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我為什麼讓孩子轉學讀國際學校?

2021-12-30 三聯生活周刊

在公立學校,閃光的永遠是塔尖的孩子,像我家老大這樣的孩子是陪著那些塔尖的孩子在走。如果孩子還在公立學校,我是後面慢慢推的那個人,怕推錯,會害怕,不推會著急,即便勉強自己不在意,我也不會舒服,做不到坦然面對。在國際學校,他可以慢慢成長,發掘出自己的閃光點。這裡的環境讓我做到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也是經歷和收穫。我學會了往後退,退了好幾步,從領路人變成了陪伴者。


霖霏一家  

我家老大性格溫和,不調皮,和很多淘氣的男孩比,屬於比較遵守規則的。一年級到四年級,他在班裡成績中等偏上,各方面不拔尖,隨大溜兒,是那種既不得老師寵愛也不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

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我有心理落差。因為孩子小時候上的是私立幼兒園,老師跟家長基本是一對一的交流,溝通比較多。但是到了公立小學,這種溝通很少,只是偶爾老師會說一兩句,孩子不好好聽講啊,或者作業沒寫好之類。我想知道孩子在學校怎麼樣,但又不好意思總問。開家長會,基本是老師在上面宣講,家長們在下面被動地聽,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宣傳推廣學校,能被老師提到的孩子,要麼是成績最好的乖寶寶,要麼是調皮搗蛋的熊孩子。

前面四年就這麼平常地過了,變化發生在老大10歲那年。因為帶老二,我從外企辭職,成了全職媽媽,看了不少關於少兒教育的書。我了解到,10歲是孩子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年齡段,他即將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他的自我意識會突然增強。正好老大四年級的時候換了班主任,他放學回家的時候偶爾會說,老師不公平,偏袒女生:「為什麼站隊的時候男生站在陽光下,女生可以站在陰涼地裡?為什麼男生一個人違反了紀律,所有人都要罰站,女生就不用?」老師在課堂上對一些同學的負面評價,也讓他看不慣,覺得老師不尊重人。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我也沒放在心上。


然後,發生了兩件讓我對老大刮目相看的事情。學校要增加一節作文課,每周五下午請外面的老師來專門講作文,給家長的信裡說是自願報名(實際是要求全部參加)。我覺得孩子的作文還不錯,而且以前學習的課程裡就有關於作文的,在徵詢孩子的意見後,我們沒有報名。沒多久,我接到老師的電話,「就你家孩子沒報名了,那我們上作文課的時候他去哪兒呢?上我辦公室寫作業還是怎麼樣?」我趕緊給孩子報了名,回家問兒子,他特別堅持,認為不需要報,他可以一個人去辦公室寫作業。

第二天我跟老公接老大放學,我在車裡等著,老公去接孩子,等了好半天,才看到兩人出來,老公怒氣衝衝,孩子哭哭啼啼的。原來老大班上有個同學老打噴嚏、咳嗽,頻率很高,老師覺得他是故意的,讓同學們舉手表決,其他人都舉手了,只有我兒子沒有。他有過敏性鼻炎,從自己的經歷出發,他認為同學不是故意的所以沒有舉手。但是因為他跟那個同學是朋友,老師認為:那個孩子不咋地,你怎麼能幫他說話呢?你這是立場不堅定。

這之後就到了萬聖節,老師準備了一些和萬聖節有關的東西放在講臺上,有學生好奇拿出來看,被老師發現了。為了懲罰學生,老師採取了檢舉的方式:自己檢舉自己的,寫400字檢討;被別人檢舉的,寫800字檢討;被老師發現的,寫1200字檢討。所有的檢討都要家長寫評語。

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讓我接受不了,但我又不敢得罪老師。就讓孩子隨便寫了檢查,老公隨便寫了評語,把這事應付了過去。

經歷了這些事後,我曾經一度慶幸孩子沒被學校洗腦,不人云亦云。但是後來才知道,他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覺得委屈,但沒人聽,他也不願意跟我們說。有一回老師給我打電話,說孩子哭了一節課。

