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清話
語文的邊界
就是世界的邊界
7月10日,一場特殊的高考落下帷幕,關於高考的話題仍在繼續。今年由於使用不同的試卷,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分別為全國Ⅰ卷、全國Ⅱ卷、全國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今年高考作文命題有何特點?未來作文命題走向如何?中華讀書報特地採訪了多位權威教育專家,聽聽他們怎麼說。
守正出新,難度適中
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陳維賢用一句話概括今年作文的特點:守正出新,難度適中,突出寫作關鍵能力。
他注意到,雖然原本取消考綱、避免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固化的首次嘗試被最小化,但試題依然呈現出新時代高考語文試題繼往開來的中國氣象。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彰顯人文關懷,立足立德樹人,凸顯價值引領,基於新課標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今年疫情特情而命制,突出關鍵能力,增強情境化考查,平和中正,守正出新。可以說,今年高考語文試題呈現鮮明的雙主線特點,「雙線雙優」,有機融合:一條鮮明的人文線實現以考育人功能,更加凸顯價值引領;一條語文核心素養線貫串始終,更加注重在情境中考查關鍵能力。
「就作文而言,和整套試卷一樣,沒有偏題怪題,難度適中,凸顯價值引領,突出語文核心素養。」陳維賢說,全國Ⅰ卷似乎出人意料,其實其材料內涵和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密切相關。命題者不是讓大家論古,而是論今。桓公成就霸業,建立功績,靠的是善用人才,這暗合當下事業成功與用人的實際……命題設計和寫作要求方面,除新高考Ⅱ卷寫主持詞外,應該都是考過或訓練過的。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這樣關係型的思考,曾經是高考的熱點,也是日常備考必然訓練的。疫情之下,中規中矩,守正有餘,創新略顯不足。
他進一步分析說,從內涵上看,試題以時代意義為引領,突出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國際視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生思考等日常寫作訓練常見主題內涵,考生日常備考中都應該有深入的思考。
從表達上看,以任務型情境化寫作為主,更加突出思維能力考查。全國Ⅰ、Ⅱ、Ⅲ卷全都屬於情境化任務型作文,分別考查讀書會發言稿、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演講稿、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如何為自己畫好像」的書信寫作,突出寫作的實用性和交際性。新高考Ⅱ卷要求學生以《中華地名》節目主持人身份,寫一篇主持詞。這和2019年全國Ⅰ、Ⅱ卷一脈相承,意在從試題設計上降低難度。除主持詞外,其他實用文文體寫作都是高考曾經考查過的。新高考Ⅰ卷關係型話題,對思維要求很高。這從一個方面證明,不同於前幾年的是,今年對寫作的思維能力要求更高了。這是突出關鍵能力考查的必然。不僅全國Ⅰ卷的發言稿考生應該有比較思辨意識,全國Ⅱ卷包含青年與未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思考,全國Ⅲ卷內含多種關係,也都離不開辯證思維。
有情感的語文課是對高考最好的回應
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員連中國認為,2020年高考作文最大的特點是人文性,強調了人的價值,個體的價值,強調了尊重個體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高考最後考的是平時的積累,平常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和效力不亞於高考作文。作為教學的老師應該努力做到,不管題目出得如何,應該藉助高考作文這個踏板,讓學生在寫作中展現內在的生命姿態,達到生命情感的長度與高度。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原則,是怎麼讓孩子熱愛寫作,讓寫作變成一生的事業和追求,讓生命過程有記錄、有提升。在這個角度上,連中國非常贊同全國Ⅲ卷的作文題。他認為,這個題目好在希望學生通過高中三年的學習過程不斷地審視自己並嘗試回答。
連中國說:「一個好的作文題是凌霄寶殿,是刷新舊知,喚醒新知,以富有光芒的見識照亮學生的骨骼;不好的題目就是武大的店,什麼人都得哈著腰適應矮的店門。從這個意義上講,出得比較好的作文題是全國Ⅱ卷,中國智慧和西方理念高度契合,核心是講相互扶持,攜手共對美好未來。另外北京卷也不錯,作文題基於新聞,但是不簡單不狹隘,開放大氣,個體價值和群體價值交相呼應。在高考作文命題中強調了個體價值,尊重個體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理念。」連中國認為,高考作文題目不是普通老師能左右的,一位老師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課堂。紮實、穩健、有效、有情感的語文課是對高考最好的回應。當我們很認真地把語文教好了,有材料、有判斷、有層次,就可以應對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高考作文。「這是我倡導的紮實、穩定、有效、有情感的語文教學。語文課是孩子完成內部成長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生命的覺解度,就是幫助學生完成了內在的生命成長。」所以他很欣賞全國Ⅲ卷這幾年對人文的認知和思考。
