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比蘇伊士運河還好嗎?」當筆者在第四十七屆開羅書展阿文版《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首發式做完「埃及的『一帶一路』機遇」報告後,有埃及朋友這樣發問。
蘇伊士運河的改造,是近年來埃及發展的大事。4/5國土在非洲、1/5國土在亞洲的埃及,憑藉蘇伊士運河的天然優勢,成為亞非大陸連接橋梁。運河改造之後,這樣的地位進一步鞏固,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實現歐亞非互聯互通,最顯見的紅利就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亞非國家的比較競爭力。
如果成功與「一帶一路」對接,蘇伊士運河則能收穫「一帶一路」帶來的更多紅利。中阿將在中東地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特別是蘇伊士運河改造完成後,中埃蘇伊士運河開發區的產業具備後發優勢,有利於扭轉國際不合理分工體系對埃及的束縛。
作為中東重鎮,引領中阿「一帶一路」合作,正是埃及「彎道超車」的機遇。中國提出的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以能源合作為主軸,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領域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加強產能合作等倡議,尤其得到作為阿拉伯世界領袖的埃及的熱烈響應。華為已成埃及的第三大電訊企業,中埃共建信息港,將帶動埃及在5G時代「彎道超車」。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正在努力實現製造業的轉型,埃及也不會一直滿足於只作歐亞非互聯互通的過道。應該看到,在新一輪全球化布局中,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完善。合作共贏,能給埃及的跨越式發展帶來希望。
更深遠地說,對接「一帶一路」,也是文明復興的機遇。建設「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合作成果更多惠及沿線人民,實現共同發展與繁榮,在開創人類新文明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文明的偉大復興。
去年底,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一位埃及學者感慨:「多少年來,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輸出軍火與動蕩,是為了攫取石油;只有中國帶來經濟發展合作倡議,我們求之不得!」
「一帶一路」包含著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也蘊含著超越既有交往方式的合作哲學。對於機遇的「求之不得」,不僅僅是埃及,而且是發展中國家希望搭中國發展快車、便車的共同寫照。也要看到,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不僅是經濟合作,也是更大意義上的文明互鑑。中國工業化鮮活的經驗,比早期歐美工業化經驗借鑑意義更大;中國後發趕超的發展模式,也更適合埃及等發展中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懂對方的需要和關切,還要用對方最容易理解的方式闡述合作的設想,讓人站在蘇伊士運河邊,就能感受「一帶一路」的魅力。只有這樣,告別「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才不是空話,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才能夠獲得堅實的現實依託。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