到後來,老大變得圓滑了。有一次,學校讓學生們填調查表,兒子跟我說:「媽媽,我現在明白了,如果要寫名字,我就寫假的。如果是匿名,我就寫真的。你看,我有個同學就是因為寫了真的,被老師叫出去挨批了。我對了吧?」

真正讓我下決心要把他轉到國際學校就讀,是在孩子四年級升五年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學校擴建新校區,8月底,新操場瀝青還沒鋪完就搞開學典禮,暈了兩個孩子。家長們都覺得剛建的校舍和操場有味,不同意在新教室上課。一部分家長(其中大部分來自我兒子的班級)聯合起來,在教室裡靜坐示威,要求學校想辦法解決。學校連夜出方案,撤掉了多功能教室,打通老師辦公室改做教室,終於在9月1日開學的時候,孩子們都回到老教室上課了。


看起來,這是個比較完美的結果,大家各得其所。但是,這之後,我們這些參與過靜坐的家長明顯感覺到,班主任對我們的孩子態度不好,特別嚴厲,孩子們很委屈。教師節的時候,班主任給孩子們攤派任務:這幾個孩子回家找家長做錦旗送學校;那幾個孩子買花籃送校長;另外幾個孩子買茶葉給老師敬茶。巧合的是,被攤派任務的孩子的家長都參與了靜坐事件,我兒子被攤派的任務是買花籃。

家長們硬著頭皮都照辦了,但是心裡特別糾結,覺得師生關係有些緊張。有幾個家長聯名給北京朝陽區教委寫了匿名投訴信,看沒反應,又給教委打了電話。上午打完電話,下午由教研組組長、心理老師組成的安撫小組就進班做工作,說是給學生做心理疏導,實際上都是在誇班主任怎麼好,還許諾表現好的孩子有飲料喝。學校並沒有召集家長開會溝通,緩和師生關係,反而是班主任私下挨個懷疑,到底是哪些孩子的家長寫的匿名信。

這件事的正面效應是,本來學校計劃「十一」國慶搬校,推遲到下個學期再搬。但是從我的角度而言,已經對公立學校這個教育體系失去了信任和信心。老大上五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我就想讓他轉學了。但是轉學去哪兒呢?

這個時候,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將來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是像洗蘿蔔一樣,洗得完全一樣的人嗎?既然孩子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是否能培養不一樣的孩子?

真正開始看國際學校是在11月份,正巧身邊有另一個孩子的家長已經了解了一圈,他的孩子因為不遵守紀律,要從北京人大附小轉到國際學校去。三年前的國際學校還不像現在這麼火熱,他給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在此基礎上我開始了解國際學校的運營、收費、報名情況,從四家國際學校裡選了兩家報名。

我們也有壓力:不清楚孩子是否能適應一個全新的教育體系,因為一旦進入國際學校這個體系,就沒法回頭走「公立學校—高考」這條路了。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適應新的家長群,我們還要盤算一下家庭的經濟能力,一旦進了國際學校,每年十幾萬元的學雜費,能否支撐到孩子出國讀大學?有統計數據表明,50%念國際學校的孩子所在家庭年收入達到百萬。我們分析了一下,原來的計劃是讀國際高中,再出去讀大學,這個計劃風險很大,要經過小升初、中考兩重考驗,而且國際高中錄取分數高,還不見得能考上。倒不如從小學直接走國際學校的路徑。

國際學校的入學考試安排在第二年3月份,時間很緊張。我兒子有個優勢,英語不錯。他從學前班就開始學英語,因為奧數不靈,我們給他報了英語課外補習班,那時就尋思,考個英語高等級的證書對小升初或許能有幫助。考現在就讀的國際學校IB部(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簡稱,即國際大學準學士資格課程,是得到世界各地200多所大學認可的入學資格課程)的時候,他正好考完劍橋英文五級,處在一個考試的狀態。加上第一個國際學校沒考上,壓力大反而發揮得好,竟然有驚無險地考上了。

從原來的公立學校離開的時候,老師說,你家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我不認同,我覺得孩子愛哭不是因為挫折,而是因為委屈。孩子被尊重、被包容,抗挫折的能力才更強。

