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關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關係惡劣,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和偏差行為。
在緊張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內心會很渴望父母相親相愛,有一個溫暖、放鬆的家,能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中。
在我們身邊,經常能見到父母關係不好的家庭,我們會關注這種家庭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
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父母之間關係太緊密,沒有了孩子存在的空間,父母相愛卻沒有把愛延伸到孩子身上,孩子同樣會有被拋棄感。
今天,我的同事小劉心情沮喪、失落。因為昨晚剛上小學的兒子說:「以後爸爸媽媽老了,就讓你們住養老院。」他說當時有一種被兒子拋棄的感覺。
小劉和妻子是大學同學,從相戀到現在,感情一直都非常好。兩人志趣相投,性格也很合得來。他們經常兩人一起外出逛街吃美食、與朋友相聚,還一起出去旅遊。
兒子一出生就是外公外婆照顧,從小和外公外婆住一起。小夫妻兩個單獨住在位於城市另一邊的房子裡,相隔還挺遠的。
周末,夫妻倆才去陪兒子,帶兒子出去玩,有時下班後會去嶽父母家和兒子一起吃晚飯。
看他們夫妻兩人相處的狀態,覺得還有點處於戀愛中的感覺,有一點甜蜜,也有默契,就像朋友一樣有著很深的友情。
我曾經不無羨慕地對他們說:「我在你們的婚姻中看到了一種比較舒適的相處模式,有親密感,留有自己的空間。」
按理說,父母的關係如此融洽,彼此之間充滿愛意,那孩子也會置身在愛的漩渦中,被父母的愛包裹著。
可是,沒有想到父母關係好,孩子也可能受傷害。孩子覺得父母的眼中只有對方,父母彼此相愛,卻不愛他。就像網絡上的那句:「父母秀恩愛,孩子單身狗」。
寒暑假期間,兒子被送到爺爺奶奶家。家裡就一個孩子,兩位老人對他寵愛有加,總想多留孩子住一段時間,小劉夫妻也樂得逍遙。
假期快要結束時,小劉一想到兒子要回來了,安靜的日子就要結束,他就很焦慮、煩惱。他在辦公室坐立不安地走來走去,心裡有諸多抱怨和無奈。
平時,小劉夫妻享受著兩人世界,過得自由自在,卻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心理準備。完成角色的轉變、接納兒子、承擔做父母的責任,這些似乎與他們一直追求的自由、理想的生活有所衝突。
兒子給他們帶來了許多歡樂,但是他精力旺盛,活潑好動,玩鬧起來沒完沒了,他們下班後感覺疲勞,沒有那麼多精神去陪他打鬧。他們喜歡安寧、溫馨的生活狀態,所以兒子的存在更多地成為負擔和累贅。
小劉夫妻倆的房子是一個溫暖、雅致的小窩,但是裡面沒有兒子的房間,他們覺得反正孩子是與外公外婆住的。
孩子的脾氣很暴躁,他覺得父母不愛他,只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愛自己。
他感覺自己是多餘的,被排斥在父母的親密關係之外,在父母那裡沒有他的存在空間。
在我老家有一個鄰居,夫妻之間相濡以沫。
丈夫在外幹活,妻子會泡好茶送過去,給丈夫擦汗,輕鬆地談笑聊天,而丈夫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對妻子體貼且溫柔。兩人相互陪伴著走過了幾十年,年紀越大,感情越發濃厚。
可是,面對兒子,他們就是另一種態度了。只要見到兒子在家,他們就會用各種刻薄、冷酷的語言指責兒子,怎麼看都覺得兒子不順眼。因為兒子不聽他們的話,沒有按照他們設想的道路走,不符合他們心中的期望。
兒子在他們的打罵中長大,現在三十多歲了,與父母之間基本沒有交流。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夫妻兩人的態度驚人地一致,叛逆的兒子讓他們蒙羞,因此這個家不歡迎他。他們經常對鄰居抱怨:「如果沒有這個兒子,我們的晚年會過得更好。」
兩人齊心協力,想把兒子推出門去,家庭成員在整體上都排斥這個兒子。
兒子早已長大成人,但他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評價都很低,看起來很不自信。
有人給他介紹女孩相識,他也本能地排斥並遠離,有時他會靦腆地說:「沒有人會喜歡我的,她也不會喜歡我。」
沒感到被父母愛和接納的孩子,容易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是不可愛、不受歡迎的。
在天涯論壇上,有帖子討論因父母關係太好導致自己被忽視這個話題。
有人說,父母當年一見鍾情,拋下了各自的男女朋友閃電結婚,兩年後孩子出生,但是,父親眼裡只有母親。
父親會陪母親參加閨蜜聚會,可在家和孩子說不上幾句話,就回到臥室去看電視、上網。
平時在家吃飯,父母有說有笑,相互扯耳朵、摸頭髮,打來打去,孩子就在旁邊默默吃飯。
父母下班回家見到孩子,會問你爸回來了嗎?你媽回來了嗎?卻從不過問孩子的任何事情。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不愛她,她是多餘的,她的存在不受父母的歡迎,那麼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很低。以後走入社會,她也會認為自己是不受別人歡迎的,別人也不會喜歡她。
這位帖友說,有男孩向她表白說喜歡她,但是她卻不知道如何處理感情的事情,最後總是弄得一團糟。她覺得自己的父母都不喜歡自己,別人怎麼會喜歡我呢?
這位帖友也提到,她在外人面前沒心沒肺看起來很快樂、熱情,但其實內心很冷漠、自私和敏感。
孩子天然地想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當感覺不到父母的愛時,孩子會對愛更加執著地渴望。因為缺愛,因為自我價值感低,他們會很敏感和自私。
在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問題:脾氣暴躁、易怒,他其實是在用憤怒表達出對父母的失望,背後隱藏著對父母愛的強烈渴望。
有的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比如說打架、搗亂,其實他們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引起父母的關注,哪怕被父母責罵,也好過被忽視。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責任感和以後的親密關係。
感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內心有一個很深的空洞。他極其渴望被愛,但當愛接近時,心裡又很害怕。
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會用一副厚重的盔甲把自己包裹起來。
蜷縮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他才會覺得是安全的。他不敢向外踏出一步,因為在他的認識中外面是不安全的,走出去就會受傷,就會重新體會到不被愛和被拋棄的感覺。
被拋棄的創傷會為一個人的人生打下灰暗的底色,所以,父母在享受兩人親密關係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孩子,在孩子心中留下一生都揮不去的陰影。
--END--
作者介紹:我是零零,喜歡閱讀、寫作的心理諮詢師,身體和靈魂總是想出去旅行,裝著一顆探索人性的好奇心,深深地去愛,真誠地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