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成長就是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感受到價值感

2020-12-17 關山老師育兒

昨天我去接孩子的時候在學校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男孩在校園裡放聲大哭,旁邊的媽媽也在一邊抹淚,後來聽旁邊的家長說是男孩今年上二年級,因為覺得語文老師不夠重視自己而不想上語文課,於是就在課堂上和語文老師吵了起來,後來校長過來勸男孩,男孩嘴裡念念有詞的說:「這個班有她沒我,有我沒她!」在一旁的媽媽也是束手無策,只能一邊抹淚一邊勸男孩。正處在小學年級的男孩卻有著這樣的逆反和叛逆心理和行為,不管什麼事情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和現象呢?怎樣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成長經歷和過程呢?其實培養孩子的被需要感和價值感很重要。

一、讓孩子感受被需要和自身的價值感的重要性

1.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感受被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加擁有優越感,更加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我姐姐家的妞妞平常在家總是處處想幫大人的忙,甚至一些力氣活她都想幫著大人去做,有的時候,遇到她做不了的事情姐姐就會勸她,誰知道這一勸妞妞卻哇的大聲哭了起來,不理任何人,後來在姐姐經過長時間的哄勸戰術才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妞妞冷靜之後,我仔細詢問了妞妞哭的原因,妞妞委屈著說:「我想幫爸爸媽媽,可是媽媽不需要我,我就覺得很傷心,覺得媽媽不需要我。」聽了妞妞的話,我了解到孩子內心也是需要一定的被需要感的,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所以父母需要在生活中多增強孩子的被需要感,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2. 讓孩子得到肯定,擁有積極的心態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總是捨不得讓孩子做這個,捨不得讓孩子做那個,太過於溺愛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其實這是當今父母的通病和誤區所在。父母越愛孩子就越要捨得使用孩子,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那種被需要的感覺,得到父母的肯定,在父母的肯定之下也能做到自我肯定,讓孩子在感受被需要的前提下感受到自己被肯定的積極評價,從而擁有更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格局。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責任,才能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從而也會變得更加自信,越發的肯定自己,才能夠擁有更加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生活,面對世界。

3.讓孩子更加擁有責任感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和那種態度了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孩子的擔當,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感受到自己的內在潛能,同時也能夠增加孩子自身的責任感。

二、孩子的心理和自我發展有一定的規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自我的發展都是存在一定規律和特點的,這些規律和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四點。

1.階段性和連續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分階段的,在每一個階段內,孩子都會有相應的心理表現和發展,同時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繼續,又是下一階段發展的萌芽和開始。例如,孩子在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會開始形成具體形象思維,但是在形成這種思維的同時又會存在幼兒時期的知覺思維。就像我們文章剛開始講的那個小男孩的例子,小男孩在現在的二年級的年紀雖然會有一定規範的自我意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以前的幼兒時期形成的那種不夠規範的意識和心理,從而會做出相應的表現和行為。

2.不均衡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和自我的發展存在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會表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在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中,孩子在2-6/7歲的時候處於一種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均衡的。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經常會出現的現象和問題就是「自我中心」、「思維不可逆」。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就是對的,別人的就是錯誤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存在一定的不可逆情況和不均衡性,需要父母的及時引導和幫助。

3. 個別差異性

每個孩子在自我的成長道路上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閃光點,都是存在個體差異和獨特性的。之所以會出現文章開篇的男孩和後來的女孩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和行為,就是因為孩子的成長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孩子發展軌道是不同的,有的時候,孩子也是因為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被需要感和價值感才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比較逆反的表現和行為的。所以,父母要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被需要和被重視的感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所在,從而減少這樣的現象和行為的發生。

三、增加孩子的價值感,父母可以怎麼做

孩子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被需要感,從而能夠在這種感覺中尋找到自身的價值感。有的時候,愛孩子就要捨得使用孩子,讓孩子適當的吃點苦是對孩子自身和自我意志的一個鍛鍊。

1.父母要相信孩子,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在生活中,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信任的感覺,增加自己的自信;在生活中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讓孩子充分地參與到家庭中來,讓孩子用自我的意識和認識來感受被需要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當孩子在被大人需要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自己幼小的身體和生命是多麼的偉大,在這種感悟中會更加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意,孩子會像個小大人一樣,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擁有強烈的責任感。