我所在的家長微信群曾經討論過這個話題,有的家長認為,讀公立學校的過程就是一個挫折訓練。有個家長的孩子特別優秀,上的是重點高中,小學時曾經遇到過這麼一件事:體育老師給自己家孩子報名參加一個體育比賽,結果孩子臨時有事去不了,就讓這個家長的孩子去了,結果拿了獎,但是寫的是體育老師孩子的名字。這個孩子跟他媽媽就去找體育老師,找校長,也不提別的,就是追問,我得的獎呢?最後硬逼著老師把獎給了,雙方還不得罪。我覺得,我家的孩子做不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我可以讓孩子走另外的路,比如換個環境,可能更適合。

國際學校管理也很嚴格,但和公立學校有區別。首先,公立學校看起來規定很嚴,但有的規則大而無當,很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主動遵從。國際學校的規定與生活學習息息相關,而且特別細緻,比如要穿校服,上課不能說中文,違反規定的處罰方式也很詳細:最輕的是中午警告,中午去某個教室,和等在那裡的老師溝通說明問題;其次是下午處罰,放學後去某個教室報到,寫東西;最嚴重的是停課一天。如果連續違反校規,是會被開除的。因為規定和處罰都很細緻,容易執行,不會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學生們也就不會覺得不公平。

這裡沒有公立學校的班幹部制,而是輪流制,排在隊伍不同位置的每個人都有需要負責的任務,每周輪換。比如站在第一個的叫line leader,要負責在換教室和去操場活動前整隊,排在隊伍最後一個的人叫carboose(意思是車廂最後一節),負責關燈、關門。還有teacher helper,幫老師收拾教具和作業,做得好在牆上的位置欄裡就能跳一格,不會因為誰成績好就被特殊對待。

作業的要求,評分標準都會在網上公布,一項作業大概需要兩周的時間完成,如果不按時交,錯過就錯過了。想要在期末有個好分數,需要靠平時每一次作業獲得好分數的積累,而不像公立學校靠最後一次考試決定。孩子們的時間很緊張,就像我們讀大學時一樣,教室並不是固定的,要根據所學習的課程找教室。中午只有一小時吃飯時間,老大進校那年學校還沒有食堂,可以自己帶飯,也可以提前訂飯。老大因為剛去,忙得忘了訂飯,最後只好吃方便麵。

第一學期,孩子經常有不符合規定的地方,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憂心忡忡地去找老師,老師回答說,沒關係,孩子們剛來,語言不熟悉,會慢慢適應的。現實告訴我,確實低估了孩子的適應能力。僅僅只過了一個學期,老大就適應了新的學校。三年裡,他沒有再哭過。

老大今年馬上就要讀九年級了,和公立學校的孩子一樣同樣有著學業壓力,只不過公立學校是刷題,他們則是看很多資料然後寫小論文,每天作業要寫到晚11點。在我看來,這才是正常的,孩子應該有的教育環境:學業上有一定要求,同時保有孩子內心發展的自由空間。有人說國際學校是精英教育,我覺得是能力培養教育,我的大兒子才14歲,已經能跟我討論很多工作上的問題。

我家老二今年8歲,性格跟老大完全不同,敢說敢做,爭強好勝,創造力強。讀蒙式幼兒園的時候就很突出,但是蒙式幼兒園也是講規則的,那時就有很多人警告我,老二屬於能對老師造成很大挑戰的學生,如果上公立學校,至少先苦個兩年。原本我們打算讓老二先上公立學校,正好老大所在的國際學校開設了一年級,在小範圍招生,就直接去了老大所在的學校就讀。

老二一入校,就成了名人。開學第一天,他讓老師寫「國家地理」的單詞,老師驚呆了。因為班裡其他孩子英文都是零基礎。而我家老二在3歲的時候,已經在家裡接受我對他的英文啟蒙教育,到入學前,他可以流利地用英文交流溝通,看章節小說了。上課的時候,他搶著提問,搶著回答問題,給別的孩子當翻譯。因為和其他孩子差距太大,老師教的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求,老師每星期會對他進行兩次一對一的教學。第一學期末,學校甚至專門開會研究他跳級的事情。

老二對科學特別感興趣,外號「科學小狂人」。12月份的時候,學校開會讓他去二年級試聽大課,那節課講了個過山車的原理,聽完課,學校認為他可以跳級讀二年級。我們給他補習了一年數學和中文,他很快就跟上了二年級學生的節奏。

