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

2020-12-08 騰訊網

每晚一卷書

每晚九點,500萬人陪你讀好書。

發不發朋友圈,都是一種選擇。

作者:杜言心

你發現了嗎?

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

或許是因為我們常聽到類似的聲音:

「一點破事,有什麼好發朋友圈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朋友圈就像一本「公開日記本」,記錄我們生活點滴、分享人生喜怒哀樂。

有人說:「你的朋友圈不僅是為朋友存在,更是為愛你的人存在。」

我認為,這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通常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

大多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幾個月前,我的朋友圓圓和老公,先後遭遇公司裁員,幾乎在同一時間,失去了工作。

一線城市壓力本來就大,小兩口存款不多,突然沒了收入來源,經濟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

為了渡過難關,他們只能暫時把孩子送回老家。

然後,兩個人一邊找工作,一邊退掉了現在租住的兩居室,去城中村租了一個700塊錢一月的房子。

這段經歷,就被圓圓分享在了朋友圈裡:

「今天搬了新家,雖然面積小了一半,但我還是決定打造一個讀書角。」

「面試了不錯的公司,晚上到家,發現路燈太暗了,我在窗臺上加了一排小燈,一眼就能看到我家啦!」

「嘗試自己做了新桌布和椅墊,沒想到效果不錯,有了早起做飯的動力。」

一段外人看起來很辛苦的日子,卻被圓圓過得有滋有味。

每次看她的朋友圈,總會在字裡行間發現一些小驚喜,我都不自覺地被打動。

常聽人說:「大家都是普通人,過的都是兩點一線的生活,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什麼值得發朋友圈的?」

我認為,生活中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普通人,誰的生活裡都少不了一地雞毛,可是同樣的生活,有人過得索然寡味,也有人過得風生水起,無非是態度不同而已。

餘華在《活著》裡說: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懂得認真生活的人,總能找到生活藏起來的糖果。

2

擁有「朋友圈自由」的人

從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你不發朋友圈了?」

我翻到這樣一條留言:

「不是不願意發,而是不敢再發。」

是啊,害怕被誤解,害怕圖片不夠精美,怕文字不夠高級,怕一不小心成了周圍人吐槽的對象。

偶爾寫上一兩句話,也要小心翼翼,斟酌再三。

我突然有點懷念幾年前的朋友圈,那時,還能經常能在裡面看到「各路神仙「。

有人是公認的「廚神」,簡單的食材也能做出一桌子好菜;

有人是「民間段子手」,每天一條神轉折的小段子,也能讓人拍案叫絕;

有人是跑步愛好者,從門口的 2 公裡的小公園,跑到了40多公裡的馬拉松……

那個時候,朋友圈就像是一個萬花筒,有人「曬娃」,有人曬喜歡的歌,有人雷打不動地堅持晨間打卡……

沒有人覺得,分享簡單的生活,是一件低級的事情;

也沒有人覺得,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個昂貴的包,就是有人在炫耀。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表達自己、分享生活,變成了一件冒險的事情。

一次,我與一個朋友一起旅行,晚上整理手機照片時,朋友挑了幾張發到了朋友圈。

我正想給她點個讚,沒想到,再一翻朋友圈,發現照片已經被刪掉了。

我問她「怎麼了」,朋友說,下面有人評論,說她「不就是旅個遊嘛,幹嘛天天都發個朋友圈」。

雖然可能是開玩笑,但她還是覺得心裡不舒服,索性把照片設置成了僅自己可見。

從那天開始,朋友很少再發朋友圈了。

就像何炅在節目裡說的:

「我會表達自己的態度,但是也會擔心,有時候會被過分解讀。」

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在朋友圈保持沉默。

即使偶爾發言,也不再表達自己的態度,而是表達別人喜歡的態度;不再分享自己的生活,而是分享別人想看到的生活。

所以,我欣賞那些依然敢於在朋友圈裡做自己的人。

他們熱愛生活,也願意坦誠地面對生活,即使也會遇到周圍不好的的評論,但他們從來不曾活在別人的評論裡。

不會被動搖,也不會為自己真實的表達感到羞愧。

本來,生活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那些不懂你的人,又何必在意呢?

3

喜歡在朋友圈互動的人

大多骨子裡很善良

蔡康永曾經在《奇葩說》裡,講過一個小故事。

朋友聚會,一群人聊著聊著,就開始在背地裡嘲笑起另外一個朋友,吐槽他太愛「炫耀」。

在場的還有一位長輩,立刻站了出來,對他們說:

「你們真的是他的朋友嗎?他發這些照片,無非是想得到一些肯定。你們鼓勵他一下,這才是朋友該做的事情,朋友不就是要互相支持?」

的確如此。沒有朋友的朋友圈,和備忘錄又有什麼區別呢?

