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數位化轉型是產業經濟穩定的關鍵

2020-12-20 新京報

「通過600多個項目實踐,我們發現已經有30%的項目進入企業核心生產系統,人工智慧正在加速進入行業核心業務系統,AI正由『人工』智能走向真正的人工智慧。」11月24日,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人工智慧論壇上,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葉來在演講中透露,經過測算,AI進入企業核心生產系統會帶來超過18%的盈利和效率提升。論壇同期,鄭葉來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推動各行業企業「上雲用數賦智」的數位化轉型,促進產業經濟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難題的關鍵舉措。新一代人工智慧將把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結合起來,通過同時利用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等四個要素,構造更強大的「四位一體」AI。鄭葉來強調,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級的重要關口,華為雲的目標是要構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過技術創新助力政企行業夥伴輕鬆跨越技術鴻溝,幫助政企客戶更好地聚焦在業務創新上。疫情進一步放大政企上雲緊迫性,華為雲受國際環境變化影響較小新京報貝殼財經: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雲計算在賦能千行百業中能起到什麼作用?鄭葉來: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十分巨大的變化,更進一步放大了政企上雲的緊迫性。因此,通過推動各行業企業「上雲用數賦智」的數位化轉型,促進產業經濟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難題的關鍵舉措。在此背景下,華為雲在「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加速AI落地」三個方面也做了進一步的技術創新,提高行業數位化高效創新能力,使能數據治理和運營,釋放海量數據價值,推動跨行業的可信數據融合和協同,通過為政企提供完整的雲數智融合服務,進一步加速政企智能化升級。新京報貝殼財經:現在華為整體上處於非常特殊的時期,華為雲的業務有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鄭葉來:從華為來講,我們知道,雲本身是一個軟體為主的產品,雲的軟體就是我們自己一個個代碼敲出來的。雲本質是一個軟體產品,不是硬體產品,當然硬體強會發揮更好的性能。從這個角度講,華為雲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我們一直講多樣性算力,既是客戶選擇的結果,也是技術發展的選擇。原來做伺服器做存儲的時候,那是一個一體機,是一個盒子,需要追求極致的性價比,拼命追求製程。到雲的時候我們發現,雲的前端服務化,就實現了算力的重新定位。因為服務的對象不關心後面用的是什麼製程,感受到的只是服務。雲的本質練的是什麼?練的是團隊軟體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未來應對更加複雜的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把軟體能力踏踏實實打造好,真正體現出架構的能力。

新一代AI將結合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混合雲要實現真正的雲化服務新京報貝殼財經:展望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演進迭代的趨勢是什麼?鄭葉來:AI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兩個階段。知識驅動的人工智慧包括知識、算法、算力三要素,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包括數據、算法、算力三要素,兩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深入行業生產系統,解決行業的實際問題。新一代人工智慧則是要把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結合起來,通過同時利用知識、數據、算法和算力四個要素,構造更強大的「四位一體」AI。由「三體」走向「四體」,這是AI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知識驅動和數據驅動結合的難點在行業知識和AI的結合。知識計算是解決行業知識與AI結合的一條全新而且有效的路徑。知識計算幫助行業知識與AI技術相結合,並賦能到機器和人,使得機器控制更精準,產品生產成本更低廉,輔助人高效分析和決策,釋放行業專家的精力,集中關注業務創新。新京報貝殼財經:很多雲計算廠商都在強調混合雲,華為如何看待混合雲這個新趨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鄭葉來:做混合雲最難的地方有兩點:一是視角。混合雲不是公有雲+私有雲,這不叫混合雲。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解決方案是什麼,使用者的角度不關注你用的是什麼技術,但要的是一致的體驗、一致的架構和一致的服務能不能做到。第二是真正要實現雲化的服務,而不是傳統的服務。今天我們講企業數位化、進入智能時代,政企就需要AI、區塊鏈、IoT、大數據等新技術。這種情況下技術更新迭代非常快。如果再像以前一樣一年交付一個版本、兩個版本,就根本玩不下去。我們今年發布的華為雲Stack,就是要重新定義混合雲,全新混合雲可以持續同步公有雲能力,可本地化部署,從資源混合到能力融合,匹配政企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實現用戶視角一朵雲。目前,華為雲Stack已經在全球交付了4000多個項目。面向未來,華為雲還將進一步完善混合雲的解決方案,滿足政企轉型的複雜需求。