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幸福有句話:「知」和「道」相差十萬八千裡。因為:
「知」,是知識,學會了知識,叫「知到」;
「道」,是踐行,只有真正做到了,才真正 「知道」。
正所謂「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知到」容易,「做到」難!
我們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老師問:你知道嗎?
學員說:我知道呀!
老師問:你知道什麼呢?
學員說:我知道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我知道孝為德之本,我知道……
老師問:你做到了嗎?
學員說:沒有
老師說:那你並不「知道」,你只是「知到」。
知到≠知道!
這也是許多老學員在愛與幸福裡學習多年,卻一直「有心無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初學時,我們上了基礎班的課程,收穫了一些「知識」,然後背會了,這算「知到」,沒背會就連「知到」都不「知到」;
然後我們堅持踐行,踐行的過程就是從「知到」到「知道」的過程,只有做到了才真上「道」,即「知道」。
堅持踐行的過程中,要加進兩個重要因素:
一個是請「指導師」幫助,即交高人,這是為了有人在關鍵時指點你,讓你不偏離方向;
另一個是「泡環境」,泡在高能量的環境中,是為了讓你能夠堅持,能夠有能量的交換。
在高能量的環境裡,老師指點你去踐行,踐行的過程中精心準備、勇敢實踐、總結提高,並形成一個一個循環,在循環中,去感悟到「突然一天」的到來。
下面我們將推薦兩篇老學員的文章,以「知」到「道」為題,形成系列分享給大家。
今天要發布的這一篇是向陽通過參加愛相伴孝親反哺指導中心的跟蹤輔導,在指導師的專業指導下化解對爸爸怨,從而收穫了全家人的快樂和一個歡聲笑語的家庭。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是一個腦大於心的人,是一個想清楚再決定,有結果才相信的人。我不相信爸爸真的美好,不相信有一天自己會放下對爸爸的怨,去理解、心疼和悅納爸爸,不相信跟蹤輔導能起什麼作用。然而一個月跟蹤結束了,當我真的聽話照做了,我竟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禮物。
在疫情期間的一次機會,跟鄭老師進行了一場隨意的長聊。
鄭老師問:「兒子這個假期怎麼樣?」
我就把家裡三個多月來發生的事兒,跟鄭老師說了。
這個假期,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提早把爸爸從哈爾濱接到北京,跟我們一家住在了60平米的小兩居。房子小,又出不了門,抬頭不見低頭見,我們四口人發生了不少的碰撞。
鄭老師當時沒說什麼,卻記在了心裡。
不久後的頤和家長會上,鄭老師說:「孫向陽,你是不是對爸爸還有怨啊?你是不是應該報名參加愛相伴孝親反哺指導中心的跟蹤輔導啊?」
我當場答應,第二天就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跟蹤輔導。
下面,我談兩點踐行感受。
參加跟蹤以前,我對爸爸的怨一直都在。
怨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是,爸爸從小對我高要求高期待,讓我一直處於努力和壓抑的狀態,看上去一切正常,實則過得並不快樂;
二是,我感覺爸爸對媽媽一直不好,以至於媽媽在過世前的幾年裡,過得一直不開心;
三是,爸爸很長一段時間指責弟弟學習不好,在語言和態度上很過分,弟弟因此很傷心。
以往,這些怨深深地埋在心裡,我不敢也不願觸碰與父親的關係這個禁區。我把它包裹起來,不讓外人看見。
這次,在鄭老師的直接推動下,我參加了負全責網絡研修,走進了孝親反哺指導中心,開始接受跟蹤輔導。
我的指導老師李樺老師,給我制定了踐行作業。
其中有每天跟爸爸視頻聊天,傾聽爸爸的生命故事,心賞爸爸,每天給爸爸唱歌。
起初做起來,還真是有點緊張,有點彆扭,有點不好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爸爸的交流越來越順暢。
我不再緊張了,越來越自然了。
爸爸的配合也遠遠地超出了我的想像,甚至讓我感動。
漸漸地,爸爸已經習慣了每天跟我視頻聊天,聽我唱歌;習慣了每天晚上19:30-20:00,在電話的另一頭等我。
漸漸地,我越來越走近爸爸,看見了爸爸這個生命。
連續三周的心賞作業,讓我看到了爸爸身上的美好,有勤奮好學,有堅苦樸素,有隱忍堅毅,有自強不息。
怎麼回事兒?爸爸還是那個爸爸,怎麼過去從來沒有感受到爸爸的美好?