蔡康永說,舉手之勞,讓對方得到一點安全感,是朋友的應盡之義。

所以我時常覺得,那些喜歡在朋友圈互動的人,大多數骨子裡都有一份善良。

他們不會吝惜自己的點讚,從不吝嗇對於好友的鼓勵,即使不認同,也不會冷嘲熱諷,充作笑料。

比起用犀利的語言去彰顯個性,他們更樂於用積極的態度給朋友力量。

和這樣的人交往,很安心,很自在,也很舒適。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只是一種選擇。

但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發朋友圈的習慣中,看出他對朋友和生活的態度。

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當你自信從容地過自己的生活,你想要的自然都會來找你。

今日互動

#你發朋友圈是為了記錄什麼?#

- End -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相關焦點

  • 蔡康永: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真的值得恭喜嗎
    有人說,在人人帶貨的年代,朋友圈早已變成銷售圈;還有人把發朋友圈等同於無效社交,覺得活在朋友圈裡就脫離了現實生活,自己開心就好,有什麼必要發朋友圈?就連我喜歡的蔡康永面對不發朋友圈的這個問題時都說: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只是,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就真的值得恭喜嗎?
  • 索取別人的認同是我們的習慣,蔡康永: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索取別人的認同是我們的習慣,蔡康永: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朋友圈現在真的是一天刷幾十遍,每次都能有不同的內容,因為每天發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但是你會發現現在還在發的,大多數都是微商,打廣告的,除了這種情況,就是各種秀,秀美食,秀對象,秀孩子。但是漸漸地人們還是發圈發的越來越少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小編記得之前蔡康永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有人問他: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發朋友圈了。
  • 心理學家:我們要恭喜那些從朋友圈裡走出來的人
    當然了,如今已經開始有人走出朋友圈了,甚至都已經懶得打開它了,再也沒有了以往的那般熱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狀呢?心理學家曾分析認為,這樣的人應該感到慶幸,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恭喜他們回歸現實的生活。此外,他們還從兩個方面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不妨一起來看一下。
  • 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在職場交往中,往往有這3個表現
    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在職場交往中,往往有這3個表現在現在這個網絡極度發達的社會,足不出戶成為了人們大多數的常態,所有網絡社交就成為了現代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交往的需要、工作交流的需求,隨之而來的是各大社交軟體的運營而生,WEIXIN等平臺軟體進入世人的眼帘,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關於朋友圈的那些事
  • 朋友圈怎麼了,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喜歡發朋友圈
    還有些朋友喜歡曬自己的喜事,要結婚了,有孩子了,大家紛紛在下邊恭喜。一些山清水秀的美好風景,一頓主賓皆盡興的聚會,這些都成為了我們朋友圈經常刷出來的內容。甚至每發一次朋友圈,都會頗有儀式感的遣詞造句,精心挑圖。等過上一會,還要看看有幾個朋友在給我們點讚,又有幾個評論,認真回復。可什麼時候,大家都不喜歡發朋友圈,也不喜歡看朋友圈了呢?
  • 生二胎髮朋友圈,沒人恭喜,只有滿屏的安慰與同情,原因扎心了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一個女兒上等人,一個兒子下等人,兩個女兒人上人,兩個兒子難做人。雖然有些調侃的意思,但卻反應了真實。小楠和她老公前兩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生完孩子後,小楠立刻發了朋友圈,朋友都紛紛發來了祝福,恭喜他們,全家上下也都高興的不得了,之後小楠和她老公還有孩子,過著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
  •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為什麼會突然不發了?
    我分析過:1.家庭發生變故,倒黴事太多,變得消極;2.之前總聽人說,成熟穩重的人從不發朋友圈,我開始回顧以前發過的,突然覺得好幼稚,然後開始留意那些朋友圈基本零內容的成功人士,分析他們的原因,發現生活質量高,有內涵有品位的人很少發朋友圈。
  • 不經常發朋友圈的男人,多半是這三種人,錯不了
    不經常發朋友圈的男人,多半是這三種人,錯不了。在朋友圈裡我們可以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會發現朋友圈上經常會有一個人一天好幾條的發,也有不發朋友圈的人,今天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些不經常發朋友圈的男生,他們通常是哪幾種人?
  •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微信朋友圈,有的人記錄著生活點滴,有的人展示生活狀態,更有的人在傾訴生活。他們喜歡發什麼就會毫不猶豫地發,也不會有太多顧慮,只要自己高興開心就好。有的人,發朋友圈思慮太多,既怕領導看到,又擔心同事多想,還怕朋友發現自己的小心思,總之,一股腦兒的臆想。想發又不敢發,發了還得麻煩分個組:對哪些人不可見。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發生了什麼?
    文/毛毛蟲小姐你有多久沒有發朋友圈了?一天?一周?一個月?還是一年?那天忽然想起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你的動態了,我點擊你的頭像進入你的朋友圈裡,出現在眼前是兩條白線,它顯示著你最近沒有任何動態,而你上一條朋友圈發了什麼消息,我已經無從所知。我自己也是,朋友圈的權限從不設權限,到一年,三個月,再到一個月,上一次我把它改成了三天可見。
  • 經常在朋友圈發這種東西的人,不配做朋友!
