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還是邊疆,而內蒙古群眾已經步入小康生活

2020-12-11 新民晚報

◎ 王迎霞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陸成寬

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欠發達地區,歷史上,老、少、邊、窮一度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代名詞。

東起呼倫貝爾草原,西到鄂爾多斯高原,7月,科技日報「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組走進內蒙古,行程2000多公裡,看到的和體會到的卻是:邊疆還是邊疆,而群眾的生活,已經步入了小康。

「要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意志啃下脫貧硬骨頭,確保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人不少。」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的話是承諾,也是「小康內蒙古」走出「高精快」發展新路子的佐證。

特色產業

打造脫貧致富高精度

「一個苗至少出3顆,每顆2毛5,每畝地7萬苗,我種了2畝,都是訂單,一年純收入4萬。以前一年都在打工,現在打工10個月,回來種棚兩個月,收入可是翻了一倍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七臺鎮農民喬繼磊把科技日報記者領進了馬鈴薯種屬大棚,算起帳來一直在笑。

記者發現,喬繼磊種的不是普通的馬鈴薯,而是原原種薯。原原種薯經過培育後產出種薯,農民再用種薯產出商品薯。因此,原原種薯是馬鈴薯種子的種子。

從黑龍江到廣西,烏蘭察布的原原種薯和種薯已經遍布全國種植區,「中國薯都」烏蘭察布的特色產業鏈條延伸到什麼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我們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烏蘭察布的馬鈴薯已經在全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無數群眾更是通過這一產業步入了小康生活,這也是我們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信心十足地向習近平總書記推介『中國薯都』的原因所在。」烏蘭察布市委書記費東斌說。

近年來,內蒙古精準發力,圍繞肉牛、肉羊、玉米、馬鈴薯等優勢主導產業和中蒙藥材、食用菌、甜菜等區域特色產業,打造建設了一大批種養殖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

其中,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奶業四大產業的標準化產業體系建設已經步入正軌,產業發展所滿足的,已經不單是脫貧致富一個目標,更將滿足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

科技助力

走出小康之路新速度

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旗前旗平地泉鎮南村,村民張效玲帶著記者走進一片綠油油的辣椒地。「你看到的這些辣椒品種是第一次在我們烏蘭察布落地生根,我們的試種很成功,馬上就可以大面積推廣,這意味著我們這裡又多了一種全新的蔬菜品種。」張效玲說。

一個小小的村莊,卻發展起近600個現代化溫室大棚,著實令人感嘆,但當你知道全國唯一一個「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就坐落於此時,就不會再詫異。我國「冷涼蔬菜」的概念和標準就誕生於此,這裡的農民都有著十足的「科技範兒」。張效玲從不懂科技種田的普通農民成為傳授鄉親們種田育種技術的科技特派員,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

不久前,內蒙古希森薯業這個全國最大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企業,剛剛創下建成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組培車間又一全國之最,年可繁育脫毒苗1.5億株,將可滿足1500萬畝商品薯田用種,流轉土地每年輪作5萬畝;它還是全球第二冷凍馬鈴薯條和甘薯製品供應商,年產5萬噸法式薯條、5000噸馬鈴薯全粉。

公司組培中心總經理黃兆文說:「技術創新的引領,是我們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和領跑行業的根本動力。」

摘掉「欠發達地區」的帽子,唯有靠創新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緊循中央部署,立足自身實際,統籌全區科研力量以及全區各類科技服務體系、產業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引導各地區合理開發資源,緊緊依託創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著力提高貧困落後地區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實現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走出了一條科技精準扶貧、快速致富的新路子。

綠富同興

創造社會發展高境界

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深處,牧民孟克達來一家人年收入達到30萬元,聽上去有些難以置信,但這是事實。

孟克達來家住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牧民新村,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成就讓他有了今天的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百姓就是最好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這一點,孟克達來有發言權:「鄂爾多斯的沙漠治理成就是偉大的,它讓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身份,每一種新身份都能帶來不菲的收益!」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裡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夜草場沙裡埋。」這是鄂爾多斯的另一大沙漠毛烏素幾十年前的真實寫照。

在這裡,治沙模範殷玉珍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將6萬畝沙地變成了綠洲。然而綠色並沒為殷玉珍治沙畫上句號,而是成了她致富的新起點。她掛出了「玉珍生態園」的招牌,吸引遊客遊玩採摘,還在林間改造出一片水澆地,種植瓜果蔬菜和小米、綠豆等雜糧。

「沙地裡無汙染,種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現在每年僅雜糧就能收入二三十萬元。」殷玉珍靠著沙漠致富了。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殷殷囑託深深紮根在內蒙古各族群眾的心裡。

