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我們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而它又不僅僅只是一種食物,更兼具有精神文化的屬性。因而可以說,酒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飲酒已不只是飲酒了,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成為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
文人似乎和酒更具有天然的緣分,文人多嗜酒。在文人看來,酒能激發創作的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時有佳句華章。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更是體現了詩酒文化。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飲酒二十首》,體現了詩人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以酒寄意,詩酒結合,使詩人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和詩酒文化。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到了唐宋時期,唐詩和宋詞的繁榮,對詩酒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唐宋時期詩酒文化多姿多彩,輝煌璀璨。「酒催詩興」成了這一時期文化中最凝鍊最高度的體現。
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裡,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詩酒文化更是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大文豪蘇軾等人更是如此。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詩聖杜甫對當時號稱「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以詩歌點讚。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公元1074年秋,蘇軾被一紙調令由杭州至今天的山東諸城任職。到任後的第二年便命人修葺了城北的一座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臺,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
公元1076年的暮春時節,蘇軾登上超然臺後,眺望春色煙雨,遂觸動鄉思,寫下此詞。詞中表達了蘇軾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其中「詩酒趁年華」更是膾炙人口的佳句。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的酒文化在不同的時期,演繹著不同的文化屬性,但願詩酒文化還是那個詩酒文化。
詩酒
軒轅
詩酒趁年華,
杯中寄煙霞。
功名身中藏,
偕月共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