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的鄭先生稱自己與同事一起在某平臺秒殺了兩臺價格為810元的戴爾商用迷你主機。根據慢慢買的價格監測數據顯示,戴爾商用迷你主機在整個行業內歷史最低價格是在天貓平臺的2469元。
數據源於:慢慢買大數據平臺
該商家能給出810元的秒殺價格,不是錢多,就是假貨。果然,快遞到貨後竟然是一箱衛生紙。鄭先生表示很氣憤,並向平臺方提出投訴。
在平臺方的調查介入下,商家主動向客戶承認了錯誤。由於商家工作人員的失誤,其錯誤地將價值4599元的主機設置成了810元,導致價格遠遠低於成本價。因此商家自作主張,在尚未與客戶溝通的情況下,將一箱紙巾作為替代品發出。
經協調,商家答應以原訂單每筆810元的價格給鄭先生及其同事補發兩臺主機。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電商行業屢見不鮮,「一夜20萬訂單被薅羊毛700萬」、「5000一瓶的酒被50包郵」、「一整套沙發、腳墊、電視櫃僅賣320元」……究其原因,都是商家對價格沒有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管。
在慢慢買看來,比起短期內的金錢虧損,對於商家而言更難熬的是用戶量的流失。否則,為何各大電商平臺都在營銷戰、價格戰中鬥得疲憊不堪,為了奪得那一份流量大動幹戈。
而在價格戰中,永遠靠譜的是大數據。
這也是電商與實體最大的差距。數據不會騙人,也是最精準的,當面臨靈活而頻繁變動的價格競爭,品牌商尤其需要的就是提前了解自身品牌產品與競品、行業進行全渠道價格動態,以制定合理的價格策略,吸引消費者。
同時,不同電商平臺的促銷活動更對品牌商本身較為穩定的價格體系造成困難。此時,用戶的到手價往往受各種促銷活動、SKU屬性、優惠券等不同因素影響。品牌商則需要針對不同情況予以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這一點上,慢慢買的價格監測系統能夠通過專業的數據採集技術,對電商平臺的價格數據進行高效監測和智能分析,有效降低企業電商平臺的運營成本。
如果你以為價格戰僅僅打的是「價格」,那你就錯了。
它實際上是赤裸裸的品牌戰。
我們正在面臨的,是一個更加複雜、競爭更為殘酷的市場。有數據顯示,春節到2月中旬,淘寶平臺每天都有3萬商家入駐,京東、蘇寧等其他電商平臺也是如此,這給希望在線上渠道快速拓展,有所突破的品牌更大的監管壓力。
由於線上渠道與店鋪數量大,其擾亂價格秩序的成本則更低,變動價格的頻率則更難把控,極有可能出現同一產品的亂價現象,直接影響到品牌價值與品牌形象。
如何在行業整體與各個競品之間找準自身的品牌價格定位是每個品牌在發展中必然考慮的問題。一個品牌產品在定價上,很大程度取決於目標客戶。並且,只要品牌不斷發展,定價就需要不斷優化,根據市場的反饋與專業數據的分析以達到階段性的合理範圍。
慢慢買希望給各位一個警醒,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價格戰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在目前活得還不錯的時候,做好準備,因為戰爭隨時都可能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