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
自古以來,就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理念。在新聞媒體和官方及時對見義勇為扶老人的兩位好心人進行獎勵的同時,被扶老人的兒子登門道謝,這是我們期待的好聲音。這不僅是最起碼的真情表達,而且這才屬於我們社會所需要的人際關係。扶老人的人不一定在乎非得道謝,但這是人之常情,應該有這樣的好聲音。這樣才能讓我們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得到和諧相處,才能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據大河報2014年2月24日報導,昨日,洛陽「扶不扶」事件中的兩位好心人劉永銀、張文生被洛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下簡稱洛陽市文明辦)授予洛陽市「助人為樂好市民」榮譽稱號。洛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谷連民與澗西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趙紅飛,前往「扶不扶」事件的發生地點「洛陽平價商店」為兩位「好市民」頒發了榮譽證書。另據了解,昨日下午1點,被扶老人的兒子前往劉永銀家商店道謝。
從這則新聞報導中我們發現,洛陽市文明辦的同志頒獎有創意,把頒獎儀式放在「扶不扶」事件的發生地舉行是弘揚社會正氣的正能量,在「扶不扶」的社會正義中洛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做出了積極的正面回應,選擇這樣的方式回應社會普遍關切的熱點問題,不僅是科學的選擇,而且是最正確的選擇。有了這種選擇,「扶不扶」就會得到迎刃而解;有了這種選擇,兩位「助人為樂的好市民」的心裡就會增添無限的精神力量,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他們就會一如既往地做好事,他們就能解除後顧之憂;有了這種選擇,社會各界人士就看到了來自官方的支持與力量,更多人就找到了學習助人為樂的榜樣;有了這種選擇,「扶不扶」的社會熱議就有了最正確的答案。
因此,筆者認為被扶老人的兒子登門道謝是給「扶不扶」的社會疑問畫上圓滿句號的一個關鍵細節和故事情節。可以說,有了登門道謝,就有了撫平心靈創傷的解藥;有了登門道謝,來自社會的各種猜測和熱議就能得到最恰當的回應和解答;有了登門道謝,就能讓被扶的老人與其家人抬起頭來做人;有了登門道謝,我們人與人之間和我們的社會,就能解除許多心結和疑問。所以,筆者力挺被扶老人的兒子登門道謝,屬於我們所期待的好聲音。
可以說,道一聲謝謝並不難。但難的是,這一聲道謝是處於社會熱議的焦點時刻,人們怕自己成為社會的關注對象,人們怕社會輿論聚焦,人們太多礙於自己的面子,結果道謝的聲音總是遙遙無期,而且令我們公眾感到失望。因此,遇到這樣令人心中萬分糾結的時刻,選擇道謝需要勇氣。同時,在這樣的時刻選擇道謝就是焦點和難點,也是最關鍵的有利時機。所以,筆者仍然認為,被扶老人的兒子選擇道謝的時機正當時,而且再也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不管老人當時處於何種心態和想法,作為老人的家人,特別是兒子,就應當具有這種責任擔當和義務。父母養育我們不僅是讓我們來這個世上享福的,而且要在父母的老年儘自己的孝心和所應承擔的一切家庭與社會責任和義務。而且,在民間就有「三十年前看父養子,三十年後看子養父」的教子良方。其實,這就是在傳承社會責任和義務。而且,我的父親生前就經常給我們講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這也屬於一種家風的傳承。
其實,類似全國各地出現的老人摔倒又訛人現象,其中有不少因素就是兒女們縱容的結果。因此,給那些扶老人的好心人增添了很多煩惱,更給好心人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相比之下,登門向好心道謝值得一贊。而且,這的確是一種好聲音。作為老人的兒女,應當義不容辭地擔當家庭和社會責任。因此,這樣的道謝值得社會予以鼓勵。同時,我們更希望老年人要自尊、自愛和自重。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消除面對老人摔倒敢不敢扶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