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orderland——On the Modernization of Borderland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作者簡介】高永久,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民族政治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司「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項任務」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視域下的邊疆治理體系研究」。
【摘要】「一帶一路」將中國邊疆的對外開放與可持續發展提升至了一個新的境界。在「一帶一路」語境下,邊疆在國家發展格局中的意義得到重新解讀,邊疆的概念內涵在「一帶一路」中重塑。自提出之日起,「一帶一路」從話語建構到行動倡導、從發展目標到中國方案、從交往指南到合作範式,就與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形成了實踐上的契合、邏輯上的自洽與戰略上的統一。「一帶一路」倡議為新時代中國邊疆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關鍵詞】「一帶一路」; 邊疆; 新時代; 邊疆治理; 治理現代化
「一帶一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在現實中的具體反映,也是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創造性實踐。「一帶一路」從理念誕生到現實轉化,都超越了傳統地緣政治邏輯中對於邊疆的刻板理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西部地區、邊疆地區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區位變化,古代社會的『邊緣』、現代國家的『邊疆』正在轉變為開放發展的前沿、內外聯通的中心。」在西部,「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在實現著中國陸地邊疆與中亞及東南亞等國家的聯結,目的是使其在經濟上相互融合,形成通向歐洲的經濟大通道; 在東部、南部,「海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又將中國與歐亞非三個大陸聯合起來,從而實現中國陸地邊疆和海洋邊疆在地理空間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統一。
一、從話語建構到行動倡導:「一帶一路」倡議與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契合
實踐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正確地解決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一帶一路」為中國整合國內發展需要和國際合作需求提供了可能,為中國及沿線各國解決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觀與客觀的矛盾提供了破解之道。在理論上,「一帶一路」完全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在實踐上,「一帶一路」也越來越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發展的共識。
1.「一帶一路」蘊含的邊疆治理色彩是實踐的歷時性表達。「一帶一路」的首倡成功凸顯了中國在世界格局發展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從話語建構到行動倡導,「一帶一路」都與國家邊疆治理的實踐要求緊密契合。在中國和平發展道路中,邊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邊疆是中國連接周邊國家的門戶,也是中國走向歐亞非大陸及周邊海洋的重要紐帶。如果邊疆缺席「一帶一路」建設,那麼中國與國際社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絡」也將會被切斷,正是邊疆的這種特殊性,賦予了邊疆在「一帶一路」中的獨特地位。因而,與其說是邊疆契合了「一帶一路」的定位需求,不如說是「一帶一路」本身就蘊含著邊疆治理的色彩。「一帶一路」是中國倡導雙邊及多邊合作的活動開展平臺,這一平臺所展現出的邊疆治理色彩是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創造性續寫。「一帶一路」所續寫的邊疆治理篇章表達了中國歷史上所承載的治邊睦鄰思想,是中國傳統儒家公天下觀中「內外兼濟」治理思想的歷時性表達,亦是對中國歷史上治邊實踐經驗的現時總結和集大成。新時代的治邊理念正是在激活傳統符號性記憶共識——「絲綢之路」的基礎上,發揮出了創造性的思維,將國家治理命題的新思考賦予邊疆治理之中。「一帶一路」的提出符合中國邊疆治理的現實利益需求,又將在助推邊疆發展的同時惠及毗鄰各國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視域下的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在「一帶一路」的實施中得以深化和拓展,這種邊疆治理思考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揮,換言之,說習近平所提出倡導的「一帶一路」是結合變化了的地緣政治格局和全球化推進對邊疆發展的影響。因而,「一帶一路」作為邊疆治理的延伸,以及其所蘊含的邊疆治理色彩,是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思想革命,是習近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進行的邊疆治理實踐的歷時性表達。
2.「一帶一路」彰顯的邊疆治理精神是「大國外交」實踐的共時性傳遞。「一帶一路」理論與中國邊疆治理實踐是兩條延展性的通絡,猶如人體內的脈絡,因而,「一帶一路」在邊疆治理和全球化實踐中的作用發揮和能量釋放,將打通中國全球化發展戰略和治邊興邊實踐這兩條對外、對內改革開放的「任督二脈」。「一帶一路」所帶動的邊疆治理實踐是通過中國與相關國家實際的相互作用而引起世界的變化的對象性活動。在習近平所倡導推行的「一帶一路」建設機制中,由此而產生的邊疆治理實踐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是可以感知的,這一「感性的活動」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在發揮「一帶一路」建設中所彰顯的邊疆治理戰略中的「大國外交」實踐。「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一帶一路」的實施結合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和國內邊疆治理的實際,以宏大手筆將邊疆治理的精神在「大國外交」的舞臺實踐中進行著共時性的傳遞。
