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時的曹孟德,向來敬重學識淵博之士與義氣為重之將,自刺殺董卓失利之後,回鄉舉起義旗,幾番徵戰,屢敗屢戰,在實力明顯高於自己的對陣之中,總是能夠虛心聽從建議,戰劉封,誅袁紹,斬呂布,收張遼,終成就一代梟雄。
在俘虜關羽之後,敬其義氣,幾番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關不接受,便讓其過五關斬六將回歸劉備,才有後來華容道上關雲長義釋曹阿瞞之千古佳話。
如曹操無此氣魄,也無後來之三國,更無後世之尊稱的「武聖」關雲長。
戰國時期趙國廉頗,戰功極大,位列趙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藺相如憑藉著完璧歸趙的功績後來趕超,位列廉頗之上,讓長年帶兵徵戰,守土一方的廉頗大為不滿,甚至在公開場合幾番令其難堪。
有藺相如門客進言:相國承蒙趙王厚愛,今廉頗屢次讓相國難以下臺,為何相國卻總是不願與其爭鬥而是屢次忍讓。
藺相如答:當年我手持和氏壁與秦王理論,也不曾懼過。今與廉頗將軍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我處處忍讓,只是為了國家團結共同抵制外敵,不必為了此等小事而傷了自家元氣,從而讓秦國有可趁之機。
此言傳至廉頗耳中之後,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身為契丹人的蕭峰,在位居大遼南院大王之後,與其父蕭遠山共同應對慕容博、慕容復以及鳩摩智的較量,以二敵三,高低立判。但是面對慕容博所拋出的:只要蕭峰願意舉旗南下,此時慕容博在山東接應,兩面夾擊大宋一統天下之後,慕容家只取山東而年年進貢大遼的承諾。蕭峰給予明確拒絕。
慕容博十分奇怪,想當初蕭峰被大宋武林人士一路追殺,而關鍵時刻卻拒絕報復大宋。
蕭峰迴答:我身為大遼南院大王,不是參與搶奪掠殺,而是保家衛國,防止他國侵略。更不是假錯他人之手,令天下生靈塗炭。
崢崢鐵骨,日月可昭,天地可鑑。
由此可見,是君子與賢臣,自然胸襟寬廣,不會為曾經冒犯過自己而以洩私憤。能成就大事業者,更需要大視野,如只被一己私利而心生邪念,豈能令人信服而功成天下?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心中常存善念,知其自身之短避之,揚能人之長用之,遇明君,明事理,終能開拓與成就一番大事業!說真話不易,您打賞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