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動物》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5,中規中矩的分數。豆瓣影評向來善意地高估影片,論分數,這部絕不在我的看片名單裡,但是衝著導演湯姆·福特的大名,我還是去看了,好奇跨界導演是如何調度資源,完成作品的。
如果因為導演並非科班出身,而認為這部電影大大超出了預期,也許是沒看過湯福的上一部長篇《單身男子》。
這部獻給同性戀人的濃烈情詩直接將科林大叔送上威尼斯最佳男主的寶座,同時也宣告前古馳CEO的時尚教主已然成功轉型,進軍電影領域。用他自己的話說,時尚是短暫的,而電影是永恆的。
正如一個歌手的首張專輯是最能反映其聲音本質的,一個作家或導演的第一部作品也往往講述的是身邊事物,投射入真摯細膩的情感,可以讓人忽略技法上的不成熟。好的作品首先打動的是自己,然後才是觀影者。但如果之後的作品跳脫了作者或導演熟悉的場景,如何講好故事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
與《單身男子》相反,《夜行動物》講的是異性戀的故事。艾米·亞當斯飾演的女主表面光鮮亮麗,實則面臨事業破產的債務危機和丈夫出軌的中年危機。
某天,女主收到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前夫寄來的寫給自己的小說《夜行動物》後,閱讀到情緒崩潰、幾度落淚,由書中虛構的德州公路事件,回想起20年前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讀者、閃回、書中人,三條時間軸的運用與事件交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時刻刻》。《時時刻刻》講述三個女人在不同空間裡同一天發生的故事,在時間軸的分配上,三個人是均衡的。
《夜行動物》則是通過小說中德州公路上發生的危機事件,映射出前夫懦弱與無能,並且由女主的不斷閃回過去,推動故事前進,解決種種疑團。
在這三條線上,花費的時間是完全不同的。德州公路無疑是時間最長、最出彩的,同時包含了劇情、懸疑、驚悚等要素,女主真實生活這條線其次,閃回線再次。
不同時間軸的均衡分配,於觀影感是平衡、沒有跛腳,不會有理解上的失重感。但若結構上有主次之分,那麼把握兩者關係,做到相互襯託與呼應,就要看導演的駕馭功力了。
《夜行動物》中的三線的不均衡暴露非科班出身的外行作為導演的一大問題是,人物刻畫上是不完整、有缺失的。
傑克·吉倫哈爾飾演的男主通過閃回和書中故事相互映襯,人物塑造是相對完整和立體的;起著穿針引線作用的女主卻被弱化、偏平化、符號化了。
頻繁的閱讀驚嚇後的摔書讓人懷疑女主平時閱讀嗎,開會時頻頻走神、發言時前言不搭後語的是不是太套路了,煙燻眼、大紅唇、長直發配上艾米·亞當斯的空洞大眼倒是符合大眾對上流時尚圈的刻板印象。
與漫威、DC漫畫裡蓋世英雄般的男主不同,《夜行動物》中的男主人設是懦弱無能又情感細膩的窮小子,在遭到女主對於婚姻的背叛後,以一部自編小說完成對女主的小暴擊。
戒備心太強,總是把自己放入小說裡,這是女主批評男主寫作時說的。於是乎,男主索性在小說中把自己寫成是一個軟弱到底的人。
在德州郊外的無人之境,遭遇一群瘋癲暴徒的挑唆、戲謔,先是躲,躲不過,起身抗辯,抵抗不過欲揮拳,卻沒有膽量搏命,終被遺棄荒野。在得知妻女遇害後,生活破碎,面對嘲笑他軟弱無能的暴徒,他淚如雨下,扣響了扳機。
從某種角度,這是一個背叛的故事。女主背叛了前夫,又遭現任丈夫的背叛;在上一段婚姻中還能趾高氣揚地點評前夫的作品,在現任關係中明知丈夫有外遇,話到嘴邊也就雲淡風輕地說Get some sleep,愛情中軟弱的角色做了互換。
這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十年磨一劍,遭遇背叛的男主在小說中完成自己救贖,並將復仇之劍插入女主心裡。這還是一個不舍與割捨的故事,當女主讀完小說,幾次驚醒,回想過往種種不舍,重新燃起與前夫見面的期待,在一次次等待後,曲終人未現。
所以,這很像因果輪迴的宿命論。雙向關係的拉鋸戰中總是有一方佔優,但是沒有誰是永遠的弱者或強者,高與低、強與弱的交換在潤物細無聲中就完成了。
影片算不得上乘之作,結構失衡、人物扁平,但我依然覺得觀影感不錯,思來想去還是與湯福的時尚審美、品味格局有關。
影片的構圖、布景、裝飾、建築、道具、服飾、妝容等,無一不反映出導演的審美要求,簡直就在為他的時尚品味做廣告,滿滿地夾帶私貨,但又不得不讓人承認確實精緻、時尚。
這年頭最可氣的莫過於一個學建築的轉行做時尚,比女人還懂女人;轉行拍電影,還能亂拳打死老師傅。嘆,老天不公;哀,無人與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