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牌也叫紙牌,它的歷史已經有八百多年,但是它是由誰發明的呢?這個問題頗有爭議,至今仍沒有定論。
義大利人說撲克牌是早在1376年,由威尼斯人發明的,法國人說是1392年由他們發明的,而瑞士人說他們早在1377年就可以玩撲克牌了,並找到了相關的古文獻記載已證明,另外還有印度人說他們才是撲克牌的發源地。然而剛才說的這些國家的紙牌在時間上都晚於中國的葉子戲,所以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撲克牌的始祖是中國人發明的葉子戲。
葉子戲大約出現在中國的漢代,據說是韓信為減少士兵鄉愁而發明的,以供官兵娛樂之用。但這只是個傳說,並沒有史料記載,留有確切文字記載的鑑於唐代,所以有人說,葉子戲是由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發明的。
具體玩法是抓葉,未出之葉背向反扣,出葉之後一律仰放,大葉可吃小葉,由玩家從明葉之中推算未出之葉。這裡說的葉是葉子的葉,是用樹葉做成的撲克牌的前身,所以葉子戲之於撲克牌就相當於蹴鞠之於足球。
話說有一天唐玄宗在皇宮的池塘釣魚,這時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遂有事來稟報,兩人商量完國事之後,唐玄宗就感嘆天天至於皇宮當中,真是越來越無聊了,當時正值秋天,一片樹葉從樹上掉了下來,張遂靈機一動,竟在葉子上寫寫畫畫,弄了一堆,想出了一些規則,隨後把這事稟報給了唐玄宗,唐玄宗於後宮嬪妃親手一試,確實頗為有趣,頓時歡喜起來。
隨後唐玄宗也參與了這項新穎遊戲的設計。後來人們把這種玩具的制材改成了紙或者絲綢的製品。唐玄宗發明的所謂葉子戲就是現在撲克牌的原型。他的設計和現在的54張撲克牌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到了宋末元初,有人發明了數錢葉子,總共40張牌,分為萬貫,十萬貫,文錢,梭子四種花色,紙牌遊戲在這時已經流傳甚廣,明清時期,葉子戲紙牌分為四大類,每副有40張,牌上圖案品目甚多,有人物,飛禽,花鳥,走獸,魚蟲等等。清末至民國之後,紙牌長約8釐米,寬約2釐米,人稱紙牌。
元代的時候,中國紙牌經由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帶到威尼斯,所以威尼斯是歐洲最早有紙牌的地方,西方人受中國紙牌的啟發,設計了一種遊戲卡片,以後就慢慢演變成了塔羅牌,直至今天的撲克牌。
早期的撲克牌數量上各地有所不同,義大利每幅72張,德國32張,西班牙40張,法國52張。牌中的每種花色也有不同的稱呼,法國人叫毛,方形,丁香葉和心。德國人稱作葉,稜,橡樹果和心。而義大利人則稱作劍,硬幣,棍杖和酒杯,英國人稱之為鏟子,鑽石,三葉草和紅心。後來西方人根據天文學的立法,把這種遊戲卡片統一成54張。四種花色的叫法也趨於一致,分別為黑桃,紅桃,草花和方塊。這四種花色來自於法國。
撲克牌的54張解釋起來也非常奇妙,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一副牌分為紅黑兩種顏色,紅為白天,黑為夜晚。除大小王之外,剩下的52張牌代表著一年有52個星期,紅桃,方塊,草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徵著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每種花色有13張,表示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如果把J,Q,K當成11,12,13點,大小王算半點,那麼一副牌的總點數剛好是365點,而閏年把大小王各算為1點,共366點。
專家普遍認為以上的解釋並非巧合,因為撲克牌的設計與發明於星象,佔卜以及天文曆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各國把象徵著本國文化,風貌,民俗的畫面印在撲克牌上,這種花式撲克牌將知識性,娛樂性和觀賞性融為一體,歷史,美女,建築,藝術與動物等等無所不包,所以撲克牌又堪稱為小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