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是著名詩人、北洋校友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我校教師馮公讓為其譜曲,將這篇詩文以藝術歌曲的形式搬上舞臺。這部作品是北洋學子與天津大學教師「跨越時空」的合作,歌曲意境唯美、飽含深情,由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著名青年歌唱家陳蘇威演唱,帶給師生們獨特的藝術感受。
林有嘉、蔡琴、李健、郝紅巖都分別演唱過不同版本的《再別康橋》,有克萊德曼輕音樂風格的,甚至還有流行樂搖滾版。有一次聽音樂廣播,偶然聽到《再別康橋》,當時覺得很驚訝,原來,在馮老師之前已經有這麼多作曲家為《再別康橋》譜過曲了。
但是,我唯獨覺得馮公讓譜曲的《再別康橋》最感人,其他諸多版本,要麼感覺無病呻吟,要不感覺作曲家沒有真正理解徐志摩詩的內涵。往往大家都把這首詩理解為了徐志摩的個人情懷,而忽略了歷史的大背景。之所以馮公讓老師這個版本最感人,我想也許只有北洋人才能真正理解北洋校友的情懷吧!
馮公讓《再別康橋》的第一次演繹,是在115年校慶晚會上,那次首演就收到了很好的反響。如今,5年過去了,我想,這麼好的作品不能只演一次,我們一定要在120年校慶再演一次,並精心錄製,傳承下來。經過研究,大家覺得陳蘇威很適合演唱,於是通過校友聯繫到陳蘇威,他很高興地答應了。
那天我和馮老師去北京聯繫「興學之路」音樂會事宜並給陳蘇威送樂譜。一路上,我跟馮老師聊起了再別康橋音樂的創作。馮老師給我介紹了他對詩歌的理解以及如何用音樂更好地詮釋詩歌的意境和內涵,聽到精彩之處,我忍不住讚嘆「太妙了!」陳蘇威看到譜子後也是同樣的反應,都覺得妙不可言。
馮老師的介紹我不會轉述,因為有些音樂技法我不懂,難以表達,但我印象最深的有兩處:第一處是「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這句詩是輕輕的吟誦,用什麼樣的旋律都會破壞吟誦的感覺,它應該是輕輕的,沒有旋律的起伏,平靜的……於是馮老師以一個音為軸心寫出了這一句,圍繞這個音僅在3處稍作變化,變化後又都回到這個音上,既保持了吟誦的味道,又不平淡乏味,反而多了一些驚奇和靈動。這種處理方式太高明了,保持了詩詞的意境和本色。第二處是「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句詩大家往往按字面理解,覺得應該安靜和沉默,音樂要弱。但馮老師認為,結合詩詞的時代背景和詩詞上下文的意義,徐志摩表面上雖然說「悄悄和沉默」,但實際上是內心深處在吶喊,所以馮老師對這段音樂的處理,不是弱,反而是強而有力,發出內心深處的吶喊聲,非常震撼和感人。當然了,最感人的還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段,無論是否懂音樂,聽到這裡都會被深深打動,非常抒情,感人至深。此外還有結尾的處理,雖是詩詞的反覆,但意境和第一段又有不同。馮老師對詩詞的理解比一般讀者不知深刻了多少倍!
音樂的錄製也很艱辛。陳蘇威平時工作很忙,各地出差奔波,那天他剛從外地出差回來,就趕到天津錄音,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還要考慮從新校區下課後趕過來的學生,所以錄音時間只能定在晚上5:30開始。可是對陳蘇威來說,就沒有時間吃晚飯了,下了飛機直接進棚錄音,由於同學們平時上課緊張,沒時間排練,進棚錄音進度較慢,一直錄到凌晨2點。轉天陳蘇威還要出差,竟連夜趕回北京,這種敬業精神讓我們感動!
演出過後,很多人反映,晚會上最感人的還是這首歌,徐志摩的詩、馮公讓的音樂、陳蘇威的演唱,加上秦俊男和肖凡製作的懷舊風格背景視頻……詩的意境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太美了!
我是非常喜歡這首《再別康橋》,把馮老師送我的曲譜帶在身邊,沒事就拿出來對著譜子唱一唱。最近,因為開車往返於新老校區,在堵車的路上,總是不由得唱起《再別康橋》,也未嘗不是途中的一種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