7月6日晚,高考前夜,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中語文教師孫晉諾在「晉諾工作室」公眾號上推文《高考前夜關於作文的幾句交待》,在文中提出「應該高調宣揚:我來也!要大膽宣告:我認為;要充分展示:我想;要始終堅持:我說」。並且給考生提出思考以下問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學習」「我與父母家庭之間的感動與衝突」「我與這個社會究竟有什麼關係」等等,這篇文章就是全國Ⅲ卷的原版。「坦誠地說,不是押中,而是命題者與我的作文教學思維發生了共振。」孫晉諾說,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他一直強調書寫自我,提倡中學生寫作文要從「我」出發,以客觀的視角來審視自我,形成客觀評價自己、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心靈建設的能力。
孫晉諾認為,今年高考作文總體表現為一個言說背景: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表達自己。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生活越來越脫離上世紀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鄉土社會的狀態,人們已經走向獨處一室的孤獨之中,但又分明意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密切關聯的重要性,越來越強調「共同體」在未來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應該是本年度高考命題共同的文化和思維背景。江蘇卷、北京卷的第二道題、全國新高考Ⅰ卷,全國Ⅰ、Ⅱ、Ⅲ卷,浙江卷等,無不是引導考生如何認識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而進行寫作的。
在孫晉諾看來,和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突出的特點是,寫作由外向內轉化,更傾向於對自我的思考。寫作教學一直以來有為聖人立言的不成文規則,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宏大事件、客觀道理,寫作者的任務就是把正確的話加一些事例印證再說一遍,基本相當於做數學題,題無論怎樣新,畢竟是被人做過了,考生只不過是沿著已經存在的思維又重新走了一遍。因為其寫作思維有預先生成的特點,所以宿構套作也頻頻出現。
如何才能不讓考生代聖人立言呢?寫作的話題越具體、越真實,則越不容易用公共語言表達。因此,全國卷近兩年來,在不斷地作這方面的嘗試。比如今年,全國Ⅱ卷,「帶你走近_________」的寫作設計,把寫作引向個人的親身經歷,這道作文題單靠積累所謂的寫作素材是很難寫出來的。再如,全國Ⅰ卷,「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強調考生個人的感受與立場,不是以「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中的一個為題寫作,而是寫自己對這三個人的審視眼光、接納態度和基本立場,需要寫出自己的見識來。浙江卷把寫作者置於真實的生活感受之中,要求考生體驗在被家人、社會所給予的不同認識中自己的心理落差和產生的思想變化,也是引導考生來正確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全國Ⅲ卷則更直接提出了「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這樣的問題,直接指向對自我的認知體驗。這種導向會讓考生越來越重視自我體認與心靈建設。
北大培文杯發起人高秀芹認為,今年作文題目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作文材料越來越長,這就要求考生先要有閱讀力,再有自己的觀點和表達,甚至是批判性思維。與命題作文相比,材料作文的自由度更高,作文的概念已經突破為寫作,創意寫作尤其重要。第二個特點是現實感,這些題目大都來自正在發生的大事,比如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中國與世界,自己和他人(北京卷)等,高考作文開始向有獨立觀點的創意寫作方向走,唯有多閱讀,多思考,多參與社會,寫作才能有觀點,開得深,蕩得開,在紛亂的現實中有獨特的表達思想的能力。
高秀芹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同時對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提出了要求。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對語文能力的全面考察。語文工夫在課外,在課堂之外需要給孩子們更多的培養人文底蘊和人文素養的機會,為孩子們提供經典的人文著作乃至科學典籍,多開拓閱讀視野,培養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從「知識」到「文學」的教育也顯得十分重要,不要滿足於字詞句和段落章節的習得,要進一步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感知、精神體悟和創意表達的能力。