綠了北疆山川,富了草原兒女。承擔著拱衛北方生態安全的重任,面對著2400萬各族群眾的殷切期盼,內蒙古正在走出綠富同興的新境界。

小康生活什麼樣?這裡的答案是:天藍水清藥茶香

科技產業護航,讓更多人過上穩穩的小康生活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王小龍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五畜興旺的邊疆生活
    三年困難時期,內蒙古自治區將3000多名孤兒接到大草原,分配到各盟市牧區牧民家撫養,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蘇木海拉圖嘎查的牧民其日麥拉圖就是其中之一。慈愛的草原夫婦給他取名為「其日麥拉圖」,意為奮鬥、努力。其日麥拉圖正是用奮鬥和努力在草原上實現自己的價值。1987年7月19日,其日麥拉圖加入了黨組織,又先後當選了幾屆旗、蘇木級人大代表。
  • 犁劍和鳴邊疆固
    邊民世世代代在邊境一線地區漁耕牧伐,不僅有熟悉邊境的優勢,而且有守護生活家園的天然情感,他們就是守邊固防的原生力量。充分運用好這支力量,就能築起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 「看邊疆治亂,知王朝興衰。」正是熟諳加快邊疆地區發展對於促進邊防穩固的重要意義,歷代見識卓越的政治家無不重視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建設。
  • 「讓邊疆不再遙遠」——中國兒藝優秀兒童劇公益演出走進內蒙古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周瑋)開學伊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讓邊疆不再遙遠」——優秀兒童劇公益演出走進內蒙古滿洲裡,把高質量的舞臺藝術送到孩子們身邊。此次演出共5天16場,惠及近萬名邊疆少年兒童。中國兒藝副院長趙寒冰表示,中國兒藝秉承「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以實際行動詮釋使命擔當,用文化潤邊疆、用藝術暖童心。希望通過此次「讓邊疆不再遙遠」公益演出,讓這裡的孩子感受到黨和政府對邊疆少年兒童的深切關愛,感受到高雅藝術的永恆魅力。
  • 【和諧邊疆】「一帶一路」與邊疆概念內涵的重塑——兼論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指出,「今天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同時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帶一路」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本著和各國實現「五通發展」邏輯所進行的實踐嘗試,旨在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的目標。「五通發展」的實現將有效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戰略互信、合作互信。
  • 這對教師夫妻紮根邊疆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 萬裡邊疆教育行
    70年來,我國邊疆地區的教育同樣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湧現出一大批長年紮根邊疆學校的優秀教師。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教育報刊社從6月初開始啟動「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萬裡邊疆教育行」大型融媒體報導活動,組織骨幹記者,分9路出發,深入全國9個陸上邊疆省份,走進一所所國門學校,與長期紮根邊疆的教師面對面交流,體驗他們在邊疆的生活,感受邊疆教育發展的巨大成就。
  • 試論中國邊疆的概念與特徵 ——基於「邊疆建構論」與「邊疆實在論」爭鳴的思考
    關凱從政治文化意義的層面指出,「無論是基於地域還是基於族群,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結構性差異,對於區分邊疆與內地具有根本性意義。」呂文利嘗試從「區域、制度、想像」等三重空間界定邊疆概念,空間性、時間性和主體認識成為邊疆認知的三重知識坐標。雖然在眾多邊疆研究學者的努力攻關下,但是沒有為「邊疆」確定一個科學的、全面的、理性的概念。
  • 內蒙古:全面依法治區 讓草原祥和邊疆安寧
    原標題:全面依法治區 讓草原祥和邊疆安寧    記者 王曉博    首府市民王宏宇和其他14位前來旁聽的公民一起在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零距離」見證了重要法規草案的審議過程;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兩名環境違法者成為新的環保法實施之後,內蒙古以身嘗試新法「刀鋒」的第一人;    律師胡麗妹代表內蒙古8家律師事務所
  • 《首屆邊疆地區基層健康公益行-基層健康我行動》啟動大會在京舉辦
    本次大會以「提升基層健康服務,構建百姓健康保障」為主題,旨在把首都踐行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成功經驗傳遞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圍繞重點任務,積極開展基層衛生人員專項能力建設和專業技能培訓,為增進人民群眾健康、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奠定人才基礎。
  • 【幸福花開新邊疆】花開邊疆的幸福人生 ---山南市錯那縣邊境小康...
    來源標題:【幸福花開新邊疆】花開邊疆的幸福人生 ----山南市錯那縣邊境小康村見聞 今年7月29日,次仁群宗從錯那縣卡達鄉搬遷至此,生活、交通更為便利了,「現在旅館裡,一共收拾了5間房,弄了7個床位,剛開張沒兩天,已經接待了好幾撥客人了。」在距離麻麻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不遠的地方,就是勒門巴民族鄉。這裡是更接近邊境的一個鄉鎮,下轄勒村和賢村兩個行政村。全鄉處於風景優美的勒布溝,娘姆江江畔,森林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氣候宜人。