2. 肯定孩子的能力和表現,給予適當的鼓勵

孩子在生活中或許有許多令大人不滿意的地方,但是父母也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而是要對孩子的能力和表現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在孩子表現稍微不好的時候,父母要學著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內心,用飽滿的愛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擁有向上的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被需要感和責任感,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

3.給孩子一定的獨立和自我空間

在生活中,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現象,父母遇到孩子的棘手問題時要做到冷靜平和,給予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讓孩子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有的時候,孩子在自我空間進行的思考和反省往往比父母的打罵教育和吼叫教育管用的多。

4. 捨得放手,有舍才有得

孩子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但是生活中父母對孩子需要學會放手。俗話說:「有舍才有得」。父母要捨得放手,同時在捨得放手的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經歷家庭和生活中被需要的感覺,讓孩子在自我的空間裡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感和自身的責任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感」越高,孩子越自信
    可把我們嚇壞了,問孩子為什麼說這些,孩子邊哭邊回答:「我在家裡總是感覺自己時多餘的,你們總是喜歡妹妹,我一直感覺不管做什麼,都是我的錯。」就是孩子的一句話,我才意識到,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實在太低了,不管面對什麼事情,他們都會產生一種「都是我的錯」的觀念。
  • 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更有自尊,卻常常被父母的行為破壞
    、能力、是否會成功等感覺的一種主觀的情感體驗。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處於弱勢地位,事事需要父母照顧,是一個坐享其成的人,幾乎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如果孩子能像父母照顧自己那樣,也能為父母做出一點事情,他就會感到自己很重要,很有價值。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對孩子特別的關愛和重視,無論什麼物質條件,都會極大地滿足,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令人擔憂,他們有的對父母冷淡漠視,他們有的和父母對抗,有的還特別叛逆,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納悶了,我們這麼愛孩子,可是孩子卻這麼冷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 平頂山事件:13歲女孩無知的背後,暴露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也就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不管自己做什事情,都可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是無條件接納和支持的,是可以依戀的,那麼,孩子就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情緒表露出,讓父母看到她的情緒,從而父母能及時調整和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 切記:父母給予愛,與孩子能否感受到愛,是兩碼事
    「明明對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似乎壓根兒就不領情,反而變得很對抗」,很多父母始終不明白這一點。一部分人內心給自己的答案是:就是孩子不懂事唄,這是孩子的問題(父母沒有錯),所以其內心不免有責怪、埋怨和無奈!事實如何呢?
  • 構建親子關係三大支柱:無條件關愛、孩子的價值感和終身成長心態
    首先教育就始於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父母很容易認為,過分地對孩子表達愛會寵壞孩子,可是如果愛不通過言語或者實際的行動,孩子又怎麼感受得到呢?在教育當中,愛是一切的基礎,只有孩子感受到了家長的愛才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時候家長幫助孩子安排生活中的一切,而孩子卻永遠都體會不到家長的用意,這就是因為教育當中失去了愛。
  • 平頂山事件:13歲女孩無知的背後,暴露了孩子"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著名的明星王菲小女兒李嫣,出生就天生面部缺陷,但卻能在任何場合都展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自信,從她的每一張相片,和父母、朋友的合照,都透露出自己對自己的肯定。這些,都是王菲和李亞鵬給予正確的家庭教育以及滿滿的愛和支持,是她自信的最大動力。所以,她相信自己,亦不會受到別人對自己語言的攻擊而認為自己不行。
  • 從《孩子,你慢慢來》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父母給予的感情
    從一開始,龍應臺就告訴父母們,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感情,說到底就是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對孩子自身的肯定,是對孩子辯解的信任,也體現在對孩子平等的關愛。 父母對於孩子,愛之深責之切,然而,更有很多父母則打著關愛的名義,忽視孩子的感受,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表達自己。 其實,父母依仗地不過是孩子對他們的愛和包容,而很多父母卻正在肆意揮霍這種孩子們給予的尊重。
  • 作為稱職的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終身成長?
    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作為父母的教育觀和言行會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我們也都是初為人父人母,特別是對於第一胎的孩子,哪裡來經驗,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僅憑藉自己的價值觀和身邊朋友圈的影響去嘗試罷了,所以學習孩子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換位思考,我們在要求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是否有對自己有所要求,父母都不學習,怎麼會能培養出愛學習的孩子呢