在國際學校,家長和老師是一對一的交流溝通,每次至少20分鐘,學業不是老師最在意的,他們認為,符合孩子的學習能力就可以了,他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小組作業中的表現——不是作為個體的突出,而是作為組員的協作能力。

老二跳到二年級後,我第一次和老師溝通,擔憂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否跟上,老師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卻是:「沒想到,孩子跳到高年級一點都不害怕,很快就交到了朋友。」老二喜歡跳出框框提問題,老師對他很上心,但也會溫和地建議他,應該先聽完別的孩子的觀點,再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實在憋不住想說,可以先記在本子上。

無獨有偶,在國際學校我們也有過一次集體找校長的經歷,但是過程和結局,與在公立學校遭遇的完全不同。事情的起因是,一個小孩子回家說,老師讓他把雙手舉到頭上,一比畫,家長不樂意了,這不是投降的姿勢嗎?再問其他小孩,都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們懷疑老師體罰孩子,於是集體去找了校長。校長表示,一定會認真處理這件事情,但是他認為我們應該先給他發郵件,他會回復我們的。這之後,他看了監控錄像,找當事老師了解了情況,給家長們做了郵件回復,還開了家長會。我們這才知道,國際學校崇尚釋放孩子天性,這裡的孩子特別淘,但是外籍老師們有很多讓孩子們安靜下來的辦法,比如說整隊之前喊一個口號,孩子們先舉手摸腦袋,再摸膝蓋,然後都安靜下來。對於年齡小、英文不好的孩子,這是比較有效的溝通方式。但是幼兒的表達,會包含想像的成分,所以舉手摸腦袋這個姿勢,被家長誤解為投降。事後,那位被誤解的老師對孩子們的態度一如往常,讓我們這些做家長的既鬆了一口氣又為自己不理智的行為感到羞愧。

國際學校的孩子每天都有在操場活動的時間,每個月還能在老師帶領下出去遠足,這在公立學校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兒子就讀的國際學校的一位中國老師,老大是個女孩,她的丈夫不想讓孩子出國,所以先上了一年朝陽區最好的公立學校。要不要轉學到國際學校,她很糾結,就讓孩子先插班讀了兩個星期。一開始,女兒說她喜歡原來的學校,不轉學。兩個星期後,她主動跟媽媽要求轉學。問她為什麼,她說,這個學校可以玩。她媽媽說:「你們學校有攀巖啊、有體育課啊!」她說,攀巖牆是擺著看的,有體育課也不能玩。她媽媽又說:「可是你英語不好,會有很大壓力。」小女孩說:「我不怕。」

但是家長們也得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磕磕碰碰是難免的。我家老大臉被擦傷過,胳膊摔了三次。他的同學裡,有摔得腦震蕩的、鼻子骨折的。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公立學校的孩子不能玩——孩子多,顧不過來,一旦受傷,老師和學校承擔不起責任。

國際學校的家長群藏龍臥虎,卻是最不張揚的一群人。我家不是做生意的,靠老公的收入供兩個孩子上國際學校,經濟上也只是剛剛好。孩子讀國際學校,我曾經最擔心他養成虛榮、跟人攀比的壞毛病。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特別節省。他用的手機都是我更新換代下來的舊手機,我曾經給他換過一個iPhone6,他還很不高興地說:「這不是我要求的。」他爸爸給他買了品牌衣服和鞋子,他不要,嫌棄那上面或明或暗的徽標。

每周,老大有兩次課外補習班,下午5點鐘才下課,校車到下午4點就停了,我們也沒法去接他,從八年級開始他養成了坐公共運輸的習慣。從望京回來,要先走到望京地鐵站,坐地鐵倒6號線在青年路站下車,再走10分鐘回家。他的書包很重,但是就背著重重的書包這麼走了一年,從沒抱怨過。他有個好朋友住星河灣,父母都是高管,從來都是家裡司機開車接送。偶爾跟他坐了一次地鐵,看什麼都新奇,他覺得特別可笑,「連地鐵都沒坐過,太沒見識了」。他才14歲,卻已經有很強的個體需求,有了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如果說國際學校有什麼問題,能看得到的可能是基礎教育(主要是數學)不如公立學校,孩子的中文會有很大的退步。但對我來說,看得到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擇校擇的是教育環境,這關係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長,語言不應該成為擇校的障礙。數學多做做題就好了,中文多陪孩子做親子閱讀,積累到一定的數量,聽說都不是問題,唯一的難點是寫。我關注孩子的雙語發展,但不會強求。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本期新刊《法理、政治與善惡選擇:聶樹斌案再審之價值》。

