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取得超凡的成就,那麼等待他的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無法為人理解而被否定,一種是受人膜拜而被神化。孔子的一生始終被這兩種相反的聲音所籠罩,顯得神秘莫測難以捉摸。其實孔聖人也好,孔老二也罷,對他來說已經無足輕重。在中國的東方齊魯大地之上,那一處綠蔭濃密的孔林就是歷史對他的定論。今天我們站在孔子石像面前,該思索的是他傳奇的一生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該從中汲取怎樣的力量過好我們這一生?
孔子的血統很高貴,他的祖先本是宋國的公族,算是名門望族,顯貴一時。到了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時,宋國發生內亂,孔防叔帶領族人到魯國避禍,從此定居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著名的勇士,他先娶了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又納妾生了孟皮。孟皮,字伯尼,腿腳天生有毛病。於是六十六歲的叔梁紇又娶顏氏,顏氏到尼山祈禱,終於生下了孔子。孔子出生後頭頂中間下凹,所以名為丘,因排行老二,又稱仲尼。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孔子從此變成沒有父親的孤兒,更可悲的是因為孔子的母親並非正室,叔梁紇死後孔子母子被趕出家門,顏氏只好抱著襁褓中的孔子,一路顛沛流離回到娘家。母子二人寄人籬下,相依為命,生活很是艱辛。
周朝禮制,小孩子六歲就要入學堂開始讀書。孔子家庭條件差,到了15歲才能上學,也正是如此,孔子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立志求學,經過15年的勤奮學習,終於學有所成。這正是孔子後來所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的」來處。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孔子的求學之路,有三點特別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孔子和別人差了一個父親,又差了一個九年教育,早已輸得一塌糊塗,但是孔子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有所成就。這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起跑線的領先,而是在於我們跑得比別人快。
二、對於學習來說自己樹立志向是最為重要的。孔子沒有父親的教育,家裡又窮,再加上他奇特的相貌,一定被當時的人所嘲笑,所以他才立志要要超過別人,比別人優秀,這就是發奮自強。他更明白像自己這種窮苦人家的孩子,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所以他對學習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這是我們今天許多人無法體會到的。這啟示我們要注意立志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對人生命運的重要性。
三、孔子立志求學,勤奮求知,尚且要經過15年才能學有所成。我們普通人又哪裡是努力三五年就能成就呢?現在的學制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學,一共才十六年,也就是說求學的期間一年也不能放鬆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成年後的孔子做過倉庫管理員,做過管理牧場的小吏,過司空、司空。孔子是一步一步從基層崗位做起來的,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但總的來說孔子在各國週遊的時間要比他做官的時間長,與其說週遊不如說是流浪。其間幾經波折,經歷了許多危急時刻,被匡人圍困、被蒲人攔截、被桓魋威脅,最嚴重的是困於陳蔡之間。當時孔子和學生被困在荒原上,糧食斷絕,許多弟子餓得都沒有力氣,但孔子仍然和平常一樣照常講學、彈琴,此時的孔子已經把性命交給天命。
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道德淪喪,但他堅守道義宣揚仁愛,呼籲統治者行仁政,看似不合時宜,卻獲得社會的一片讚譽。這告訴我們不論時代如何變,那些美好的品行都值得我們效仿和堅守。孔子的樂天知命更啟迪我們放下得失之心才能擺脫焦慮,大度看世界,從容過生活。
孔子並不是時代的幸運兒,也並非天縱聖人。他出身窮苦,憑藉自己的努力學有所成,從小小的官吏一直到三公,再到人人遵奉的聖人,這一切所憑藉的是都是自己的努力與勤奮。這正如他自己所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天的眼光來看,孔子就是屌絲逆襲的代表。孔子那麼差的條件都能做出一番事業,我們現在擁有比他更便利的條件,為什麼不逼著自己努力一把,看看自己能闖出個什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