雲市場年交易額超10億元,華為雲要構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新京報貝殼財經:華為進入雲市場已經三年了,你如何評價過去三年華為雲取得的進展?鄭葉來:三年前,我們正式發布華為雲。我們有三點初心:第一,把華為在ICT領域的研發投資以雲服務的形式變現。第二,把華為30多年積累的各種能力,通過雲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客戶。第三,為華為自身,包括華為終端雲服務、內部IT,提供雲底座支撐全球業務發展。經過3年的持續努力,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華為雲已上線210多個雲服務,有210多個解決方案服務全球客戶,匯聚了150萬全球開發者,攜手夥伴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5個可用區。雲市場上架應用3500+個,雲市場年交易額超過10億元。新京報貝殼財經:當前的雲計算競爭很激烈,你對華為雲的市場份額和排名有什麼樣的期待?鄭葉來:媒體朋友可能比較喜歡關注第幾,但我在華為這麼多年很少關注第幾,對我來說做到第幾都是應該的。我曾經反覆跟同事講,不要把超過誰當成一個目標,應該作為自然的結果,所有的一切關注我們能力的提升,給客戶帶來價值。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級的重要關口,華為雲的目標是要構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過技術創新助力政企行業夥伴輕鬆跨越技術鴻溝,幫助政企客戶更好地聚焦在業務創新上,無需在基礎設施的選擇、升級上浪費時間。而這也正是在新基建時代,華為雲之於政企智能轉型升級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華為雲發布HCS混合雲解決方案 打造一體化雲服務平臺
    日前,華為雲「普惠AI」中國區峰會在京盛大召開,在本次大會,華為公司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先生圍繞「+智能,見未來」分享了政企數位化轉型機遇與挑戰,同時正式介紹了華為雲混合雲解決方案「HUAWEI CLOUD Stack」。
  • 華為雲發布新slogan,新年伊始加速奔跑
    人工智慧時代,最有技術和值得信賴的雲1月11日,「華為雲普惠AI」年度峰會在北京舉行,華為公司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發布了華為雲全新品牌口號:「+智能 見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成為一種新的通用技術, 「+智能」將成為一種基本生產力,推動各行各業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
  • 華為雲: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賦能產業集群式創新
    華為雲產業雲創新中心為100萬+企業提供軟體開發、人工智慧(AI)、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IoT)、增強現實與虛擬實境(AR/VR)、智能網聯汽車、鯤鵬生態、區塊鏈等數字使能服務,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提供重要引擎。330個產業集群連成的珠三角,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之一,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廣東產業轉型和創新,則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樣本。
  • 鄭葉來回應「華為雲關閉私有雲和高斯資料庫」:是團隊整合,並非關閉
    來源:鈦媒體APP鈦媒體5月15日消息,在今日華為雲政企戰略發布會上,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就近日「華為要關閉高斯資料庫和私有雲業務」傳聞進行了回應。消息稱「華為關閉了GaussDB和私有雲業務」,消息還援引了任正非講話,「這次徐直軍關閉了GaussDB,關閉了私有雲業務(包括線下的大數據存儲),我是堅決支持的,責成侯金龍完成。」消息稱,而任正非之所以下決心關閉私有雲,是因為「過去按客戶定製,限制死了我們的能力,一個個小的軟體包,不可複製,不可拷貝,不能重複銷售、多客戶共用。
  • 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巨頭都在布局雲端 華為要做什麼樣的雲?
    摘要 【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巨頭都在布局雲端 華為要做什麼樣的雲?】雲計算,你也許已經聽了十年,還是「雲裡霧裡」,但是這個驅動全社會轉型的數位化轉型趨勢,可能真的來了,而且給整個ICT(信息通信技術)市場帶來了100萬億美元的大蛋糕。
  • 做智能產業的「火鍋底料」 華為如何為智能賦能?
    在筆者走過的每一個華為智博會的展臺,幾乎所有的講解人員都或多或少表達了華為持續不斷夯實「平臺」,通過開放合作的方式做好「生態」的決心,可見這種思想在華為已經深入到每個人的靈魂。在筆者看來,華為聚焦的是ICT基礎設施平臺,而雲計算更被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總裁鄭葉來稱為數據底座,為上層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應用賦能。
  • 華為洪方明: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加速發展製造服務業是...
    今天,10月28日,在「智美蓉城·進而有為 華為成都城市峰會2020」上,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指出,當前,「5機」協同正促進數位化轉型走向智能升級,政府和企業智能升級重點關注云邊端融合、行業知識、生態協同三大重點,在製造領域,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加速發展製造服務業是關鍵。
  • 雲服務做橋頭堡 華為如何詮釋別樣AI之道?
