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接孩子的時候在學校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男孩在校園裡放聲大哭,旁邊的媽媽也在一邊抹淚,後來聽旁邊的家長說是男孩今年上二年級,因為覺得語文老師不夠重視自己而不想上語文課,於是就在課堂上和語文老師吵了起來,後來校長過來勸男孩,男孩嘴裡念念有詞的說:「這個班有她沒我,有我沒她!」在一旁的媽媽也是束手無策,只能一邊抹淚一邊勸男孩。正處在小學年級的男孩卻有著這樣的逆反和叛逆心理和行為,不管什麼事情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孩子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和現象呢?怎樣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成長經歷和過程呢?其實培養孩子的被需要感和價值感很重要。
一、讓孩子感受被需要和自身的價值感的重要性
1.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感受被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加擁有優越感,更加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我姐姐家的妞妞平常在家總是處處想幫大人的忙,甚至一些力氣活她都想幫著大人去做,有的時候,遇到她做不了的事情姐姐就會勸她,誰知道這一勸妞妞卻哇的大聲哭了起來,不理任何人,後來在姐姐經過長時間的哄勸戰術才解決了這一難題。在妞妞冷靜之後,我仔細詢問了妞妞哭的原因,妞妞委屈著說:「我想幫爸爸媽媽,可是媽媽不需要我,我就覺得很傷心,覺得媽媽不需要我。」聽了妞妞的話,我了解到孩子內心也是需要一定的被需要感的,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所以父母需要在生活中多增強孩子的被需要感,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2. 讓孩子得到肯定,擁有積極的心態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總是捨不得讓孩子做這個,捨不得讓孩子做那個,太過於溺愛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其實這是當今父母的通病和誤區所在。父母越愛孩子就越要捨得使用孩子,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那種被需要的感覺,得到父母的肯定,在父母的肯定之下也能做到自我肯定,讓孩子在感受被需要的前提下感受到自己被肯定的積極評價,從而擁有更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格局。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和責任,才能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從而也會變得更加自信,越發的肯定自己,才能夠擁有更加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生活,面對世界。
3.讓孩子更加擁有責任感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和那種態度了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孩子的擔當,讓孩子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感受到自己的內在潛能,同時也能夠增加孩子自身的責任感。
二、孩子的心理和自我發展有一定的規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自我的發展都是存在一定規律和特點的,這些規律和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四點。
1.階段性和連續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分階段的,在每一個階段內,孩子都會有相應的心理表現和發展,同時每一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發展的繼續,又是下一階段發展的萌芽和開始。例如,孩子在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會開始形成具體形象思維,但是在形成這種思維的同時又會存在幼兒時期的知覺思維。就像我們文章剛開始講的那個小男孩的例子,小男孩在現在的二年級的年紀雖然會有一定規範的自我意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以前的幼兒時期形成的那種不夠規範的意識和心理,從而會做出相應的表現和行為。
2.不均衡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和自我的發展存在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會表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在皮亞傑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中,孩子在2-6/7歲的時候處於一種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均衡的。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經常會出現的現象和問題就是「自我中心」、「思維不可逆」。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就是對的,別人的就是錯誤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存在一定的不可逆情況和不均衡性,需要父母的及時引導和幫助。
3. 個別差異性
每個孩子在自我的成長道路上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閃光點,都是存在個體差異和獨特性的。之所以會出現文章開篇的男孩和後來的女孩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和行為,就是因為孩子的成長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孩子發展軌道是不同的,有的時候,孩子也是因為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被需要感和價值感才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比較逆反的表現和行為的。所以,父母要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被需要和被重視的感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所在,從而減少這樣的現象和行為的發生。
三、增加孩子的價值感,父母可以怎麼做
孩子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被需要感,從而能夠在這種感覺中尋找到自身的價值感。有的時候,愛孩子就要捨得使用孩子,讓孩子適當的吃點苦是對孩子自身和自我意志的一個鍛鍊。
1.父母要相信孩子,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在生活中,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信任的感覺,增加自己的自信;在生活中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讓孩子充分地參與到家庭中來,讓孩子用自我的意識和認識來感受被需要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當孩子在被大人需要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自己幼小的身體和生命是多麼的偉大,在這種感悟中會更加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意,孩子會像個小大人一樣,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擁有強烈的責任感。
2. 肯定孩子的能力和表現,給予適當的鼓勵
孩子在生活中或許有許多令大人不滿意的地方,但是父母也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而是要對孩子的能力和表現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在孩子表現稍微不好的時候,父母要學著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內心,用飽滿的愛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擁有向上的動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被需要感和責任感,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
3.給孩子一定的獨立和自我空間
在生活中,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現象,父母遇到孩子的棘手問題時要做到冷靜平和,給予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讓孩子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有的時候,孩子在自我空間進行的思考和反省往往比父母的打罵教育和吼叫教育管用的多。
4. 捨得放手,有舍才有得
孩子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但是生活中父母對孩子需要學會放手。俗話說:「有舍才有得」。父母要捨得放手,同時在捨得放手的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經歷家庭和生活中被需要的感覺,讓孩子在自我的空間裡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感和自身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