相關焦點

  • 想轉學讀國際學校 孩子的意見不容忽視
    為了讓孩子為國際教育做好準備並為未來做好準備,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孩子轉到小學的國際學校。轉移逐漸變得更年輕。大多數前學生被轉入三年級和四年級。現在,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已從公立學校轉到私立學校。在過去的兩年裡,年齡較小的學生變得越來越多。但問題還在於:年幼的孩子能否適應從公立學校到國際學校的變化?他們如何幫助他們順利過渡?
  • 國際學校·幼升小 轉學提前跟孩子溝通
    如何幫助年齡較小的孩子實現從公立校到國際學校的順利過渡?小學階段轉學趨於低齡化「以前可能集中在三四年級的轉學,現在,最早一二年級就會有學生轉進來,而且這種情況在最近幾年較為明顯。」君誠國際雙語學校招生辦公室負責人崔璨說。
  • 孩子壓力大厭學,我選擇去希臘讀美式國際學校
    孩子會不會降級是由考試成績決定的,而且不僅有筆試,還有口試和面試,最後老師會根據孩子的綜合能力決定他讀哪一個年級。因為國內一般是中文教學,而這邊的國際學校一般是英文教學,所以國內轉學過來的孩子一般都會降一級。但是中國孩子的數學特別好,所以一般數學不會降級,有的數學甚至還會升一級。
  • 我為什麼送孩子去日本讀國際學校
    一張經營管理籤證全搞定》、《入讀日本公立學校全過程大揭秘》相繼發出後,我們對日本教育制度&福利、入讀日本公立學校的過程都有了初步認知,今天,悅洋海外採訪到孩子入讀私立學校的家長,再來一起聽聽她們的故事。
  • 國際學校·小升初 小學高年級轉學更佳
    北京世青國際學校校長助理李錳表示,這些家庭希望送孩子出國讀高中,所以7年級先轉學到國際學校「熱身」,提升英文水平、增加對國際化教育的了解。另外,還有一些家庭是因為覺得公辦初中學習壓力比較大,不適合孩子,或者對小升初派位的結果不太滿意等。然而,多位國際學校教師建議,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提前轉入國際學校更合適。
  • 美國留學讀高中轉學需要了解哪些?
    美國高中留學的一部分同學可能由於某種原因需要轉學,一方面在轉與不轉之間猶豫,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轉學?儘管轉學是家長和同學們都不想看到的,但是為了孩子能夠受到最好的教育質量,轉學是非常必要的。轉學都該注意些什麼問題?今天為大家總結了美國留學讀高中轉學申請指南,給大家做個參考。
  • 國際學校迷思:我的孩子適合讀國際學校麼?
    國際學校迷思:我的孩子適合讀國際學校麼? 作者:西雅圖雷尼爾 發布時間: 2018-12-24 14:44 國際學校迷思:我的孩子適合讀國際學校麼
  • 小學高年級轉學一周的體會,公立轉國際學校
    來說說不好的,我兒子現在還在英語適應期,懵懵懂懂的,據說班裡面有兩個小朋友去校長那裡投訴班主任了,原因不詳。國際學校有個大問題就是老師流動性太大,來中國教書的資質也很一般,這個老師是新來的,簡歷上看教學經歷也非常一般是想說 為什麼體制內公立小學的快樂教育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也不想上名校,上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真的那麼難嗎?要從3歲開始學思維,學英語?是因為中國人多?
  • 佛山南海轉學插班的家長看過來:你的孩子將可能在哪個學校入讀?
    最近幾個月,小區群一直在家長在討論孩子入讀的事,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這種影響三代人的事,家長當然抓急!新年入學的事,己過了。轉學插班的家長,還在熱鍋做螞蟻……1、轉學過來,是不是一定到家門口最近的學校讀呢?2、為什麼不能保證在家門口學校入學?3、轉學插班都有哪些政策規定解釋?
  • 讀國際學校要花多少學費?我的孩子適合讀國際學校嗎?
    每年都有很多家長將目光投入到國際學校,想讓孩子接受國際化的教育。可是多數家長對國際學校的學費和課程內容並不是十分了解。對於很多普通家庭,國際學校的學費可能會成為慎重考慮的因素。究竟讀國際學校要花多少學費呢?
  • 為什麼辦理大學轉學,學校都不太配合?
