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是設立中央政務區難得的歷史機遇 ——專訪北京國際城市發展...

2020-12-18 中國新聞周刊網

造成北京城市發展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功能太多,尤其是像東、西城區這樣的 首都功能核心區,空間範圍本來就不大,中央政務服務功能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功能 就已經足夠支撐這個區域的發展,完全沒有必要去構建「大而全」的經濟體系。 推動東、西城合併,建立中央政務區,就是要釐清首都功能核心區的 城市功能,破解因功能過度集中造成的「大城市病」


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裡的城市模型。圖|CFP

當前是設立中央政務區難得的歷史機遇

——專訪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蔡如鵬有關北京將設立中央政務區的猜測,讓連玉明再次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作為北京市知名的城市問題專家,連玉明率先公開提出了設立中央政務區的構想。他認為,隨著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設和行政功能的逐步疏解,東、西城功能高度重合,分設兩區面臨重複建設、重複投入、重複消耗問題,再單獨設區已經意義不大。同時,分設兩區的行政體制,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性依然會造成嚴重影響和體制制約。2015年中央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連玉明認為,這為北京老城重組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他看來,老城重組的意義已不再局限於北京,還在於與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共同形成「一核兩翼」的首都空間戰略布局,進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2010年的行政區劃調整是不徹底的」中國新聞周刊:你是國內較早提出設立中央政務區的學者。你是什麼時候產生這個想法的?從醞釀到提出,中間經歷了哪些過程?連玉明:2010年原東、西、文、武合併為東、西城區的時候,我就開始關注首都核心區功能優化整合問題,對四區合併後首都核心區功能優化整合的作用和效果進行了持續跟蹤研究。2013年,我們參與了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的規劃研究工作,基於首都經濟圈戰略,提出北京城市內部功能要以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為契機,進行新一輪優化重組,包括首都核心功能區強化中央政務功能、圍繞北京新機場建設強化區域性服務中心功能等思考。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正式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在中央的新要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形勢下,北京城市內部功能優化重組顯得尤為迫切。在此期間,我們承擔了北京市西城區「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覺到2010年的行政區劃調整是不徹底的,沒有從根本上破解一些阻礙北京城市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一是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東、西城兩區存在功能高度重複的問題,重複規劃、重複建設、重複投入、重複消耗等問題比較突出;二是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東、西城兩區仍然沒有擺脫既要搞服務又要搞經濟的矛盾,導致北京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仍在不斷聚集,「大城市病」愈演愈烈;三是行政區劃調整後,北京城市空間結構沒有得到真正的優化,資源沒有實現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雖然東、西城區與原崇文、宣武區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均衡發展,但從全市範圍來看,南北發展不均衡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基於上述研究與思考,2015年,我在《首都核心功能與中央政務區建設》一文中明確提出,再次對東、西城區的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建立中央政務區才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舉措,這一舉措無論對於解決北京自身的發展問題,還是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並通過市政協等渠道向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相關研究成果和思路建議。中國新聞周刊:你提出設立中央政務區的初衷是什麼?連玉明: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時,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出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建立中央政務區的初衷,就是要在根本上解決北京城市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大城市病」,服務於落實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和國際一流的和諧之都建設。造成北京城市發展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功能太多,為了實現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疏解非首都功能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北京的首要任務。尤其是像東、西城區這樣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空間範圍本來就不大,中央政務服務功能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功能就已經足夠支撐這個區域的發展,完全沒有必要去構建「大而全」的經濟體系。推動東、西城合併,建立中央政務區就是要釐清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城市功能,將不符合區域定位的功能疏解出去,形成與中央政務服務功能相適宜的功能,破解因功能過度集中造成的「大城市病」,使中央政務區成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核心載體。