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亞喝了一口咖啡,皺了皺眉,昂貴的價格,糟糕的口感,心情都變得不愉快了。
她抬起頭環顧四周,有的人在敲著電腦,有的人在看書,兩個店員在交談,其中一個是外國人,留著絡腮鬍,給人的感覺很紳士,另一個是女孩子,留著短髮,看上去有點拘謹。
看著她的拘謹,小亞想到自己在看到價格表時的尷尬,自己第一次來書咖,對於這種營業模式有點陌生。她不知道只看書不點飲料會不會遭到異樣眼光,所以她還是咬咬牙點了一杯最便宜的咖啡。
高中時,小亞一放學就往書店跑。她最愛去的那家書店裡擺放著許多的書,自己站在書店面前,眼前是豐富的書脊,竟有點全景式的沉浸感。
來書店看書的人基本都盤腿坐在地上,因為書店只為顧客提供了四五個座位,或許他們認為書店並不是最佳的看書場所,只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交易場所。
但這並不妨礙大家讀書的熱情,只是狹窄的過道裡都是腿,每一個挑書的人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畢竟不小心的後果不是踩到別人,就是被別人絆倒。
所幸的是,店員們並不會禁止顧客在書店看書,只是會放出一個提示牌,上面寫著不可以撕掉書上面的塑膠模。一般而言,同樣的書會擺放三四本,一本被撕掉了塑膠模,她猜想,這本書的作用就是讓讀者體驗,以便決定是否購買。
她也曾看到過有人偷偷撕掉書籍的塑膠模,或許讀書人應該更遵守規則,也或許應該原諒一個熱愛讀書的人。
所以在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她驚訝了一下,僅僅是驚訝。她沒有上前去告知對方這樣的行為已經不符合規則,指示牌上清楚地規則。
後來的她不怎麼去書店了,開始沉迷於網上衝浪。她喜歡在網上聽歌、看視頻、和人聊天。那是一種讀書不能給予的即時快樂,至少在上網的時候她這樣想。
上大學後,也去過幾次書店,大多是拿著單反和朋友一起去拍照。出發前,大家會一起討論哪家書店的燈光和擺設適合拍照。
逛書店就像是打卡,拍拍照,看看人,就是不看書,畢竟來過比看過重要。
小亞認真想了想,自己對於那些書店的印象是稍顯昏黃的燈光,抱著教輔書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以及身邊朋友的在進行構圖著的眼睛。
她也能想到現在的書店生存不易,「兼職」賣咖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管是來書店看書還是忙工作,總得喝點啥。
她翻看著手裡的書,這本書是前兩天才在看的,在一個閱讀類軟體裡。在軟體裡可以設置翻頁模式,而現在手翻動著有質感的每一頁,卻沒怎麼看得進去。
手機屏幕亮了,小亞解鎖了手機,朋友發消息說自己到了,她抬頭看向窗外,向朋友招了招手。
推門走出這家店,朋友面露羨慕:「哇,你居然來這種店。」
「是啊,我還點了杯咖啡。」
「這麼奢侈的嗎?」
「後悔著呢?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