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12月1日訊 11月30日,青島市文明辦發布了11月份文明市民名單,其中,助人為樂2人,見義勇為3人,敬業奉獻3人,孝老愛親2人。在這其中,就有著孝老愛親文明市民、中韓街道張家下莊社區居民孫妮妮。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孫妮妮,再次感受她的溫暖故事。
親情,讓人一想便覺得溫暖,是人類最基本的美德。而其中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也不是一時興起、偶爾為之,而是需要長長久久、點點滴滴。在張家下莊社區裡,就有著這麼一戶家庭,他們的生活和許多家庭一樣,平淡而溫馨。今年48歲的曲先衛和今年50歲的孫妮妮結婚二十五載,婚後兩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妹,一曲曲愛的讚歌在這座農家小院裡傳唱。
孝順公婆,她說「這不是應該的嗎」
上世紀90年代,孫妮妮經人介紹與張家下莊社區居民曲先衛相識,「當時知道他的父母雙目失明,家境不是很好,等我第一次到他家以後看到真實條件確實不好,家裡地面都是土地。」孫妮妮笑著說,沒辦法,當時就認準這個人了,覺得他踏實又能幹。「當時我們讓她提前跟家裡人說明我們家的情況,可不能騙人家。」孫妮妮的公公、今年74歲的曲智平說道。
1995年,曲先衛和孫妮妮結婚,接下來的二十五年中,夫婦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當時我們不想拖累他們,想讓他們自己過好日子,兒媳婦堅決不同意。」曲智平感慨,她就是擔心我們不能照顧自己,這樣的兒媳婦哪裡去找?嫂子孫妮妮做的一件事至今讓小姑子曲寧華記憶尤深。「我爸爸有次身體不好自己吃藥吃多了,那是我下班剛進門去看望他們時看到的」,曲寧華只見嫂子將父親抱了起來,把手伸進了父親的嘴裡,想要他把藥給吐出來,「嫂子一點也不嫌,當時我就在想,有的親閨女也做不到這樣吧!」
曲先衛早年間工作繁忙,出差就是家常便飯,有一年過年都沒有回家。「我們這有習俗,家裡有兒子的兒子過年給放鞭,當時兒子不在家,我又看不見,心裡確實不得勁。」兒媳孫妮妮看出公公心情不好,說:「爸,我來放鞭炮!」曲智平擔心從來沒放過鞭炮的兒媳婦的安全,兒媳的一句「沒事,我放完了就往家跑!」讓曲智平記到了現在。
談話過程中,曲智平的手往炕邊桌子上摸索,孫妮妮馬上將煙和菸灰缸遞到了公公手中,二十多年的細心照料可見一斑。晚上吃完飯後,曲先衛、孫妮妮總是要帶著父母出去遛彎。面對鄰裡的稱讚,孫妮妮總是說:「這不是應該的嗎?」
在曲智平、張秀蘭的屋子裡,有一個語音播放器擺放在炕邊上,一到整點就開始報時。「這個播放器是孫子給我們買的!」曲智平說起自己的孫子,語氣中滿含著驕傲,「每次一回家,孫子總要先來看我們,問我們缺什麼他就去給買,他閒的時候還帶著我們去遛彎。」孫妮妮在一旁說,公婆將孩子從小看到大,非常不容易,孩子孝順他們很應該,「孩子小時候他們定時給孩子餵飯,雖然他們眼睛看不到,但是卻盡他們所能地在照顧孩子。」
姑嫂情深,她說「她就是我的親姊妹」
除了和公公婆婆感情深厚以外,孫妮妮和小姑子曲寧華的感情也像是親姐妹一樣。「我父母過生日的時候,嫂子怕我忘了,都會提前提醒我。我母親洗澡、理髮都是我嫂子在幹。」曲寧華笑稱自己性格大大咧咧,而嫂子卻是非常細心,「我家兩個孩子過年的新衣服基本上都是我嫂子給買的。孩子回姥姥家之前都會先問一句『舅媽在不在』,舅媽在的話就會非常願意去。」
「有一次我嫂子帶著我的兩個孩子去逛商場,給大女兒買了一件衣服,覺得兒子還太小就沒買,兒子回來問我『舅媽是不是不喜歡我』」,曲寧華笑著說,我跟嫂子說了後,嫂子還跟我兒子道歉說『舅媽錯了』,接著就帶著我兒子去買衣服。有時候給孩子買衣服我都覺得貴,俺嫂子還讓我不要管。」曲寧華說,嫂子和她就像是親姊妹一樣,平時兩人經常約著一起逛街,「嫂子來我家二十多年了,我有時候就在想,她真的就像是我爸媽的親閨女一樣,因為她有時候比我做得都到位。」
青島人和明遠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職工 孟祥振(助人為樂)
青島高科熱力有限公司職工 王本松(助人為樂)
西海岸新區藏馬鎮橫河川村村民 劉法強(見義勇為)
青島療養院醫師 尤藝、市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 張平(見義勇為)
城陽區城陽街道大北曲後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紀奕坤(敬業奉獻)
萊西市人民檢察院一級檢察官 李健(敬業奉獻)
市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員 魯芫君(敬業奉獻)
城陽區河套街道小澗東社區居民 劉彩秀(孝老愛親)
嶗山區中韓街道張家下莊社區居民 孫妮妮(孝老愛親)
半島全媒體記者 紀豪傑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