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羅氏診斷亞太心臟標誌物研討會在上海隆重舉行。來自心臟病學、急診醫學和檢驗醫學領域的國內外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心臟標誌物的臨床應用熱點、最新循證研究以及指南中的相關推薦展開深度解讀與交流。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沈衛峰教授攜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分別擔任大會主席,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Evangelos Giannitsis教授、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李貽恆教授、臺灣國立大學李建璋副教授、新加坡中央醫院內分泌科高級顧問馬榮茂副教授同與會專家就熱門心臟生物標誌物——高敏心肌肌鈣蛋白檢測(hs-cTnT)和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檢測(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以及在有心臟病風險的相關疾病中的醫學價值和運用經驗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沈衛峰教授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立教授
「近年來,急診科擁擠的問題在全球普遍存在,對臨床診療結果產生極大消極影響。急性胸痛是急診科及心內科常見的就診原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作為致命性胸痛的首要病因,種類繁多且嚴重性懸殊。如何提高對於胸痛患者的診斷效率、緩解急診科擁擠程度是目前急診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Evangelos Giannitsis教授表示。
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Evangelos Giannitsis教授
2015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的新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管理指南》中,強烈推薦cTn檢測使用高敏感方法,且檢測結果應在60分鐘內得到。0/1h快速算法首次被國際指南正式推薦(I , B),該算法通過間隔1小時連續兩次hs-cTn值的絕對值變化進行快速分診(排除/納入);指南強調,因各種cTn試劑盒的檢測一致性差異,僅經過嚴格臨床研究驗證的高敏肌鈣蛋白試劑盒可運用此快速算法。一項覆蓋3大洲、12個臨床中心的TRAPID-AMI前瞻性驗證研究證實,通過hs-cTnT檢測,0/1h快速算法能夠幫助急診在1小時內快速分診77.8%胸痛患者(納入14.4%,排除63.4%),排除患者NPV高達99.1%。
新的快速算法帶來顯著的衛生經濟學成效,一項2018年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衛生經濟學研究通過比較使用1小時算法和標準護理的急診科停留時間、資源利用情況和經濟支出,證實與標準護理相比,使用1小時分診算法時,平均患者在急診科停留時間從6.46小時降至4.34小時,減少2.1小時。由此每年可節省約50,000天的床位並顯著降低每位患者的費用。從英國、德國和瑞士的模型中可以看到與傳統臨床路徑相比,0/1h快速算法能夠幫助節約減少醫療成本38%~46%。李建璋副教授同樣分享了0/1h算法運用在臺灣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的結果,與現行臨床路徑相比,新的加速算法運用降低平均花費15%,同時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校準的生存年,總體上運用hsTnT的0/1h快速分診算法提高醫療質量並降低花費,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臺灣國立大學李建璋副教授
科學應用:NT-proBNP檢測助力心衰患者全程管理
近年來,生物標誌物B型利鈉肽(BNP)和NT-proBNP,在急慢性心衰患者臨床診斷、危險分層、預後評估和療效監測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2016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布的新版《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在慢性心衰診斷流程中將利鈉肽檢測NPs提前至心臟超聲之前,作為重要的排除標準。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聯合更新發布了心衰管理指南,首次推薦將利鈉肽檢測用於心衰高風險人群(心衰A/B階段)篩查,通過針對性藥物的強化治療預防進展為心衰。
李貽恆教授評論道,「心力衰竭是一種治療成本昂貴且往往致命的常見疾病,造成巨大的醫療負擔。根據ESC指南建議,NT-proBNP的血漿水平可用作初始診斷檢測,尤其在不能及時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的情況下。NT-proBNP在非急性情況下的心衰排除截斷值為125 pg/mL,而排除急性心衰應使用更高的截斷值300 pg/mL。在預後方面,ESC和ACC/AHA指南均明確了高NT-proBNP水平與不良預後相關,水平降低則表示預後更好;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降低也通常與NP值降低相關。NT-proBNP檢測節省了超聲心動圖及患者在急診室花費的時間,同時有助於醫生制定出院計劃,避免患者早期再次入院。」
臺灣成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李貽恆教授
李貽恆教授進一步分享了運用NT-proBNP檢測在不同臨床環境下對於心衰患者的管理經驗,尤其是對於門診隨訪的慢性心衰患者,NT-proBNP定期監測可以幫助評估患者的心衰疾病進展,為藥物治療方案調整和優化提供更全面信息。若NT-proBNP水平高於1,000pg/mL或連續升高,表明此類患者死亡和住院風險更高。
同時,李貽恆教授還強調:「新型心衰治療藥物幫助心衰患者進一步改善預後,針對ARNi類藥物對於利鈉肽生物標誌物BNP檢測的影響, NT-proBNP將更適合作為心衰預後和治療監測的生物標誌物。」
「高糖」時代:NT-proBNP檢測幫助探索糖尿病管理新模式
糖尿病是發生心衰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糖水平可導致患者心血管損傷並增加罹患心衰的風險,約30%的舒張性心力衰竭病例發生於糖尿病患者。
一項前瞻性研究對3,249名未經選擇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6年的隨訪,研究發現NT-proBNP水平越高,患者6年內死亡風險越高,且NT-proBNP >200 pg/ml的2型糖尿病患者6年生存率僅為50%,證實了NT-proBNP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強有力的獨立預測因素,即使在基線時無心血管疾病的正常白蛋白尿患者中,效應也很明顯。
另一項前瞻性的觀察性研究發現,NT-proBNP在預測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方面優於白蛋白尿。在比較NT-proBNP、hs-cTnT、IL-6和hs-CRP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心衰發生率或進展的單獨和聯合作用中,NT-proBNP顯示出了與心衰的最強關聯。
馬榮茂副教授同時指出:「在疾病監測方面,NT-proBNP同樣具有極高價值。連續監測2型糖尿病患者的NT-proBNP水平,能夠增強臨床對未來發生心血管死亡事件或心衰風險的識別能力。相關數據表明,NT-proBNP絕對值增加>400 pg/mL的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或心衰風險顯著增高。而在血糖控制藥物治療選擇上,SGLT2抑制劑治療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風險。」 PONTIAC研究證實了通過篩查NT-proBNP>125pg/ml的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強化的RASi和B阻滯劑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2年後的的心血管住院和死亡事件,類似的針對亞洲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幹預研究ADOPT研究已經在進行中。
新加坡中央醫院內分泌科高級顧問馬榮茂副教授
「NT-proBNP應用於糖尿病患者人群,能夠在風險分層、疾病監測、預防及治療選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馬榮茂副教授最後總結,「糖尿病合併心衰加重已成為當代醫學危險最高的疾病組合之一,因此亟需改進亞臨床心臟功能障礙的篩查方法,通過生物標誌物NT-proBNP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危險進一步分層、優化治療方案選擇,對探索有效的糖尿病高風險人群管理模式意義重大。」
長按二維碼,關注羅氏診斷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