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當之無愧的「國飲」,中國人,莫不飲茶。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文化、禮儀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包括茶道、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書、茶藝等,反映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必不可少。當有客來訪,選用最適合客人的口味和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茶杯、壺中的茶水留量。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古人制茶,手工採摘挑選茶葉後,用最原始的柴火古法烘焙,將一片片茶葉,擺放在烘焙簸箕上,底下的烤爐,幾分鐘就要加一次柴。慢工出細活,制茶的工序耗時較長,連續烘烤12小時後才能完工,而從低溫殺青到高溫殺菌,累計需要48小時。用柴火慢慢烤出來的茶葉,形態很漂亮,經久耐泡,香氣保留完整,入口清甜,讓人歡喜。
茶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上古時期,傳說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唐代,茶葉從藥用變成了飲品,從朝臣到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樂。唐代茶業昌盛,出現茶館、茶宴、茶會,形成了客來敬茶的習俗。1200年前,陸羽將自己畢生飲茶的經驗心得寫成一本書《茶經》。此書一出,轟動全唐。從此以後,中國人家家飲茶,陸羽被尊崇為「茶聖」。
宋朝,流行品茶、鬥茶、貢茶和賜茶等。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歸來倦臥呼童子,旋煮山泉淪建茶;酒旗滴雨村場晚,茶灶炊煙野寺秋。
明朝,中國茶葉漂洋過海,飲茶之風迅速傳遍歐洲大陸,茶被當地貴族稱為「神奇的東方樹葉」。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
清代宮廷中,喜歡以蓋碗為飲茶之器。蓋碗泡茶便於端接和品飲,這種方法從宮廷上層社會傳到民間,一直延續至今。
飲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歷代文人都喜歡用茶來標榜自己的風骨,甚至將喝茶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事情。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茶都格外偏愛,喜歡飲茶,也喜歡為茶做詩詞。
《茶詩》
--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詠貢茶》
-- 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
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
已產靈芝又產茶。
《藍素軒遺茶謝之》
-- 明·邱雲霄
御茶園裡春常早,
辟穀年來喜獨嘗。
筆陣戰酣青疊甲,
騷壇雄助錄沉槍。
波驚魚眼聽濤細,
煙暖鴟罌坐月長。
欲訪踏歌雲外客,
注烹仙掌露華香。
《武夷茶》
-- 清·陸廷燦
桑薴家傳舊有經,
彈琴喜傍武夷君。
輕濤松下烹溪月,
含露梅邊煮嶺雲。
醒睡功資宵判牘,
清神雅助畫論文。
春雷催茁仙巖筍,
雀尖龍團取次分。
名人們留下的茶詩,將飲茶的心境融入詩詞之中,令人心馳神往。一杯好茶,有溫度,有味道,有香氣,喝起來毫無負擔,隨時隨地,想喝就喝。
在安靜的地方,給自己泡上一杯清茶,聞著淡淡的茶香,香氣環繞在唇齒之間,疲憊也隨著茶葉的清香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