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評論員 蘆靜
又是一年畢業季。帶著知識和本領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對於很多高校畢業生來說,選擇西部,意味著選擇了遠方。而對於另一些家在西部的大學生來說,到西部基層去,則是走出重重高山後的回歸。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新時代青年,未來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累計招募39.2萬名高校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計劃,近80%的期滿人員繼續留在基層工作。截至2018年底,共有29萬餘名西部計劃大學生志願者深入中西部2100多個縣市區旗服務基層。
東北農業大學畢業生李明鍵(前排左一)與研究生支教團在西藏昌都市支教期間與學校師生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留在新疆,為國家探礦,為祖國獻石油。我願意擔負起這一光榮使命。」「我和當地農牧民百姓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一走了之工作不就歸零了嗎?」「假如我們自己都不願意回來,別人就更不願意來了。」……這些真情流露不禁引人思考:對於條件艱苦的西部邊疆地區,一代代大學生們為何熱情不減?來到、留下、紮根的無怨無悔又給我們什麼啟示?
廣袤的西部邊疆,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從2003年國家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以及後續開展的「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以來,數以萬計的高校畢業生攜著對西部最初的憧憬,讓青春在汗水中得到歷練。事實證明,無論是參與脫貧攻堅、經濟文化建設,還是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振興發展,都能感受到大學生們滿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而找到自身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結合點,被需要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具體體現。在雪域高原、在天山南北、在黃土高坡……專業人才匱乏、基礎設施不健全、生活比較單調等發展困境,寄託著大學生們建功立業的精神願望。去服務祖國最需要的領域,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還有什麼,比奉獻青春更慷慨?
廣西田林縣八渡瑤族鄉六林村駐村第一書記牟海迪(左二)與村幹部一起籌劃村裡道路建設(2020年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凡詩 攝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將自己所學運用到基層建設中去、服務基層老百姓就是值得一輩子驕傲的事。而「政治可靠、基礎紮實、樂於奉獻」已成為西部邊疆基層工作部門對廣大畢業生的普遍共識,這對於西部邊疆地區的建設和發展不乏積極意義。
西部邊疆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是我國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國的一道戰略屏障。鼓勵引導和支持更多優秀人才在西部邊疆地區創新創業,關係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這不僅為青年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搭建起了廣闊舞臺,也再次「點燃」了他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奮鬥熱情,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西部邊疆是希望的田野,也是夢想的沃土,腳踏實地把理想化成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新時代青年正像一顆顆頑強的種子,在激情奮鬥中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