    辦這件事,我會不會背鍋?有沒有辦法甩鍋?有好處,沒風險,開心地辦。沒好處,有風險,關我啥事?有同學會問,真的這麼現實嗎?他們就不會考慮對學生有沒有好處嗎?這可是學校呀!他們多少還是會考慮學生的,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
  • 從體制內學校轉入國際學校,你家孩子準備好了嗎?
    目前,各大國際學校紛紛確定開學時間,距離轉校生開始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已經不遠了。收到新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固然是件好事情,但是家長和孩子都做好轉學的準備了嗎?如何讓孩子儘快適應新的國際學校?且聽我為大家分享孩子們將面臨的難關和破解秘笈。
  • 國際學校該如何轉學?北京允許跨區轉學嗎?這幾點需注意!
    今天說說有關國際學校轉學插班的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擇校階段,各位家長需要了解不同學校的課程體系、優勢特色、教育理念等,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學校的轉學插班規則。注意,有的學校部分年級會招收插班生,有的學校僅招收新生。對於優質的國際學校來說,轉學插班名額有限,孩子家長一般都會提前報名登記,名額基本上都會在這個列表裡,不再對外開放。
  • 小升初的關口,我為什麼決定讓孩子轉去讀國際學校?
    在孩子即將面臨小升初的關口,她於2018年底做出了讓孩子轉國際學校的決定。在經過進國際教育交流群聽無錫南外國王國際學校(以下簡稱南外國王)的招生講座、參加開放日進一步了解學校,以及口語訓練等一系列準備後,孩子在今年4月12日拿到了南外國王的offer,將於今年9月去南外國王就讀6年級。
  • 孩子成績不好 學校勸其轉學?
    班主任:建議孩子轉學完全是為了孩子發展  但老師和學校卻並不這麼認為,記者就此事採訪了陳先生兒子的班主任彭老師。在這個事情上,她覺得是家長誤解了她。「我的本意是建議家長將孩子轉到一個走讀的學校,同時給孩子請個家教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完全沒有變相勸退的意思。」
  • 公立轉國際,孩子學籍、轉學時間、國籍等問題全解讀!
    如今越來越多家長考慮將孩子轉入國際學校就讀,但轉學後會出現各種問題,最終導致退學或是其他狀況,非常耽誤孩子學習。為了規避公立轉國際的一些問題,這裡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轉學問題供家長們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哦。
  • 從上海世外轉學英國 | 國際學校擇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IB科目要求不能偏科,所以Vivian就直接轉學到了英國去讀A-level課程。在英國讀這兩年課程,Vivian開心極了。上課可以不必像國內一樣,只要上這節課出現在教室就可以,其他時間她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於是她選擇了數學、物理、高數和經濟,基本上90%的中國學生都會選擇的A-level課程組合。
  • 孩子入讀國際學校,家長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隨著國際學校的蓬勃發展和國內高考的巨大壓力,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入讀這些學校,但是國際學校的入讀並非有錢就能上,更不是入讀了國際學校學生就不需要注重孩子的文化課教育。小編建議準備讓孩子入讀國際學校的家長朋友們,應知道以下幾件事。
  • 2018國際學校(轉學/插班)備考課程
    插班/轉學專業備考2018
  • 重磅:加拿大中國留學生轉學故事之八,先在多倫多公立小學讀3-4年級,再轉進多倫多頂級私立學校開始讀5年級,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每年我都會幫助不少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辦理入學和轉學,A同學是我幫助辦理轉學的學生裡面年齡最小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