「設立首都特區不符合我國的法理基礎」中國新聞周刊:關於設立中央政務區,你有哪些具體的方案?連玉明:我們經常提到的案例是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它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還是美國的文化中心之一,集中了9所高等院校、國會圖書館、華盛頓歌劇院、國家交響樂團、甘迺迪藝術中心、國家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宇航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正是這些與其定位相適宜的功能,造就了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城市。當然,我們建立中央政務區,並不是要建一個像美國華盛頓特區、澳大利亞首都特區那樣的首都特區。美國和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這種首都特區的行政設置比較適用。但設立首都特區不符合我國行政區劃設置的法理基礎,容易給京津冀區域本來就比較複雜的行政協調增加更大的難度,還會削弱北京未來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實力。建立中央政務區比較現實的路徑,應該是進一步推進東、西城合併,建立專門服務於中央和國家的政務中心區,成為一個以中央政務服務為主導功能的首都核心功能區。設立中央政務區的關鍵,是要建立與中央政務區相匹配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首都財政體制。弱化中央政務區經濟功能,取消經濟考核指標,實施收支「兩條線」和預算制管理,根據目前東、西城兩區的財政支出情況,核定財政支出基數,編制中央政務區財政預算,確定合理、穩定的增長機制,財政支出專項用於城市管理、環境建設、社會治理、改善民生、維護穩定、歷史文化保護等重點工作。二是完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制。整合兩區各自獨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統籌東、西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繕等工作,將北京老城區作為整體進行保護,將首都的傳統文脈作為北京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根基。建立中央政務區文化資源統籌發展機制,統籌布局區域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新重要承載區建設,提升區域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三是探索首都城市治理體制。從城市管理到社會治理再到安全穩定,運用大數據理念、方法和技術倒逼政府改革,重塑治理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在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領域,同樣發揮好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積極探索建立與特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安全穩定體制機制,維護首都安全穩定發展大局。東西城合併,現在的條件和時機更加成熟中國新聞周刊:在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你認為中央政務區應該與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如何分工?連玉明: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提出「多點一城、老城重組」。這裡的「老城重組」就是指優化調整東、西城行政區劃。中央政務區原則上應保留東、西城行政區劃面積,不增不減為宜,推動東、西城內部功能重組。以簡政放權為導向優化重組行政管理部門,力求構建「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格局。強化中央政務區功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風貌整體保護,探索建立首都財政體制,進一步明確首都核心區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是京津冀指揮前移的橋頭堡。北京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也是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這就要求北京必須樹立「群主」意識,以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己任。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新時期的「平津戰役」。通州是北京唯一與天津、河北都接壤的區,地處京津經濟帶軸心和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部位,是北京面向京津冀的門戶。把指揮所設在通州,就是要更好地發揮橋頭堡的作用,就是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揮前移,更加凸顯戰略地位。新設立的雄安新區本質上是首都功能拓展區。雄安新區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是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與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無關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是完善和拓展首都功能的功能拓展區。因此,雄安新區既不是「首都副中心」,也不是「陪都」,而是與中心城區、北京城市副中心互補發展的城市功能新區,承擔著優化「大首都」功能布局的功能。不同於中央政務區,雄安新區在集中承載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時,還承擔著打造新增長極、支撐京津冀全面崛起的重要經濟功能。中國新聞周刊:有分析認為,從北京市上報給黨中央、國務院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送審稿看,北京很可能會合併東、西城區,設立中央政務區。對此,你有何評價?連玉明:我認為合併是必然方向,而且應該儘快推進,2016年錯失了一次很好的時間節點,因為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但是這項工作並沒有納入「十三五」規劃中。當然,現在的條件和時機相比而言更加成熟,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中央明確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為建立中央政務區提供了很好的時機。