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7日消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7日,1071萬名學生迎來一次特殊的高考。歷來備受矚目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會普遍猜測的以疫情為主題?重點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題思路透露了未來高考的哪些趨勢?「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多位權威教育專家。
多地命題涉疫情,人生感悟、歷史、國際關係、科技同為熱點
由於使用不同的試卷,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分別為全國Ⅰ卷、全國Ⅱ卷、全國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猜對了開頭卻沒猜對結果」——人們發現,一方面,疫情確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題;但另一方面,命題的切入點卻大不相同。
記者梳理發現,11道作文題中有多道題目與疫情相關。疫情所引發的全社會對於個體與群體關係、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職業情懷等各方面的思考,均體現在命題中。
「對於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氣,也是一次全國抗疫再學習、再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
如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提出寫作任務;天津卷的「中國面孔」,則聚焦疫情下的醫務工作者等人物;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世界,共創未來」,引導學生從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入手,思考人類的危機應對之道,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前瞻性。
相當一部分作文題目貼近生活、以小見大,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發現自我。如全國Ⅲ卷的「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全國新高考Ⅱ卷的「帶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條信息」,上海卷的「轉折」等。
近年來中學教育對於歷史和古典文學的重視,充分體現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全國Ⅰ卷作文題「歷史人物評說」,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陳述,有後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讓學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觀照現實、思考個人發展。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鬥衛星、江蘇卷的智能網際網路等主題涉及最新科技話題,彰顯了高考命題的前沿性。
考查重點:社會關切、思辨能力、實際應用
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命題把握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應用寫作能力考查,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奮鬥精神。
「試卷體現了時代性,把握了時代脈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志勇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精神的參與者、見證者,幾套試卷都很好地反映了這一特點。
專家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與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機融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考生寫作成功的關鍵,在於關心社會時政,充分了解、積極思考個人在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對思辨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考查,也體現在今年作文命題中。太原成成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林林表示,今年的試題加強了對批判、辯證思維的考查。比如,全國Ⅲ卷作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通過設置充分的思辨空間,由淺入深考查了學生對這兩項能力的綜合運用。考生首先要挖掘材料的邏輯關係,其次要提煉出其中的辯證關係,最後再將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
陳志文表示,今年不少題目考查內容不局限於材料事實本身,而是重在考查思維方式。如全國Ⅰ卷的「歷史人物評說」,「面對後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設置議題,要求考生參照現實,以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思考問題。」
此外,對實用文體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題的新特點之一。全國Ⅰ卷要求作文為發言稿、全國Ⅱ卷的要求是演講稿形式、全國Ⅲ卷規定體裁為書信、全國新高考Ⅱ卷規定寫主持詞。
張頤武說:「對文體提出不同限定,實際是對考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一名優秀的高中生應適應各種文體要求,這也是為之後的論文和公文寫作打基礎。
透露哪些語文教育未來趨勢?
多位教育專家表示,觀察近年考題,能看出語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趨勢:
——時代與家國的關切。梳理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不難發現,家國情懷的主題頻頻出現。
如2017年全國Ⅰ卷作文題「中國關鍵詞」中囊括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北京卷第二題是「共和國,我為你拍照」;2018年的全國Ⅰ卷以「世紀寶寶中國夢」為主題;以及2019年全國Ⅱ卷的「青春接棒,強國有我」,天津卷的「愛國情懷」等。
陳志文說,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更加關注時事和社會重大事件。以往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已行不通,考生不能與社會脫節,需要充分了解世界。山西太原第五中學語文老師趙旭說,青年學子們需要更多站在時代的「C位」上思考問題,肩負起社會責任,在時代的奔湧中「乘風破浪」。
——經典與文化的傳承。
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三道題和書有關:浙江卷作文題「人要讀三本大書」、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和山東卷的「24小時書店」。2019年北京卷「中華文明的韌性」、上海卷「中國味」則凸顯中國元素,引導考生深入領悟中華文明「韌」的精神內核,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強化文化自信。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特級教師許紅明說,作文題越來越多考量經典與文化,這要求學生多讀書、勤思考、了解歷史,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也體現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
——思維與視野的延展。
專家認為,作文命題的內容更豐富、視野更開闊,把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結合起來,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僅僅是認識社會、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說。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三語文備考組組長蓋英俊說,人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沒有不變的結論,因此備考也要更多引導學生,不能先入為主、囿於成見,而要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深度思考。
成都市樹德中學高級教師袁學民說,高考作文將語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將個人體驗和情境深度結合,從外顯的看,到內在的思,很好地將綜合素養和思辨態度相結合,充滿了「生氣」。
趙旭也表示,作文沒有萬能模板,只有萬能思維。作文寫作要「穩中取新」,學生需打破定式思維,擴展心胸視野。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前寫作」做足功課,寫作自然會水到渠成。
(原題為《(新華視點)11道作文題裡到底藏了什麼文章?——專家解讀2020年高考作文》)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