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
「作為北京市的少先隊員,我深深地知道,北京緊挨著首都……」情景喜劇《我愛我家》20年前的「神預言」竟成了現實。1月11日上午,北京市四大班子在位於通州區的新址揭牌,這意味著北京市級機關正式搬遷到城市副中心。
而在北京市政府搬遷前一周,國務院正式批覆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隨之,首都核心區規劃也有了重大進展。1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宣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市規自委聯合東、西兩個城區共同編制,兩個區不再單獨編制分區規劃。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競爭力中心主任倪鵬飛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舉措有利於打破行政分割,將政務功能在整個政務區內統籌規劃和布局,不僅有利於資源優化,更有利於各種行政及其配套功能的耦合,有利於提升行政運行效率。
在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王暉看來,東西城率先開始共同編制首都核心區,是為成立中央政務區作準備的,而這一消息有可能會在今年10月份正式對外公布。屆時,北京城的地圖或許將需要重新繪製。
中央政務區來了
說起成立中央政務區,在許多人眼中這已經不是一個「新聞」。
2016年,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提出推進東西城合併,建立專門服務於中央和國家的北京政務中心區,成為一個以中央政務服務為主導功能的首都核心功能區。「中央政務區」的提法首次進入大眾視野。
兩年後,這一提議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已經進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下稱《規劃》),包括了東城區和西城區共92.5平方公裡的範圍。《規劃》對首都核心區的定位是: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而去年11月16日,在北京市級機關首批啟動東遷通州之後,北京市委書記蔡奇來到東西城進行考察工作,要求把全力服務保障首都功能作為核心區工作的全部要義,為中央政務營造更好環境,強調核心區必須堅持一本規劃、一個標準、一套政策。這一表述也引起了輿論對於是否會有「中央政務區」的猜測。
王暉認為,中央政務區類似於美國的華盛頓,將會直接由中央管轄。功能上除了政治功能以外,也以歷史文化保護為主;產業結構方面,西城區主要是總部金融,東城區主要是文化創意產業,第三產業都在90%以上,同中央政務區基本是匹配的,不會有太大變化。
他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對於中央政務區的範圍劃定最初有三個方案:一個是東西城合併;另一個是二環再向外擴展半環,劃入2.5環左右的範圍;最後一個則是三環內全都劃入。目前雖然具體的範圍還沒有確定,但東西城共同編制首都核心區規劃,已經開始為10月份宣布出臺中央政務區做準備。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不管是東西城劃為中央政務區還是東西城合併,類似的傳聞都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實際上在北京的新總規裡,明確東西城是城市核心區,基於這個定位,城市核心區裡在產業和一些相應的公共服務上都是在做減法,更多地賦予核心區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的功能。
特殊的「加減法」
儘管「中央政務區」還沒有最後明確,但首都核心區確實在進行特殊的「加減法」。
毫無疑問的是,整個北京都在做「減法」。北京是全國第一個提出實施減量發展的城市,2018年完成了全市城鄉建設用地年度減量30平方公裡以上任務,2019年的目標仍然是減量30平方公裡以上。不過,核心區對減量的控制更為嚴格。根據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8年版)》,東西城地區除了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和文物保護區改造以外,已經禁止新建房地產開發經營中的住宅類項目,禁止新建酒店、寫字樓等大型公建項目,禁止新設醫院、門診部和診所,禁止新建擴建批發業。
做加法的則是城市綠化和街區的精細化管理。去年9月北京規土委發布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要求尊重並保持老城內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間尺度,原則上不再拓寬老城內現有街道,通過城市更新修補街道肌理,利用綠化景觀手段優化街道尺度。
記者發現,過去一年間,北京核心區確實新增了不少「微公園」。例如,2017年西城區珠市口西大街上的紀曉嵐故居門外建成了京韻園微公園,一年後,馬路對過的街上也拆掉了原有的酒店、水果超市、餐飲小店,修建了一個類似的微型公園;東城區磁器口地鐵站出口附近一片閒置多年的空地,也進行了綠化和景觀設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高大偉表示,2018年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6.9萬畝、城市綠地710公頃。2019年將繼續推進城市森林、公園綠地建設。
在管理上,核心區將以街區為單元,進行精細化管理。東城近日宣布17個街道將劃分為82個一級街區,西城去年9月已經開始劃分為101個街區,未來將通過城市設計、街區設計、街區修補和有機更新,實現城市風貌的和諧統一。例如西琉璃廠街區,已經拆除了80餘處、近1000平米違建,規劃停車位156個、非機動車停放區64處,在街區胡同內打造22處微更新景觀。
東城區規土分局局長邵培表示,街區更新工作將注重保護傳統風貌,保護胡同、四合院的肌理,改善居住條件,改善市政基礎設施和便民設施。
未來的北京城地圖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規劃》時指出把握好「都」與「城」、「舍」與「得」、疏解與提升、「一核」與「兩翼」的關係,履行好首都的基本職責;其中,「一核」指的是首都核心區,而「兩翼」則是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疏解轉移非首都功能,引導北京人口隨功能疏解、有序轉移。
除了「一核」壯大外,「兩翼」也都從頂層設計階段轉向實質性開工建設階段。
在北京市級行政中心遷入前,副中心辦公區一期經過3年建設後已經基本竣工交用。後續建設也在逐步進行中,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指出,要抓好行政辦公區後續工程建設,規劃建設約11平方公裡的城市森林公園,規劃建設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文化設施,大力推進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運河商務區、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素芳也表示,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將集中推動交通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產業等領域240餘項重大工程,當年計劃完成投資750億元左右。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國內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河北雄安新區。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雄安新區設立近兩年來,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1+N」規劃體系基本建立。其中,「1」是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國務院已經正式批覆;「N」是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這四個綜合性規劃,另外加上26個專項規劃,目前第一批已經出臺了12個。
「雄安新區起步區規劃才30平方公裡,寸土寸金,所以可能並不會像有些人認為建設得這麼快,還是很謹慎的,也不應該做得太快。」王暉表示。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目前已完成11萬畝「千年秀林」建設,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已經建成並且投入使用,連通北京和雄安的京雄城際鐵路的雄安站已經於去年年底開工建設,預計於2020年底投入使用。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河北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日前也表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很快會轉入開發建設的新階段。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第五個年頭裡,將交出一份怎樣的歷史答卷,未來的北京能否擺脫大城市病的困擾輕裝上陣,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