中央進一步明確了首都的功能定位,推動東、西城合併,強化中央政務服務功能,弱化中心城區的經濟功能,符合中央要求,將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提出,將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一核」就應該把東、西城作為首都承載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功能的核心區域。如果能借這次機會,把東、西城區合併、設立中央政務區納入新修編的總規就順理成章了。二是四區行政區劃調整的實踐探索,為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務區積累了經驗。2010年7月在行政區劃調整之初,北京就確定了行政區劃調整要遵循「調整區級、街道不動、深入細緻、平穩有序」的基本工作思路。這些工作思路和工作原則被證明是有效的,確保了行政區劃調整的順利開展。經過多年實踐探索,現在的東、西城區可以說逐步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這些經驗為進一步推進東、西城合併,建立中央政務區奠定了現實基礎。三是建立中央政務區有利於北京從既要做好服務,又要發展經濟的矛盾中解脫出來。通過建立中央政務區,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首都財政等體制機制,將地方政府從既要做好「四個服務」,又要發展經濟的矛盾中解脫出來,著力於做好「四個服務」。在北京探索發展新目標、新機制、新路子過程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從而帶動整個北京城市發展的轉型。
本文首發刊載於《中國新聞周刊》總第812期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民進北京市委建議設立中央政務區 選址北京北部
    導讀起草建議的城市研究專家王勁松提出,通過對北京主城區南北中軸線向北延伸,在北五環與北六環之間,在回龍觀與天通苑兩大居住區之間,在海澱、昌平、朝陽三區的結合部,設立北京北部新區,推進首都中央政務區的建設發展。
  •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送審 「中央政務區」呼之欲出?
    楊開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作為新的歷史階段中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建設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非同一般的戰略意義,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是理所當然的。  楊開忠認為,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一核」即北京老城或舊城,包括東、西城區,是北京作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北京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首善區。目前,這一區域嚴重過載,人口密度是面積較小的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7倍,是北京城市功能疏解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央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把「老城重組」作為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格局的核心部分之一。
  • 連玉明:「中央政務區」重在加快老城重組
    北京老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傳統上以居住為主,《導則》強調了對這一功能構成的延續,在避免過度商業化的同時,確保合理生活服務功能的保留和提升,並強調關注街區改善、更新工作中的風貌控制,內容非常全面、細緻。那麼,未來的首都,將呈現什麼樣的樣貌?首都功能核心區面臨什麼樣的歷史變遷?針對這些問題,經濟觀察報專訪了首提中央政務區概念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
  • 北京「新地圖」:東西城合併,中央政務區還遠嗎?
    中央政務區來了說起成立中央政務區,在許多人眼中這已經不是一個「新聞」。2016年,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推進東西城合併,建立專門服務於中央和國家的北京政務中心區,成為一個以中央政務服務為主導功能的首都核心功能區。
  • 中央政務區真的來了,主角即將登場
    日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已經審定,並將上報中央。規劃方案提出,北京將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這意味著中央政務區或將浮出水面。中央政務區-規劃所謂「中央政務區」,從表面上看,最早是由城市專家、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的。
  • 中央政務區呼之欲出!北京戶籍將不得隨意遷入東西城?
    中央政務區來了   說起成立中央政務區,在許多人眼中這已經不是一個「新聞」。   2016年,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推進東西城合併,建立專門服務於中央和國家的北京政務中心區,成為一個以中央政務服務為主導功能的首都核心功能區。
  • 京發改委:老城重組不等於設中央政務區
    北京兩會期間有委員建議,將東城區、西城區合併,設立全新的中央政務區。近日,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就此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表示,「優化重組」與「設立中央政務區」並不是一個概念。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豔亦表示,未來北京市中心城將重點圍繞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開展疏解遷移轉型工作。
  • 北京「千年大計」有望迎來第三波,傳說中的「中央政務區」呼之欲出!
    今天國內最大的新聞是:北京的「千年大計」有望迎來第三波,傳說中的「中央政務區」呼之欲出!自中央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有意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來,北京大事不斷。先是宣布在通州建設城市副中心,後又宣布在保定的雄縣、安新縣、容城縣建立雄安新區,這兩大決策都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 中央政務區規劃中,為什麼最大的贏家卻是北京5-7環?