2016 年4 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講話中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一帶一路」將絲綢之路從遙遠的歷史記憶中引導出來,這份共同記憶沉澱著長久以來人類社會對溝通交往的期盼和夢想。隨著歷史的跨越,在今日使得「一帶一路」的夢想在變化的人類社會生產中得以實現,這是當今國際交往實踐的歷時性變化,是人的歷史性的再次實踐創造。「一帶一路」通過邊疆地區與周邊多個地區性多邊合作機制的對接,開展共商共建共享合作,促進了相關地區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外界反響很大,各方都在響應。各方之所以反映強烈,主要是因為這個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從我們自己的情況來看,這個倡議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也有助於帶動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中國的目的是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從發展目標到中國方案:「一帶一路」倡議與習近平邊疆治理構想的邏輯自洽
習近平說過,中國「願意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一帶一路」正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致力於將中國發展成果惠及世界。「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新時代推動邊疆治理現代化的創造性舉措,也是「促進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中國邊疆的穩定和發展不僅是中國之福,更是毗鄰各國之福,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帶動下中國邊疆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將為邊疆地區創造長期繁榮發展的外部經濟條件和政治環境。
1.發展成果的外溢與分享: 「一帶一路」安邊睦鄰實踐的「三重使命」邏輯。習近平於2016 年9 月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說: 「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中國倡導「一帶一路」是改革開放實踐在國際合作領域的集大成創造,「一帶一路」改造著中國對外發展的理想空間和結構,同時,這種中國自髮式導向的改造活動,又是利他主義的存在,具有惠及鄰國的效應。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推動自身發展成果的外向型轉化和輸出,以幫助周邊各國及地區的發展,既滿足了中國當下發展實踐的客觀需要,也符合了沿線參與各國的預期利益設想。因而,「一帶一路」作為安邊睦鄰的友誼之路、和平之路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外溢和分享,「一帶一路」兼具著為中國睦鄰友好發展戰略的「三重使命」。
首先,「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新時代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具體操作。它是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於世界政治與經濟、地緣政治與經濟的新論斷。「一帶一路」將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符號記憶重新激活,並融入了堅持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理念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義利觀。經歷了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中高速的增長勢頭。然而,受制於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正在通過打通「一帶一路」探尋經濟增長的持久之道。「『一帶一路』建設將邊疆放置於一個龐大的場域中,重組了邊疆的空間結構。『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提高了國家發展的外向依存度,使國家利益溢出國界劃定的空間範圍,拓展到沿線國家甚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以,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帶動邊疆地區與毗鄰國家經貿往來的發展,帶動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等一系列中國發展成果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外溢和分享。中國先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參與了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巴基斯坦喀拉蚩-拉合爾高速公路等多個跨境合作項目。其次,「一帶一路」作為全球化合作的新典範,兼具著實現全球化再平衡的使命。自15 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以來,西方世界所主導的全球化建構了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思想體系,進而形成了「東方臣服於西方、陸地讓位於海洋」的政治經濟格局。「一帶一路」的使命正是要打破這種不平衡的格局,推動全球實現再平衡。「一帶一路」積極推動中國邊疆地區向周邊鄰國的開放,如以新疆為核心區帶動整個中國西部邊疆向中亞、俄羅斯等內陸亞洲國家和地區開放,改變內陸亞洲及沿線各國發展的「凹陷窪地」現狀。最後,「一帶一路」將為中國邊疆地區同周邊各國及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創地區新型合作模式作出實踐探索。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是對當今世界發展與和平的最大貢獻和創新。中國以自身的經濟增長輻射周邊,超越了二戰後極具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色彩的「馬歇爾計劃」,是真正意義上共商共建共享的21世紀國際合作新計劃。如習近平所言: 「『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牆、少築牆,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2.中國方案的制定與貢獻: 「一帶一路」安邊睦鄰實踐的「五通發展」邏輯。