒,必須多穿!
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育兒真理」呢?秋天給寶寶穿多少、夜裡蓋什麼才能既舒適又不生病?
一、秋季穿蓋,守好3暖1涼大原則!
俗話說的「秋凍」≠「挨凍」!
爸媽們千萬不能為了鍛鍊寶寶耐寒,在瑟瑟秋風中也不給寶寶加衣。
當然,親媽基本都不會這樣做,更常見的是怕娃穿少了著涼,使勁加衣。
快停下吧!看看這些小朋友的遭遇,你還覺得多穿點沒錯嗎?
捂熱症候群是嬰幼兒在天氣變冷後較為常見的急症之一,多發生於1周歲以下的寶寶。
就是因為家長怕寶寶冷,給寶寶過度保暖,穿衣服過多、蓋被子過厚,才好心辦了壞事,導致捂熱症候群!
孩子出現捂熱症候群的表現: 體溫升高,出現高熱或是超高熱;有脫水錶現,滿頭大汗;面色蒼白,哭聲較弱,拒奶;反應遲鈍,昏迷;甚至抽搐。
這時一定要先給寶寶散熱、降溫,並緊急送醫救治。
因此,為了避免讓寶寶「捂熱」或「挨凍」,秋季給寶寶穿蓋務必認準「3暖1涼」這個基本原則。
腹暖、背暖、腳暖:
寶寶腹部受涼容易導致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背部受涼,容易感冒;而腳部又是寶寶全身中神經末梢最豐富、對外界最為敏感的部位,只有保證腳暖和了,才好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頭涼:
頭部血管豐富,相對冷一點才有利於健康,而且寶寶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經由頭部發散。
如果一入秋就給寶寶戴帽子,頭部發熱容易導致心煩頭暈,所以等到天氣確實轉涼了再把帽子安排上吧!
掌握了秋季穿蓋基本原則,接下來就進入實操環節
二、穿衣有「度」,認準26℃!
一般來說,讓寶寶感覺舒適的體感溫度約為26℃。
所以就衍生出了一個「寶寶穿衣黃金公式」,數學不好的爸媽也不用急,這個公式非常簡單:
穿衣溫度=26℃-環境穿衣溫度。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的溫度為22℃,那麼穿衣溫度=26℃-22℃=4℃。別急,這就告訴你!(下圖建議人手一份)
這個添衣指南剛好就可以用了!
由於秋季的早晚溫差大,給寶寶穿衣除了要根據氣溫選擇合適的衣物,還有兩個準則要牢記:
早晚比中午多穿一件;
活動時比靜處時少穿一件。
小朋友大多是不甘於安靜的,一旦「瘋玩」起來難免出汗,因此在寶寶準備開動前可以適當脫掉一件衣物。
不要等大汗淋漓了立刻脫下,避免吹風著涼。
另外,已經上幼兒園的寶寶,家長不能一直在身邊,那就建議帶兩套衣服去幼兒園,拜託老師根據溫度變化和寶寶的狀態給增減衣物。
先別嫌累,這在白天還好,夜裡睡覺穿蓋的難題更多!
這裡總結出了愁壞家長的
三大問題,趕緊看答案,盤點入秋睡覺穿蓋三大問題!
1. 寶寶睡覺總是踢被子,怕著涼,怎麼辦才好?
其實針對睡覺不老實、愛踢被子的寶寶,可以選擇薄厚適中的可拆卸型睡袋。
一方面可根據溫度的變化適當調整睡袋;另一方面也能將寶寶「包裹」起來,即使睡姿千變萬化也不怕了。
解決了踢被子的問題,再來說說爸媽的另一個疑惑
2. 要給寶寶穿睡衣嗎?
寶寶睡覺時,不穿衣服容易受涼,所以穿睡衣很有必要!
然而穿的過緊又會不自在,影響寶寶發育,因此在睡衣的選擇上要用些心思。
儘量選寬鬆、柔軟的純棉質睡衣。
1歲以下的寶寶更適合連體睡衣,不用擔心寶寶活動後露肚子著涼,一件式易穿脫;
1歲以上的寶寶則適合分身式的,活動方便。
3. 穿襪子好還是光腳好?
這個要看情況!
如果寶寶習慣穿連體睡袋,睡袋已經能包裹住小腳丫了,就不需要再套襪子。
如果是習慣蓋被子的寶寶,腳丫露在外,並且睡了很久還是冰涼,建議穿上小襪子。
當然,要是寶寶腳丫很暖和,無論哪種情況都可以不穿。
總之,為了娃和爸媽都能睡個好覺,夜裡穿蓋這些事還真得多加注意。
有了這些注意事項,這個秋季給娃穿蓋是不是就不發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