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一是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離休幹部。她離休後,20多年如一日,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先後資助了50餘名貧困學生,花費積蓄近60萬元,彰顯了老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和高尚情懷,向社會傳遞著正能量,譜寫了一曲扶貧助困的愛的樂章。2010年,在中國文明網公布的7月份「中國好人榜」中,陳正一和老伴沈誼二位老人名列其中。如今,年近九旬的陳老,正同時資助著5名貧困大學生。
愛心資助源自感恩
陳老今年85歲,老伴沈誼93歲,都是江蘇省省直機關離休幹部。「人離休了,思想不能離休,始終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是陳老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陳老講:「是黨撫育培養了我們,我們今天的生活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我們要儘自己微薄之力報黨恩。」談到離休生活,老人說:「離休後國家和組織對自己很照顧,晚年生活很幸福,吃穿花銷有限,省下的這些錢,我們想回報社會。」在陳老的日記本裡寫著這樣一段話:「我們倆是老共產黨員,我們經常回憶過去犧牲的老同志,他們鮮活的形象常在我們腦海裡浮現。他們為建立新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他們相比,我們是幸運的。作為倖存者,我們應當為新中國建設添磚加瓦。我們想,這也是他們願意看到並為此高興的。我們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能使人的心靈和精神得到升華,也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更和諧。」
捐資助學解貧濟困
扶貧濟困、構建和諧社會,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這是時代的心聲,也是陳老夫婦的願望和期盼。陳老在日記中寫道:「列寧說,在文盲眾多的國家,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想,我們應該盡力幫助一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1990年陳老離休後,看到報紙上報導一些地區的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的消息,就主動給團中央希望工程辦寫信,表達了長期捐資助學的願望。信寄出去不久,老人就收到了來自廣西鳳山縣的一個小學生的來信,講述了其父癱瘓在床,家中全靠其母撿石頭維持生計,一家人蝸居在一間搖搖欲墜的房子裡,他和妹妹面臨失學的困難。老人了解情況後,立即決定資助他們兄妹倆。除了書本費、學雜費、生活費,老人還匯去2萬元錢,幫助他們蓋起了新房。春節前夕,陳老特意給他們寄去500元錢置辦年貨。「謝謝你們這樣的好心人,每年過年我們家是最難過的,別人家好多好多的年貨,喜氣洋洋,我們家空空蕩蕩,還在為欠債發愁,是你們讓我們家過了個有生以來最好的一個年,讓我們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孩子在回信中這樣寫道。在這20幾年中,陳老資助的地區涉及廣西、甘肅、江蘇等地,距離近,老人還經常帶上文具和生活用品前去看望孩子,給他們講革命傳統。提起那些孩子,陳老夫婦就止不住滿臉甜蜜的笑容:「看到他們成長,我們就特別開心。不僅是我們幫助他們,他們也在幫助我們,給予我們快樂。只要他們考得上,我們就一直資助下去。」
心繫群眾大愛無疆
陳老在捐資助學的同時,也經常為維護社會、家庭和諧做貢獻。老人在資助南京溧水的貧困兒童時,了解到有一個貧困兒童因家庭貧困,孩子的母親因娘家父母生病幫不上忙,一氣之下跑回山西老家。沒多久老人就去世了,家裡因辦喪事急需用錢。這時孩子的父親接到消息,稱要想孩子的母親回來,必須帶著3000元錢來接人,否則這輩子別想回來了。知道情況後,陳老慷慨解囊,拿出3000元錢讓孩子父親帶著,到山西把孩子的母親接了回來。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孩子已經大三了,陳老一直在資助著她,其父母都在溧水打工,家庭過得很幸福。像這樣的好事陳老不知做了多少件,很多受捐的學生都把她當親奶奶,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跟她說說。陳老在資助廣西鳳山縣貧困學生時了解到,該學校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又捐助了學校2萬元錢購置電腦、印表機、書籍等物品,並一次性解決該校8名貧困學生的生活費問題。學校的校長感動得專程來到南京,把寫著「扶貧濟困育桃李,高風亮節傳芳名」的錦旗送到陳老手上。
堅守本分無怨無悔
陳老常講:「奉獻愛心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沒有愛心就不配做共產黨員。」其實,陳老的家庭並不富裕。2003年,沈老因意外車禍,左臂骨折,右眼落下了終身殘疾,常常要到上海、天津等地治療,花費了十多萬,都是自掏腰包。陳老自己也動過大手術,靠著堅強的信念和驚人的毅力用6年時間戰勝了病魔。但治療與康復理療幾乎花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他的四個子女所在單位經濟效益不好,有的已經下崗,生活很艱辛,老人鼓勵他們自食其力。為了能多幫助農村貧困孩子,二老常年生活儉樸,從不捨得多花一分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可是為了貧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學,為了他們健康成長,二老卻捨得慷慨解囊。
「松立五嶽青春常在,鶴鳴九州餘熱暖人」。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但是二十幾年如一日堅持默默地做好事,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陳正一老人用她的愛心滋潤著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心田,用愛放飛了那些因貧困而失學亟需幫助的孩子們的夢想,默默地傳遞著正能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位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奮鬥終身的入黨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