2017 年12 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指出: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一帶一路」正是秉承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為貴」的思想,踐行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積極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以仁愛之心處理同各國的交往合作,並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方案。習近平指出,「今天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同時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帶一路」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本著和各國實現「五通發展」邏輯所進行的實踐嘗試,旨在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的目標。「五通發展」的實現將有效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戰略互信、合作互信。「五通發展」的實現需要充分藉助邊疆這個平臺和紐帶,因而,邊疆在「一帶一路」實施中承擔著架起中國與鄰國「增信釋疑」橋梁的重任。「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和平外交方針的延續和發展,中國通過「五通」,確立「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設施保障、基本政治保障、基礎經濟保障、基本金融保障、基礎民心保障,改善提高中國與沿線各國的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協商解決合作中的爭端和分歧問題,為中國邊疆地區與沿線各國的交往合作夯實基礎。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邊疆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國有30 多個跨界民族與境外同一民族毗鄰而居,其中8 個民族建有民族國家、4 個民族在鄰國建有一級行政區。很多邊疆民族地區與睦鄰國家山水相連、語言相通、文化相同、習俗相近,這些都為沿線各國人民的溝通交流搭建了橋梁,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條件」。廣泛開展中國邊疆地區同毗鄰各國在經貿、旅遊、文化、學術等方面的往來,有助於增加彼此間的理解和認識。
早在2014 年8 月習近平出訪蒙古國時,就表示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參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誠然,中國是「一帶一路」的首倡者和推動者,但建設「一帶一路」並非是中國一家之事。「一帶一路」建設在著眼於中國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希望支持相關的國家,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因而,習近平講:「我們要在發展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利益。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並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國際新秩序構建中所制定和貢獻的中國方案。邊疆地區的安全、和平及穩定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保障和基礎條件。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也將迎來新局面,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以來,中國積極推動邊疆地區對外交往的互聯互通,積極開展公路、鐵路等各方面的規劃建設工作。中國與亞洲和歐洲各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一帶一路」不僅貫通了邊疆與內地,更是連接起了邊疆與世界。通過全方位推進邊疆地區的對外交往和務實合作,充分發揮邊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從交往範式到合作範式:「一帶一路」倡議與習近平邊疆治理現代化思想的戰略統一
「一帶一路」帶動了中國邊疆地區同周邊國家和地區交往合作的繁榮,實現了邊疆地區對外交往形式的擴大,拓展了邊疆地區和沿線各國合作的範圍和內容,推動了邊疆地區對外交往由單一的交往範式向合作範式的轉變。「一帶一路」以中國邊疆地區為核心區,逐步推動中國邊疆地區傳統觀念下的邊緣定勢、封閉定勢轉向開放包容,為中國邊疆地區跨境交流合作釋放了新的活力。
1.「一帶一路」推動邊疆地區的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贏得了世界多國的關注和響應,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現實需求,具有牢固的政治和社會基礎,增加了對相關國家的吸引力和契合度。「從我們自己的情況來看,『一帶一路』倡議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也有助於帶動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而今通過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雲南在內的各邊疆省區積極加強口岸建設,已經為邊疆省區的改革開放創造新的模式。唯有將邊疆地區的發展規劃同國家頂層設計對接起來,並且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才能在邊疆發展當中將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真正結合起來。習近平在東北考察時強調,東北地區要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等建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東北地區發展新空間。「一帶一路」作為國家頂層設計,其初衷就是要不斷推進深化全面對外開放,尤其是邊疆地區偏遠地區的全面對外開放。邊疆地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自身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在對接「一帶一路」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解決邊疆地區經濟基礎落後、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模式傳統等一系列脆弱性、制約性問題。