高秀芹說:「總體來說,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出得挺好,全國卷和浙江、江蘇、北京等題目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材料提出了真問題,建立了個人與現實的關聯,全國卷的「管鮑之交」「如何為自己畫好像」「疫情中的距離和聯繫」,北京卷的「一條信息」「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能」,浙江卷的「人生坐標和落差」,上海卷的「意外與意志」,江蘇卷的「信息的塑造」,等等,考生能在閱讀信息中提煉出不同的角度。開放性的作文題目,讓孩子們在寫作中具有了更多可能性,現實的問題讓孩子們具有從小處開掘的抓手。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大多偏重於議論,平時偏向批判性思維的孩子能找到更多的角度。「我希望看到有新意、有個性、有深度的好文章。希望孩子們不人云亦云,不講套話空話,用優美的漢語表達,真誠地展示自己對歷史、哲學、現實等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這是青年面對人生大考的應有之義。」高秀芹說。
如何才能寫出優秀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命題的封閉性和開放性,核心價值觀念的導向性,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解決了。如何在此基礎上,切實幫助考生把十多年來的生命的積累充分發揮出來,應該是當務之急。高考指揮棒,其根本的戰略乃是為日後的教和學服務。」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孫紹振認為,2020年全國語文高考Ⅰ卷的作文題被多數省份採用不是偶然的。總的傾向是議論的導向性更明確了。這一點很值得欣慰。表面上看,題材仍然是感性的故事。但是其中的潛在思想含量相當深厚。當然,也不排斥一些考生偏於抒情,但是,一味抒情,沒有相當的智性的素材支撐可能流於空洞。
孫紹振分析,全國Ⅰ卷題目的好處在於:第一,有著傳統的文化的核心觀念:國家大業成敗高於個人名利;第二,除了其他的要素以外,人才的競爭決定成敗;第三,這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當代國際國內競爭的規律。題目要求從管仲、鮑叔、公子小白三個方面,選擇一個提出自己的看法。從為文來說,最容易立意的就是從鮑叔方面出發。更高的要求乃是按照這個主題盤活自己的十多年來的知識庫存。首先就是梳理出同類的故事,以豐富自己的主題,使之有血有肉。例如,蘇東坡和王安石,兩人在政見上是對立的,但是,二人從人格上仍然互相尊重,保持友好關係。當然王安石沒有鮑叔那樣的博大的胸懷,當皇帝要啟用蘇軾的時候,王安石是阻撓的。有了諸如此類的事例以後,再用抒情筆調,名人的格言,詩化的語言,把主題在結尾處升華一下。這樣的文章,也許就有一定的競爭力了。
為什麼只能說有「一定的」競爭力,而不說有很強的競爭力?孫紹振進一步分析:因為這還不算很深刻。高考是一種競爭機制,參加考試的最高目的,不是及格,而是要出格,故為文不能滿足於一般的自圓其說,而要更深刻,更智慧,甚至更雄辯。那麼,針對這一題目,如何才能寫出好作文?孫紹振舉例說:「從鮑叔的角度立論,素材主旨就是歌頌他的,順向思維,以鮑叔立論,可能佔大多數。但是,同類競爭就比較激烈,難以取勝。要勝人一籌,就要別出心裁,從齊桓公的角度立論,這樣,至少也許令閱卷教師眼前一亮。」孫紹振認為,齊桓公的用人之道不僅僅適用於古代,而且適用於當代。有些素材多數是課本就有的,課本上沒有的,那就要看考生的課外閱讀量了。關鍵在於兩點:第一,選擇與論題一致的素材,大刀闊斧地省略。第二,選擇與論題相反的素材,從正反兩個方面,將論點作層次性的深化。
當下熱點材料進考題,一線老師都會注意到。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當年的全國Ⅱ卷就考到了;當年「五育並舉,育時代新人」也如預測的一樣進入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今年的疫情、家國情懷、個人與集體、責任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也是意料之中。至於哪套試卷會出現,以什麼形式出現,這難以預料。所以,現在一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關注現實。但是,陳維賢的觀點是:「光關注現實是不夠的,要引導學生以語文的方式關注現實,對熱點材料有多維度的思考,科學的整理和沉澱。時代熱點材料日常肯定會關注到,非熱點材料,內涵也應該思考、討論過。而高考作文的寫作任務要求和情境要求也未必都是新的,日常訓練過理所當然。日常訓練和高考作文有點關係,非常正常。如果沒有扎紮實實地訓練學生的思想思維能力、情境化表達能力,沒有提高學生按照寫作指令要求靈活寫作的能力,即使高考題目是寫過的,學生也得不了高分,甚至可能分數更低。」
據陳維賢了解,學生普遍覺得今年的作文比較平和簡單,沒有陌生感。應該說都能發揮出正常的水平。像北京卷的議論文,考查常見的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思考個體價值與集體價值,與曾經的模擬作文「談底色」由繪畫的底色思考底色對人生的意義非常相似。對全國卷考生而言,無論管鮑之交和齊桓公故事的內涵、疫情材料,還是對如何為自己畫像的思考,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話題,都屬於「講好中國故事」的範疇。寫作情境和文體也都是訓練過的。預計,一般水平的考生都會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文章否有深度,是否有亮點,則成為區分優劣的主要指標。
