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餐不吃餓得慌」,可是近幾年卻出現了主張晚飯不吃主食或者乾脆不吃晚飯的「無碳(糖)一族」,這一「族群」成員基本是想要瘦身或者是為保持身材的人,他們認為米飯等主食是發胖的元兇。那麼,「無碳(糖)一族」達到了他們想要的目標了嗎?晚餐長期不吃主食,又出現了怎樣的「效果」了呢?
晚餐不吃飯身體出狀況
小Z今年38歲,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沒結婚的時候,小周就嫌棄自己太胖,挖空心思地減肥。生完孩子之後,小Z的身材越顯「富態」了,於是在孩子斷奶之後,她便自作主張省了晚餐,有時實在餓,就吃一個蘋果或一點蔬菜,想以此來達到瘦身的目的。
可令她鬱悶的是,自己這種所謂的減肥法堅持了幾年之後,身上的肉肉沒少掉,身體卻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症狀:腸胃功能下降、月經紊亂、口臭……最終她來到醫院找到了醫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才慢慢好起來。
「好像挺管用的,但是不能長期,女孩子的話容易不來大姨媽,掉發。」網友「貪歡賊懶」說。而網友「雙子星駐地觀察員」則表示,無碳水減肥能不能瘦?能瘦。會不會反彈?會,只要一碰碳水,分分鐘給你復胖回來,還能再多反彈幾斤。無碳水減肥的過程其實就是掉肌肉的過程,你會看到體重掉得很快,但是你也會變得虛弱。假如你有毅力,堅持減,減完肥,你也就廢了。而且人長時間沒有攝入碳水,就會暴躁易怒,頭腦發昏。女孩子大姨媽出走、脫髮都是常見的事。
一日三餐不可或缺
說不吃飯能減肥的人,是想騙你不好好吃飯。
「不吃米飯,不吃主食,自以為能減肥,很養生,其實是個誤區。」市中醫醫院營養科主任營養師範瑾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主食(穀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佔到75%~80%,它位於膳食金字塔的底部,是提供人體所需能量的最經濟、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微量元素、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如果攝入主食不夠,平衡膳食也就無從談起。
米飯等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供能營養素,穀物是膳食結構的根基,我們的膳食結構,主要就是以糖類供能為主佔到總能量的60%左右,每克糖所產生的能量是16.74千焦。大腦、血細胞、皮膚能組織都是以葡萄糖為主要能源的,尤其是大腦,大腦活動需要有相對恆定的血糖功能,如果攝入不足,就會使蛋白質分解轉換成糖來補充能量,這個並不是健康的表現,所以碳水化合物的充足也是起到了保護蛋白質的作用。
範瑾表示,為了減肥不吃晚飯或者晚飯不吃主食,容易形成易胖體質,其表現就是在餓的時候基礎代謝下降,稍微吃一點東西就容易儲存能量,體重即使暫時減下去也很容易反彈,形成惡性循環。
「晚飯不吃,餓治百病」靠譜?事實上,「過午不食」的飲食習慣減掉的可能不是脂肪而是你的健康。光是不吃晚餐就會降低人的抵抗力,更別說治百病了。
人飢餓時,細胞處於一種「萎縮」狀態,沒有能力去吞噬有害細胞,同時由於器官營養供給不足導致抵抗力下降。
範瑾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要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時間和食量,進餐應該定時定量。包括主食在內一日三餐的食量比例分別為1/5、2/5、2/5,由此看出,晚餐的比例至少在1/5以上。現代人晚上活動較多,消耗量不小,就寢時間較晚,晚餐就顯得比較重要,晚餐的主食攝入也不可或缺。
晚餐怎麼吃比較好
晚餐吃多少?幾點鐘吃?
針對瘦身人士而言,健康減肥要減少的只是油脂、甜食和精白米飯,而不是拒絕一切碳水化合物食品。那些生命所需的營養素,一樣也不能少,甚至還要增加,才能促進脂肪的分解,維護美麗的肌膚,加強魅力和活力。合理選擇主食,可以既減少一餐中的能量(卡路裡),又增加營養素供應,同時還不會帶來飢餓感。採取這樣的主食策略,才能做到有益無害,苗條與美麗兼得。
範瑾說,每個人晚飯吃多少,可以根據自身的體重、身高和平時的飯量來決定,晚餐建議吃七八分飽即可。同時,每天堅持適量的體育運動。
晚餐幾點鐘吃比較好呢?建議和就寢時間間隔至少3個小時,一般而言,最佳的晚餐時間為晚上6—8點,8點後最好不要進食。這樣可以給腸胃足夠的消化時間,降低患腸胃疾病的風險。
晚餐需要攝入每日所需能量的1/3左右,應綜合考慮各種營養素。怕胖的,食物選擇上可以用粗糧代替精細糧食,其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飽腹感強且能量較低,有助於控制晚餐食量。比如說,喝一大碗白米粥,兩個小時都不到就會餓;而喝同樣一大碗紅豆燕麥粥,量一樣,卻能堅持到4個小時都不餓。而從營養素角度來說呢?吃些豆類、粗糧做的主食,按同樣多澱粉量來計算,所含的維生素B1、B2、鉀、鎂等營養素,都是白米飯的好幾倍。
正如網友「雙子星駐地觀察員」所說,減肥本質是和食物合作,而不是對抗,學會聆聽身體的聲音,吃得營養均衡。把某一類食物當作洪水猛獸,是極端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