    如何構建中央政務區?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說,中央政務區的發展邏輯是「減量發展」,俗點說就是總體上「做減法,提質量」。 不過在內部的結構調整上,中央政務區則做了大幅的調整,那麼中央政務區該加什麼、減什麼、穩什麼呢?下文一一解剖。
  • 中央政務區?雄安歸北京?看看權威說法吧
    (原標題:中央政務區?雄安歸北京?看看權威說法吧)
  • 城市更新:城市發展的新機遇
    6月12日,由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領銜籌建的新型研究機構——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在懷柔區成立。該研究機構的辦公地址坐落於北京金隅集團原興發水泥廠舊廠區內,生產水泥的老廠房經過改造,變身現代、時尚、科技感十足的科學家園區。據悉,原興發水泥廠老廠區更新後,將分為五個功能區: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綜合管理服務區、高等研究院、專家工作室區、孵化器辦公區,可容納約5000人辦公。
  • 把握科創機遇 助力高校新發展
    摘 要:當前,科技創新(簡稱科創)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個人、高校、企業以及社會都處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之中。作為科技創新主陣地的高校更應抓住這一難得機遇,好好把握,促進自身更好的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科技大學為例,闡述高校在科創浪潮中把握創新機遇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 北京3環內會成為中央政務區,對房價影響有多大
    房姐屬於實戰派只說對你最有用的操作和建議關注「北京房姐」微信公眾號,加入知識星球"北京買房" 進行提問,有問必答,全程指導。以下精華問答來自北京房姐知識星球。提問:房姐好,聽聞二環或三環內會成為中央政務區,宣布後對其中及周圍房價會產生什麼影響?
  • 俠客島:中央政務區?雄安歸北京?看看權威說法吧
    想必你也看到了,有關北京未來的規劃正鋪天蓋地而來。說法很多,比如北京新版規劃裡有雄安新區,北京要跟河北在雄安新區稅收等方面分成,副中心不屬於通州,中央政務區不屬於你,等等。正因如此,此時此刻成為審視北京未來的一個節點。尤為重要的是,此次《總體規劃》最終是報黨中央、國務院審定,這在城市規劃審批中極為罕見。之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僅報國務院審批。縱向對比後,再看橫向。
  • 政協建言推進北京行政區劃合併 打造中央政務區
    昨日,市政協委員就「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調控、京津冀協同發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等主要任務進行了討論,對解決目前北京市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上漲、生態惡化等問題提出建議,認為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放在突出位置,綜合利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完成北京市的「瘦身健體」。還有委員建議應儘快推進行政區劃合併等。
  • 周明偉:緊抓歷史機遇 推動中國翻譯事業發展
    「一帶一路」中的話語體系建設與語言服務發展論壇,暨2017中國翻譯協會年會於12月1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翻譯協會在本次大會上發布重要成果以及標準規範,對話語體系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以及語言服務發展展開研討。本期節目就大會的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周明偉。
  • ...東方商都和國際陸港建設催生歷史機遇 「雙引擎」引爆商城新發展
    今年1月,省政府正式批覆設立臨沂「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3月12日,市委、市政府舉行的臨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及「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建設攻堅方案評審會上,「一帶一路」東方商都和「一帶一路」國際陸港品牌打造成為焦點。
  • 利好疊加 石家莊中央商務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在城市發展歷程中,石家莊不斷蛻變煥新。  站在當下觀未來,石家莊中央商務區的建設規劃,對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石家莊中央商務區立足城市原點,作為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城市建設「一號工程」,是打造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區戰略崛起重要引擎和輻射中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機遇。
  • 抓住機遇 跨越發展——專訪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
    澳門大學將緊緊抓住機遇疊加帶來的發展紅利,邁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跨越式步伐。在宋永華校長的視野中,澳門大學正面臨著三大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國家給予澳門鼎力支持的獨特機遇。澳門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澳門大學前身是1981年創辦的私立東亞大學,學生只有數百人,面積只有0.05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