    華為副總裁、Cloud BU總裁鄭葉來人工智慧應用與生產力曲線華為副總裁、Cloud BU總裁鄭葉來出席主論壇並發表演講,他首先提到,華為認為人工智慧是一個通用的GPT當下的人工智慧處於怎樣的階段?鄭葉來提到,華為認為今天的人工智慧是第二個階段的開始。算力優先級高於算法鄭葉來的演講主題是《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這體現出華為不一樣的思考——AI時代算法固然重要,算力更重要。一方面,AI產業發展要靠易獲取、用得起、方便用的算力來實踐。
  • 像華為一樣工作!華為雲開放WeLink推進數位化轉型
    最近這個秘密被逐漸揭開,華為雲開放了華為人自己的辦公軟體WeLink,讓更多人可以使用這款產品來藉助華為的運營管理經驗去實現自身的數位化轉型。而WeLink也實打實成為移動辦公領域的一批黑馬,成為年底最為備受矚目的一個行業辦公產品。
  • 清華五道口與華為共建「數字中國」課程,聚焦企業數位化轉型
    2020年5月16日晚,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助理劉碧波與華為雲副總裁、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代表雙方籤署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備忘錄》,並正式發布「數字中國」企業家課程項目。
  • 2019華為雲將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智能雲
    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表示:「截至2018年底,華為雲上線160多種雲服務,140多個解決方案。基本上每周都會上線一到兩款新的雲服務;雲市場新增的應用達到了1500個,相比2017年增長超過3倍。」前不久,華為雲也剛剛發布了生態合作夥伴政策3.0的版本,對於如何在整個生態體系中幫助合作夥伴搭建更好的雲,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做行業賦能,華為雲都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產業計劃。計劃內容從政策支撐到技術研究,再到產業應用,華為雲給合作夥伴提供了***幫助。如何讓人工智慧在產業裡真正發揮價值?
  • 普華永道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雲服務、數位化轉型
    普華永道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雲服務、數位化轉型 澎湃新聞記者 戴高城 2019-11-08 20:42 來源:
  • 【演講實錄】華為雲全球基礎設施規劃部薛琴:華為數位化轉型和內部...
    本次CIO年會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暢享網主辦,上海市國有資產信息中心、上海市計算機用戶協會、美數思享會協辦,以"跨界融合 數領未來"為主題,吸引近300位來自全國中大型企   業的CIO與高層管理者共話跨界、融合創新思維與實現路徑,展望新時代下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和CIO新的使命。
  • 華為雲全球基礎設施規劃部薛琴:華為數位化轉型和內部企業上雲實踐
    本次CIO年會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暢享網主辦,上海市國有資產信息中心、上海市計算機用戶協會、美數思享會協辦,以"跨界融合 數領未來"為主題,吸引近300位來自全國中大型企 業的CIO與高層管理者共話跨界、融合創新思維與實現路徑,展望新時代下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和CIO新的使命。
  • 華為上海展示「四大Engine」新品:助力智能時代企業數位化轉型
    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到2025年數位化將在生活、商業、社會形態領域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將創造23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人工智慧(AI)、5G、Wi-Fi 6、雲等新興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對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新的挑戰。  網絡走向智能化時不我待。
  • 華為雲ROMA再放「大招」華為雲TechWave企業應用數位化專題日哪些...
    目前企業數位化轉型已經進入2.0時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非接觸連接商業的興起和所有行業轉型與創新,數位化優先成為企業戰略的核心。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關鍵能力是什麼?數位技術平臺又意味著什麼?華為雲ROMA有哪些黑科技,又是如何助力企業快速實現數位化轉型?
  • 各行業數位化轉型浪潮已至,IT產業成為使能者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一、數位化轉型是企業提升經營效率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1.1 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各國的戰略重點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位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位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 上海 雲計算 華為 - CSDN
    】產業網際網路(Industrial Internet)是從消費網際網路引申出的概念,是指傳統產業借力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終端以及網絡優勢,來幫助幫助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目前,以BAT為首的科技巨頭都在著手布局產業網際網路。
  • 酒店集團在雲+AI+5G 時代的數位化之道——專訪錦江 WeHotel 孟令航
    大型酒店升級的上海樣本在積極推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大中心建設的同時,上海在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與產業的融合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推動城市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 華為蔡英華:ICT核心技術成業務轉型關鍵動力,實現轉變三要素
    蔡英華表示,希望能和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參與者一起,在做深做透行業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以「懂行」的價值循環,創造出更大的行業價值。蔡英華稱,隨著華為參與到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中去,面對需求也更加複雜和多維,往往不再是簡單的ICT需求,還會有業務和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甚至是組織運作模式等方面的訴求。如何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