未來高考作文發展趨勢
「好的作文題應該有這樣幾個標準:首先思維張力大,適合不同思維類型學生的發揮,無論是理性思維還是感性思維的學生,都能夠寫作,都有話可說。其次,從內涵上來說,能夠最大程度觸發學生的思考或觸動學生的情感,引領學生精神成長。第三,限制性和開放性的統一。既能防猜題,有必要的限制性和收束性,又內涵豐富、多元,能做到讓學生都有話可說,而思維、表達能力的強弱要能體現出區分度。」陳維賢說,這種理想的作文題很難命制。北京卷採取二選一的形式來嘗試實現。全國卷這幾年的高考題主要適合理性思維的學生,又有實用文體的限制,不利於形象思維同學的發揮。像今年的全國卷,是不可能寫成文學類(散文、小說等)作品的。
怎樣才算有水平的高考作文題目?孫晉諾認為,高水平的作文命題有三個標準:理念高,角度豐,表述精。評價一道作文題水平高低,關鍵是看命題者在踐行怎樣的寫作理念。2017版新課標頒布近三年了,課標沒有專門就寫作單列課程內容,而是分散到「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等學習任務群中去了。這一變化表明讀寫更為緊密一體,寫作由原來的記敘文、議論文、散文等很有限的幾種文體轉向與閱讀、專題研討密切相關的閱讀札記、演講稿、發言稿、辯論稿、各種小論文的寫作方向,寫作向實用、學術化發展,高考命題也應該與之協調一致,但從目前來看,除了全國卷的試題有突出表現外,其他命題還守在舊有的觀念裡,沒有走出來。作文命題不以限制為目的,而以啟發為旨歸。很多考生寫偏題了,這就證明命題有問題,其實,好的題不在審題立意上難為學生,而是給考生留下廣闊的寫作空間,讓各種能力的考生都有可寫之處,但又能一見高下。
連中國所期待的好的作文,簡單說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能夠通過作文題引導學生檢省自己的內心,考察出學生內在的儲備和體驗,能引導學生將寫作指向自己的內心;二是能幫助學生打開天窗,學生們做完高考題,會因為一道作文題記住那個時代,記住自己的青春,因為有了這樣的命題,有了他們的豐富的參與、富有價值的思考,讓一個時代有了美好而明亮的光輝。
在談到未來高考作文發展趨勢時,陳維賢表示,2015起中國高考作文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高考作文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以時代意義為引領,強化情境和交際運用,立足思維與表達之根本。其中最外顯的是出現了任務型作文(任務驅動作文)。以時代意義為引領,決定了所選素材富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時代特徵,時代感很強。但是並不限於此。有些寓言故事、歷史史實、自然現象等,其內涵也可能富有時代意義,也可能會在高考中出現。2021年的高考作文思辨性應該會進一步增強,對思維能力的要求應該更高。就像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那樣。另外,從2015年以來,高考作文主要考兩種類型:一種新材料作文,一種任務型材料作文。2021年的高考作文可能兩種類型並重,同時會出現新的情境、新的寫作任務指令。作文題會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但不一定突出實用性,不一定會僅限於演講稿、書信、發言稿、主持詞等。這些實用文體的考查空間已經不大。
孫晉諾則表示,高考作文的走向應該非常鮮明,即向真實寫作發展。所謂真實寫作,即與生活緊密相關,與學習同時發生。作文,不再是專門為了寫給考官看的一種公式化的文字,一種為寫作而寫作的碼字行為,而是轉變為生活本身需要寫作,學習過程就是寫作的前奏甚至是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培養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文字素養。首先,學習本身應該是寫作的原發地,閱讀要寫閱讀札記,演講要寫演講稿,編演課本劇要寫劇本和主持詞,反思學習要寫經驗總結,分析課文要寫賞析小論文,等等,我們的學習一刻也離不開寫作,而這些寫作才真正代表一個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水平。因此,未來的作文考評會注重於這類文本寫作。其次,現實生活是寫作的真正舞臺。我們可以發現,當我們訂合同、答覆他人的疑問、寫一份責任聲明,乃至一兩句的廣告詞,都會特別字斟句酌;同時,現實生活中的交往,不論什麼文化水平的人都會對你來我往的用詞用語特別關注。因此,語言文字在實際生活中是鮮活而動人的。語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而是培養在現實生活中能靈活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人,而承擔這一重任的主要是寫作,因此,未來寫作考評也自然會向這種實用型寫作發展。
本文轉自中華讀書報,題目為本號所加,原題為《專家評說2020年高考作文卷》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歡迎個人微信轉發朋友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勿以任何方式摘編本文內容
授權 | 投稿 | 合作:lijie1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