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相對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 攝
為了儘早接觸國際教育,為未來做準備,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在小學階段將孩子轉入國際學校就讀。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過早進入國際教育,是否對孩子的母語使用和思考能力產生影響?如何幫助年齡較小的孩子實現從公立校到國際學校的順利過渡?
小學階段轉學趨於低齡化
「以前可能集中在三四年級的轉學,現在,最早一二年級就會有學生轉進來,而且這種情況在最近幾年較為明顯。」君誠國際雙語學校招生辦公室負責人崔璨說。
隨著大眾對國際化教育的認可度提高,家長選擇讓孩子入讀國際學校的時間也逐漸提前。有家長表示,考慮到讓孩子學習第二外語會和母語一樣流利,越早越好,越小越好。
但也有家長認為,國際學校對中文的強調弱於公立學校,最好讓孩子在公立校紮實中文語言語法的積澱,並且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後再考慮轉學。崔璨表示,如果已經確定未來要走國際化教育這條路,建議越早進入國際學校越好。但是,如果家長對走那條路依舊搖擺不定,建議等等再說。「家長需要計算清楚時間成本,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容易,從國際學校再轉回公立校,對孩子是存在挑戰的」。T School挑戰者國際學校執行校長郭歆認為,若家長考慮為孩子換一種教育,小學階段完全可以。一些提供「雙出口」(學生可以參加中高考)的學校可以考慮。
從閱讀切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轉入國際學校後,由於學生面對跟之前完全不同的學習夥伴、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評估標準等,或將出現短期的不適應。
「年齡越小孩子適應相對更快,一般來說,孩子在兩周到一個月就能夠適應新的學校。」崔璨表示,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反倒是家長,需要轉變過來,擺正心態,充分信任學校,配合老師一起幫著孩子過渡。」
郭歆也表示,低齡轉學適應,最大的考驗是家長,從心態上可能需要有一個轉變。「學校會有master帶著孩子熟悉新的環境,認識新的朋友,對孩子給予充分的情感上的關注。同學們也都會很主動、友好,孩子能很快融入新環境。」
實際上,進入國際學校,對學生最大的挑戰是語言。崔璨告訴記者,在入學測試時,就能看到一些孩子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在規範的表達方面。「但語言只是工具,在沉浸式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孩子能夠快速提升。」郭歆說。
除了語言環境的變化,不少有轉學經歷的家長也表示,最大的挑戰來自於時間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大部分公立學校是老師講、學生學,而在國際學校相對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裡,面對更加多樣的課程選擇,更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並做好時間管理。
崔璨建議,家長可以從家庭閱讀切入,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前段時間,學校四年級的同學去南京遊學,主題與歷史有關。二戰時期中國是什麼樣子?世界是什麼樣子?學生會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做筆記、與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和分享,這個過程帶給他們的感悟和收穫,比一堂課帶給他們的要多。」崔璨認為,家長可以借鑑這種經驗。給孩子提供大量的繪本、書籍及舒適的閱讀環境,當孩子讀的多了就會有思考,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加以引導,激發孩子深入地探索,不必太過幹預,也不要填鴨式教導。
■ 支招
擇校要跟孩子提前溝通
在T School挑戰者國際學校三年級學生家長靳修齊看來,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學習知識而是與學校一同挖掘孩子喜歡和擅長的東西,並進行引導和培養。
結合不同家長的教育訴求,在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除了要考察學校的硬體、軟體(師資、課程等),還要通過與老師面對面的溝通,了解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擇校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有的家長關注安全,有的關注升學,家長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個性、教育訴求的基礎上,與意向學校進行充分溝通。」
崔璨建議,有條件的家長可以選擇上課時間來學校參觀,看老師的上課狀態,學生的精神面貌,能夠對學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一些學校開放日推出的公開課並不一定能說明問題,建議家長挑一個平時上課的時間,了解學校日常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階段,小學階段的轉學尤其要關注孩子的母語學習。「相比公立校,國際學校的中文學習時間較短,家長更要充分考察學校的課程和活動設置是否覆蓋國家課標,是否有助於孩子形成對國家、對社會的認同感等。」郭歆說。
靳修齊表示,小學階段是孩子發掘喜歡與擅長的關鍵時期。選擇的國際學校最起碼要做到不扼殺孩子的天性,並且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多方面嘗試,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為什麼要轉學?選擇了哪些學校?為什麼要選擇它?」這些內容都要提前與孩子溝通,讓他們能夠參與其中,而不是以通知的形式讓孩子去接受既定的結果。進入新學校後,家長也要及時跟進了解孩子每天的感受。「新的環境怎麼樣?有沒有交到新朋友?新老師怎麼樣……」
採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