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奇怪的人物,在文學史上難見其名,在電影史上,也不見其蹤跡,偶然知悉他的姓名,卻是在一本上海作者的筆記體散文書籍中。
也因為這一次的偶然,特意去購買了他用了七年時間編撰的辭書《小說詞語彙釋》。
這個奇人,名叫陸澹安。
也許他的出身,被鉚定在「鴛鴦蝴蝶派」的體系內,這一體系在當代文學體系裡難以進入正統的視線,所以,他一直被文學史忽略。而他編劇的電影,據說,就有中國電影史上爭議頗大、評價並不高的《火燒紅蓮寺》。據《媒介文化視域下的報人小說研究 1920-1929》一書記載:「陸澹安是將《江湖奇俠傳》改編為電影《火燒紅蓮寺》的編劇」,「1927年曾經編導過武俠片《風塵三俠》,並將顧明道的《荒江女俠》搬上了銀幕」。
《火燒紅蓮寺》當年一氣拍出了十八部,而且是在1928年到1931年的短短4年時間內。而漫威影業在十年的時間內,也完成了十九部漫威電影作品的拍攝,轟動一時。
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火燒紅蓮寺》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超級英雄的系列影片,電影裡劍光四射、騰雲駕霧、除兇滅霸,與漫威的超級英雄的特異功能相比,可以說是同一類型的。只是電影生不逢時,當時正處於災難深重之中的中國,實在沒有餘暇容納這種脫離於現實生活的神怪片的土壤,所以雖喧囂一時,但很快受到有識人士的抵制,沉淪在電影史的深處。
陸澹安也曾寫過偵探小說,但是這一小說形式同樣在中國沒有適應的土壤,這都導致了他創造的一些文學作品很難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陸澹安典型的是屬於民國時代的文人,有著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厚功底,生活在上海這樣一個華洋雜處的特殊地段,能夠迅即地感受到世界流行文化浪潮的衝擊,這也是他能夠率先進行商業性文化產品的嘗試性製造與寫作的原因。
但是,這種商業化的創作並不符合時代不斷變遷的主流意識形態,所以這才有了1949年後陸澹安靜下心來編撰一本《小說詞語彙釋》辭典的不凡之舉。
解放後,沒有出來工作,而是閉門在家,生活費用,由他在聯合國工作的大女兒提供,這種特殊身份與生活方式,反而使他躲過了政治風雲的波及,從而一心沉湎在聖賢書的研究與梳理之中。
《小說詞語彙釋》拿出初稿的時候,是在五十年代末,應該是他在建國後關門著書的成果。全書七十二萬字,選用了六十四種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例句,條目達八千多條,加上不用注釋的成語二千多條,全書條目達到一萬多條。
這本處的好書,是每一個條目上,都羅列了相關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例句,這樣,這本書即使你不是來查找小說裡用語的出處,作為一本鑑賞讀物,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含英咀華的享受。
一直以來,我一直覺得缺少一種中國古典小說詞語的鑑賞性讀本。過去在閱讀古典名著的時候,也喜歡把小說中的一些詞語抄錄下來,以作學習備用,實際上,這項工作,在陸澹安編撰的這本《小說詞語彙釋》中早已作了功莫大矣的鋪墊。
在作者的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編撰這本書的艱辛,那作者著書的那個時代,沒有複印機,也沒有百度搜索,要找出一個例句,就必須翻遍群書,列出條目,然後逐一比對,看似很簡單的一個條目,可能需要作者耗時費日,查證數天,才能確定。所以編撰一本辭典從來不是一個人可以作為的事業,它往往必須藉助於群體的力量才能完成這一浩大的工程。
這種在外人看來苦不堪言的工作,對於陸澹安來說,可能卻是樂在其中。就像錢鍾書撰寫《管錐篇》,其實也相當於「中國文化意象」匯釋這樣的辭書,對於閱讀者來說,讀起來艱澀難懂,但對於錢鍾書來說,這是他的吉光片羽的靈思閃動的結晶,作者藉助這本書的寫作,把自己的感悟點滴,水到渠成地匯成一片汪洋,寫完此書,對作者來說,獲得的是一種渾身的舒坦,畢竟,這樣的書,分擔了作者的腦力存儲,外掛出一個獨立於自己頭腦的雲盤數據,作者何其快哉?
我想,陸澹安在編撰《小說詞語彙釋》時也是這樣的心態。雖然作者說編撰這本書用了七年時間,但是這部皇皇巨著的誕生,也並非一日之功。作者早在三十年前,就開始有意搜集古典小說中的詞語,就像張岱編寫《夜航船》一樣,開初的意思,不過是方便自己的寫作,但日積月累之後,作者很自然地想把這種知識集萃與別人分享。可以看出,陸澹安也是這種心態,從開始的時候,只是為了自己獨享的知識匯集,到後來有意地編撰一項公用的文化寶庫,陸澹安正反映了一個文人骨子裡願意把自己的思想及影響傳遞到更廣闊的社會層面的共性現象,從個人角度講,這是一種個人話語權表達的內在企求,另一方面,也是文人都有一種「奇文共賞析」的分享欲望。
《小說詞語彙釋》最早出版於1964年,1979年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2009年,這本書再度由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中心(上海錦繡文章)出版,這是作為「陸澹安文存」裡的一種再次出版的,可見這本書還是有強大的生命力的。
我用十八元在一家舊書店裡買到了這本辭典的1979年版本,看起來,這本書選用的都是最遲至清末的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一些例句,似乎離我們今天相當的遙遠,但是作者的內心情懷,卻讓那些久往的古典字跡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即使今天我們隔著豎排本、繁體字的古色古香也能夠感受得到。在每個條目間捕捉到作者的選擇性的觸到眼光以及傾注在注釋中的心智灼見,使這本辭典不再拒人於千裡之外,而是時刻感到與作者的無縫隙的身心接近與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