    人們通過它聊天,也通過朋友圈塑造自己的形象。當你想要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去看看他的朋友圈是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大多數人在朋友圈裡面發的東西,都反應了自己的內心想法。也許通過觀察朋友圈,你能夠發現他的另外一面。
  • 經常在自己朋友圈發這些話的人,她多半很好「撩」,你可以試一試
    許多人都很喜歡用朋友圈來發表自己的情感,在開心時,會在朋友圈發一個笑臉,傷心時會發一個痛哭。朋友圈也就成為了,人們表達情緒的方式,開心與不開心都可以用表情,或者是一句話來表示出來。你要知道,經常在自己朋友圈發這些話的人,她多半很好「撩」,你可以試一試:經常在朋友圈嘲諷自己是「單身狗」現在這個社會,單身的人越來越多,不談戀愛成為了成年人之間常有的事情。他們渴望戀愛,可是卻無法戀愛,因為在茫茫人海中,去尋找命中注定的那個他,對於一些女生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經常發朋友圈,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心理學家的答案很意外
    對於喜歡發朋友圈的人來說,他們已經把這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他們的動機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都是為了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但近來有一種論調,說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心智不成熟。對此,很多人都感到不滿——發朋友圈什麼時候跟成熟有關了?難道成熟的人都不發朋友圈?
  • 經常深夜發朋友圈的女人,多半是這三種女人
    那些喜歡在深夜的時候發朋友圈的女人都是一些什麼類型的女人呢?一般的女人呢都是對自己晚上的時間特別重視,更是喜歡妥善的安排自己睡好美容覺,或是在深夜的時候刷刷都有快手開心一下。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情感豐富的總是喜歡在朋友圈中宣洩自己的情緒。
  • 那些從來不在微信發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調,大多是因為這3種性格
    那些從來不在微信發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調,大多是因為這3種性格隨著網絡的普及,社交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面對面的交流,到通過微信進行溝通。現在微信聊天,已經成為人與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很多人也很喜歡,把自己的日常發在朋友圈。想要了解一個人,可以先去看看他的朋友圈是什麼樣的。但朋友圈也不代表著真實,很多騙子,會把自己的朋友圈經營得很好。對於朋友圈,也是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有一部分群體,是從來不發朋友圈的。那些從來不在微信發朋友圈的人,不是因為低調,大多是因為這3種性格。對於這個問題,可以一起來了解下。
  • 那些常年不發朋友圈的究竟是些什麼人?其實大多都是這五類人!
    在網際網路相對落後的那個時代,人們最重要的社交方式是通過手機打電話發簡訊。後來,騰訊旗下QQ、微信等社交產品的出現,打破了每個人的社會障礙,進一步縮小了每個人之間的距離——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太大了。目前,最流行的社交軟體是微信,而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也已經成為大多數人展示日常生活信息的窗口。每天瀏覽微信朋友圈也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並非低調,十有八九是這三種心理
    網絡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很多人喜歡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有空的時候發一下朋友圈,但是有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人以前很喜歡在網上發朋友圈,突然變得沉默了,不再看見他更新朋友圈了,他們十有八九是三種心理。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生活是自己的剛開始很多人喜歡發朋友圈,在網上記錄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好是壞,都喜歡發到網上,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生活狀態。慢慢的,人們意識到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沒有關係,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人知道,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過好就可以了,跟他的沒有關係。
  • 經常發朋友圈的女人,不是炫耀,十有八九就是這三種人(真準)
    相比於男人,女人就比較喜歡發朋友圈了,經常發朋友圈的女人,不是炫耀,十有八九就是這三種人:第一,為了工作而發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主動發朋友圈的,有的是工作需要,不得已而發,當然,微商也屬於這種情況,因為有的女人將微商當成兼職,是工作的一部分。
  • 經常發朋友圈能給你帶來什麼呢?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天天刷著朋友圈,看看列表裡的人過得怎麼樣,順帶附上自己的評價。但是我列表裡總有一些朋友,很少更新朋友圈,她們寧願在自己的微博裡天天嘰嘰喳喳,也不願意在朋友圈裡說自己的心得感受。有些人就很喜歡嘮嘮叨叨,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發個朋友圈。今天晚飯吃了啥發個朋友圈,今天出門天氣怎麼樣發個朋友圈,今天看電視劇的心得是什麼發個朋友圈。其實我能理解,朋友圈是個人發洩情感、分享生活的地方,自己想發什麼就發什麼,不喜歡的人就屏蔽掉。
  • 會經常發朋友圈的人,無非是出於這幾種心理,確實是這樣
    朋友圈已經成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的一個平臺,尤其是平常交流比較少的人,私下裡並沒有太多的接觸,或者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這個時候自然不會知道對方的近況,亦或是他現在有了什麼變化,而通過朋友圈傳達的信息無疑就成為了別人了解你的入口,從文字與記錄中了解你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