  • 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前提是:父母先提升自我價值感
    當我們為了贏得認同和取悅他人的時候,可能也在無意識之間取悅孩子,為了取悅孩子的認同,我們不再尊重他的真實需求,過度滿足他們,過度地寵愛孩子,這就是在向他們發出錯誤的信息:就算脅迫父母也沒關係。
  • 《陪孩子終身成長》|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讓孩子帶著潛意識裡的創傷去複製我們人生中的痛苦嗎,小兔相信,這是為人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養育孩子,本身就是個複雜體系,孩子更像是一片森林,他們自身是有生命的,要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成長。你能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 培養孩子自我價值感,才能讓他們更加自律自覺
    一個人有用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會很高,他能夠感覺到自我的重要性,自律性也會更強。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願意變得更好,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努力。因此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他們自信心的支柱。
  • 孩子童年時期重要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很多父母忽略了
    歸屬感來自父母,來自他們一貫對孩子的愛。很多人會反駁:我們當然也愛孩子,所以為什麼孩子不具有歸屬感?有很多愛孩子的方法,但是很多父母並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給他們的愛。孩子們,我們通常喜歡使用比較來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缺點,儘管這是很明顯的方式,但是在比較過程中,孩子會覺得您不認識他,並且覺得您不在乎他事實上,歸屬感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他可以決定自己的事務。
  • 原來這才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啊,幾乎每位父母都能做到
    對於孩子來講,他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歸屬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需求,他需要感受到自己能夠融入一個家庭或一個集體,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家裡最重要的人啊,我們全家都寵著他,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還需要去尋找自己的位置嗎?
  • 孩子自卑、不自信,父母須學會這三個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每天收到的都是否定和不認可的時候,他身上被削弱的,是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就是支撐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自我價值感。當孩子看不到自己價值的時候,只會對自己徹底絕望,選擇輕視自己的生命。當他們輕視生命的那一刻,他們內心可能在不停地呼喊:&34;&34;&34;。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認為呢?因為對他們最重要的父母,都不曾去理解他們,他們最需要傾訴的港灣,卻不容忍他們!
  • 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自願變得更好,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努力
    培養孩子自我價值感,才能讓他們更加自律自覺。一個孩子最終能夠走多遠,往往取決於很多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價值感。因為只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能夠對別人和社會做出貢獻的時候,才能激發起他的自尊和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對於人生擁有極高的熱情度。
  • 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讓孩子快樂成長
    那麼,如何給予兒童更多的安全感呢?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讓孩子快樂成長!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心靈上的慰藉和安撫。尤其是對很多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不要認為把孩子託付給保姆或是長輩照顧就好了,這樣很難讓孩子建立牢固的安全感,獲得足夠的幸福感。父母不管多忙都應該抽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和關懷。
  • 陪孩子終身成長
    針對這些問題樊登認為,家長需要給孩子的是知識、耐心和愛。家長要具備複雜體系的知識,知道孩子更像是一片森林,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家長要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安排和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樣孩子也就會覺得輕鬆,能感受到改變是可以真實發生的,進而對學習和改變有信心、對愛有信心。
  •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底氣,就是永遠站在他身後,堅定地給予他支持
    如果不是父親給予的信任和肯定,這件小事在他心裡,可能就演變為另外一段痛苦的回憶了。正是父母從小給了他足夠的信任和底氣,才能讓他成長為現在出色、自信滿滿的翟瀟聞。這種信任,是父母對孩子的高度認同,是最好的肯定,最暖的療愈。來自於父母的傾聽、信任和認可,漸漸在心裡埋下自尊的種子。在訓斥孩子之前先給予充分的理解,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相信家長也有自己判斷的能力。耐心了解背後的原因,理解孩子的行為,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 為什麼我說:不以自己的成長帶動孩子的成長,是耍流氓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會控制孩子或疏忽孩子,當孩子出現叛逆或自卑時,父母又會措手不及,他們會向老師或他人尋找解決辦法,但是真正需要父母多花一點時間的話,他們往往會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沒有耐心。沒有一起成長的心態,本身就是問題,也是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源。教育問題,從來就在教育之外,即家庭關係。從心理學上來看,所有的關係都是原生家庭的投射,包括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