我想,大概是我們以往都忙於孩子的事兒,忙於夫妻關係,忙於工作、學習、社交等等一大堆事兒,把父母忽略了,很少騰出一整塊時間來陪父母聊天,靜下心來好好感受這兩個偉大的生命。
連續三周傾聽爸爸的生命故事,讓我真正理解了爸爸,他本該就是這個樣子。
爸爸小的時候很苦,很小就失去了母親,繼母對他不好,在沒有母愛下長大。從小家裡很窮,在自卑中長大。
當我看到爸爸吃了這麼多的苦,我就開始心疼爸爸;
當我看到爸爸吃了這麼多苦,卻依然樂觀生活,我就心生敬畏;
當我看到爸爸的原生家庭和生命故事,我就理解了爸爸種種行為和性格,他本該就是這個樣子啊!
鄭委老師在孝道課上講:父母真的愛我們,他們已經盡了全力愛我們,只是他們不會愛而已,因為從來沒有人真正地教過他們如何去愛,他們也曾經是缺愛的孩子。現在我們幸運地走進了愛與幸福,我們可以學習真愛、用真愛去反哺父母。
感謝孝親反哺指導中心老師的引導,讓我有機會走進爸爸的生命,讓我有機會開始心疼爸爸、心賞爸爸、悅納爸爸。
以往,我是一個腦大於心的人,是一個想清楚再決定,有結果才相信的人。
經過這幾年的習學,我對愛與幸福的理論越來越信了,對鄭委老師越來越信了。
這次,當鄭老師在頤和家長會上,建議我參加孝親反哺指導中心的跟蹤輔導,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再加上兒子及時堅定的鼓勵,老婆的全力配合支持,我帶著聽話照做的信念,走進了孝親反哺指導中心。
在跟蹤期間,我堅持聽話照做,不抗拒、不畏難、不抱怨、不逃避,用心去完成每一天做業,去感受每一次過程。
俗話說:知易行難。做到這些並不容易,除了自己要鼓足勇氣去一次次面對,還離不開爸爸無條件配合、老婆全力支持、老師們及時鼓勵和悉心指導、家人們相互陪伴和帶動,這些都很重要,它讓我覺得,踐行路上並不孤單。
一個月的跟蹤結束了,我發現,當我真的聽話照做,我竟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禮物——爸爸的快樂,老婆和兒子的快樂,我的快樂,整個家庭的歡聲笑語。
踐行收到了好的效果,這讓人很開心,但我更想對大家說:結果其實也沒那麼重要,踐行的過程,就是愛反哺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已經足夠美好了。
另外,意外驚喜還有很多。
比如,我們家的保姆高姐,也被我們感動了。
她說:「我從沒看見過像你們家這麼幸福的,這麼有愛的,我很幸運能到這個家裡來,我會照顧好叔叔的。」
前幾天,兒子從頤和學校放假回家,對老婆說:「這次回來我發現,我爸變化挺大的,我覺得我們家挺幸福的。」兒子從不虛偽地誇我,他的肯定,是對我一個月踐行的真實褒獎。
通過這件事,我感覺到,只要是道上的事,聽話照做就是了。如果真的做到了聽話照做,收穫的會遠遠超過你的想像。當我們在踐行中不斷成長自己的時候,有些過去讓我們頭疼的問題已經被我們悄悄地超越了。
孝親反哺跟蹤雖然結束了,但踐行沒有結束,踐行是一輩子的事。
小編結語:
記得在父母關係課上,向陽分享這些收穫時,鄭委老師問他:「如果早些行動,是不是早就能收穫幸福。」
向陽說:「是的,不過三年前我可能做不到。」
鄭委老師說:「你不是做不到,而是並不覺得重要。」
親愛的家人們,你們也是這樣嗎?我們常說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有多少學員覺得重要而去聽話踐行了呢?明天我們繼續分享。
- 投稿 -
如果您有美好感動的故事想要分享,歡迎投稿:3223213@qq.com;或者微信投稿:微信號13758270546
- 聯繫方式 -
如果您想聯繫我們,請撥打010-5989-7129(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