  • 【邊疆時空】孫勇 | 邊疆研究及邊疆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哲思收斂初探
    對邊疆理論進行「跨學科研究」,可以看作是邢玉林、馬大正等先生20多年前提出「構築中國邊疆學」任務中的一個創新命題。從正解此題的科學哲學思路上講,就是舊有的邊疆理論產生了科學哲學稱之為被「證偽」的情況,亦即有的邊疆理論已經不能說明新情況、不能預測新趨向。
  • 人類學與「人地關係」視野裡的「邊疆」
    無論是波蘭或是澳大利亞,對邊疆的解釋正如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等人所說的,邊疆不僅是美國邊疆學之父特納(Frederik Jackson Turner)所說的待開發的「自由的土地」,還應該是「文化接觸」區域(Cultural Contact Zoom),因為美國印第安人已經在這片廣袤的區域內生活了成千上萬年
  • 揮灑青春與汗水,為西部邊疆地區建設添磚加瓦
    「我和當地農牧民百姓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走了之工作不就歸零了嗎?」「假如我們自己都不願意回來,別人就更不願意來了。」……這些真情流露不禁引人思考:對於條件艱苦的西部邊疆地區,一代代大學生們為何熱情不減?來到、留下、紮根的無怨無悔又給我們什麼啟示?廣袤的西部邊疆,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 「邊疆治理與邊疆發展、邊境安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
    「邊疆治理與邊疆發展、邊境安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 2019年03月30日 10: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志香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邊疆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迅速凸顯出來
  • 【學習在高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邊疆各民族交往...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民族工作在國家治理中佔有重要地位,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實體的關鍵組成部分。持續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增強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凝聚力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節點的到來,困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即將結束,但脫貧沒有終點,取而代之的將是隱蔽性更強的相對貧困。
  • 歷史那些事,「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邊疆官制
    唐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與邊疆地區的聯繫進一步加強。許多部落自武德時代(618 -626)起就主動內附。自太宗年間起,唐朝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唐王朝面臨著如何處置眾多歸附民族的課題。
  • 試論邊疆的「二重屬性」
    摘 要:「邊疆屬性」是邊疆的本質規定性,依據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認識,有「二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又在邊疆中處於對立統一關係,並因國家形態和邊疆本身的形態而出現強弱演化趨勢。「邊疆屬性」與「邊疆性」是有重要區別的,「邊疆屬性」是指邊疆的本質,而「邊疆性」則是邊疆的特徵。
  • 畢業選擇到基層、邊疆,是對是錯?
    那幾個主動選擇到邊疆去的戰友,其實最後的結果還是不錯的。雖然哪些地方比較艱苦,但是福利待遇還算不錯,而且進步速度來說也超過了一般的單位。有人說當初他們的選擇很值,也有的說這樣的選擇划不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畢業選擇的時候,該不該選擇到基層邊疆單位,也就是大家眼中的比較不好的單位去?
  • 【邊疆時空】馬玉華|鄭天挺先生對西南邊疆史地的研究
    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西南邊疆史、西南民族學史。代表性著作有《國民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調查之研究(1929一1948)》《區域文化與社會變遷——威寧·石門坎·苗族》。摘 要:鄭天挺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在西南聯大時期,他開始關注和研究邊疆問題,曾收集、整理西南邊疆史地和雲南地方史資料,併到大理進行實地調查,撰寫了相關論文,其學術研究多有創穫。
  • 在邊疆綻放青春的兩棵胡楊樹
    商丘師範學院畢業生蒿瑞娜和李全勝紮根邊疆,3年。他們從同志同向、相知相愛,到締結連理,7年。李全勝說,瑞娜既是我的好戰友,也是我的好伴侶。蒿瑞娜說,全勝既是我的好伴侶,也是我的好戰友。他們說,我們愛家鄉的白楊,也愛這裡的胡楊。
  • 袁劍 | 從一般思想史到邊疆思想史
    任何未同軸心期獲得聯繫的民族仍保持「原始」,繼續過著已達幾萬甚至幾十萬年的非歷史生活。生活在軸心期三個地區以外的人們,要麼和這三個精神輻射中心保持隔絕,要麼與其中的一個開始接觸;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被拖進歷史。……生活在軸心期以後的全部人類,不是保持原始狀態,就是參與當時唯一具有根本意義的新事態發展過程。……從三個地區相逢之際起,它們之間就可能存在一種深刻的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