對於邊疆民族地區來說,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依託地緣人文優勢大力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以開放促開發,以合作促發展,與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就成為新時期實現邊疆發展與穩定的重要戰略抉擇」。邊疆地區的發展與穩定離不開和平的周邊環境,同時,邊疆地區的繁榮也將為構築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提供基礎保障。「邊疆一旦被構建起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變動著的存在。現實中的邊疆,總是在適應國家治理和發展需要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調整和再構建」。在「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解決全球治理問題新方案之際,就要求邊疆地區隨著國際治理變革作出調整,以適宜這種變化形勢,從而更好地實現邊疆對接「一帶一路」、融入「一帶一路」,在國家治理和國際合作新變化中實現邊疆自身的功能再造。「一帶一路」帶給邊疆地區的是一種開放式的交流交往合作理念,這是習近平新時代邊疆治理觀的特別之處。「一帶一路」推進中的邊疆治理從本質上是區別於中國傳統治邊思想中「守中治邊」、「守在四夷」的王朝天下觀,也異於近代西方殖民主義體系中劃「勢力範圍」、「緩衝國」、「緩衝區」的保守敵對做法。習近平的治邊理念和構想就是要實現邊疆區域屬性和政治屬性在「一帶一路」模式中的再造,真正意義上實現新邊疆、新定位和新家園一體格局,以去除「中心——邊緣」之爭的語境來考慮邊疆地區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邊疆發展與內地發展的無差別對待,再藉助「一帶一路」的推動作用,實現邊疆地區的「去邊緣化」和「再中心化」,使邊疆由壁壘前哨變成開放中心,將中國廣闊的邊疆地區建成連接海內外的靚麗風景線和惠澤鄰邦、溝通內外的重要窗口。
2.「一帶一路」打破邊疆地區的邊緣定勢、封閉定勢等界限,轉向為開放包容。「邊疆不僅因其自然資源、地理空間、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邊緣地位而成為邊疆,且被來自核心的人們觀看、描述,而強化其邊緣、邊疆性」。長期以來受制於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邊疆地區的對外開放起步相對滯後,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初期階段。同時,邊疆地區人為設定的偏遠、封閉、落後等標籤屬性使邊疆的概念摻雜了邊緣定勢、封閉定勢等濃厚色彩,這種定調是一種傳統的狹隘的邊疆認識論,是完全沒有脫離搞封閉式邊疆發展路子的舊思維,不符合新時代邊疆在國際交往合作和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定位。「一帶一路」的應運而生就是要將邊疆地區由邊緣定勢、封閉定勢轉向開放包容,將邊疆由地理的「邊疆」推向對外開放的前沿,這樣邊疆地區的開放發展就打開了新局面,從而形成以邊疆為基點的國家發展「新空間」。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一帶一路』對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地區是個大利好,要加快邊疆開放開發步伐,拓展支撐國家發展的新空間」。
如果拋開站在中國核心地區看邊疆地區的慣用視角,而是站在國際空間甚至更為廣闊的空間來看邊疆地區,人們就會發現,「中國的邊疆不僅不是邊緣,甚至還是某些區域性國際合作單位的『中心』」。在「一帶一路」帶動下,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雲南、黑龍江、吉林、遼寧等邊疆省區已形成一批「核心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國際通道」等面向跨境交往合作的功能定位區,並通過建設「國際鐵路」、「國際港口」、「國際公路」等設施將邊疆與祖國內地以及與亞洲、歐洲和非洲各國聯結起來。「一帶一路」打破傳統邊疆範疇中將邊疆界定為邊緣、封閉的定勢思維,解放了邊疆的人為屬性,重新納邊疆於開放包容的國際交往合作之中。「一帶一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檢討邊疆傳統發展模式認知、構建邊疆發展新視域的契機,即邊疆地區在經歷「去邊疆化」的進程之後,將從曾經的發展邊緣地帶,成為中國當下最活躍的政治空間與經濟地帶。可以說,「一帶一路」重新定義了邊疆的概念,豐富了邊疆的內涵,而這正為邊疆的繁榮、穩定、發展創造了無限機遇和可能。「一帶一路」對傳統邊疆的範疇進行了全新解構,超越了邊疆地理範疇的一般性定義。「『一帶一路』建設使西部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從歷史上的邊緣地區、改革開放的後方地區轉變成為前沿地帶,而這個前沿又是一個既要對內開放,又要對外開放的雙向開放『中心區』。」作為「一帶一路」這一宏大敘事之作的總設計師,習近平的構想是通過「一帶一路」帶動中國邊疆經濟,縮短邊疆地區與中國中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確保我國邊疆地區保持發展的開放性、活躍性、持續性。「以鄰為壑」、「藩屏治疆」解決不了邊疆治理的根本性問題,中國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夷夏大防」、「閉關鎖國」、「海禁」等這些封閉政策決不可能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邊疆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看來是中央內地的附庸和屏障,邊疆是拱衛中央集權統治的藩屬,因而在傳統政治中邊疆的發展不可能有重大突破,邊疆的問題也不可能得到完全解決。而今天中國正處於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誠如習近平所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邊疆治理適逢新時代,「一帶一路」之東風正可謂與邊疆治理風雲際會,我國邊疆地區發展迎來最好時期——「穩定的邊疆」、「和諧的邊疆」、「發展的邊疆」、「開放的邊疆」、「生態的邊疆」,這才是邊疆發展的千年大計。
編輯說明:文章來源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釋從略。
編 輯:李全敏 吳鵬 賈淑鳳
編輯助理:沙龍佳
您的稿件和服務意見請發往"民族學與人類學"微電子雜誌服務郵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將會是我們進步的源動力!
民族學與人類學
Minzuology&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