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酒的故鄉,酒和酒文化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鑑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鬥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人文生活、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
文人多嗜酒。酒能激發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後吟詩作文,每有佳句華章。飲酒本身,也往往成為創作素材。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頁頁都散發出酒香。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李白和杜甫,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都終生嗜酒。李白自稱"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業嗜酒",諡之為"酒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裡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裡《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中國幾千年的酒文化.文人飲酒特別講究那個飲的過程,特別講究飲酒過程中的那套繁文縟節。於是,便要制定頗為嚴刻的觴政,便要舞弄花樣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對人的聰明才情、知識水平、文學修養和應變能力的嚴峻考驗;沒有滿腹詩書和機敏睿智,是要臨場出醜的。文人們硬是把這一套玩出美妙的極至,硬是把經史百家、詩文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等等文化內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於是,酒宴始終,便充溢著濃濃的而又綿綿的書卷氣和文化味。觥籌交錯中,不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飲時的逸雅情趣,我們是不能親眼見識了,只能從《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和記載酒令的書籍中窺知若干。由於文人的參與,飲酒才飲出了檔次,飲出了境界,飲出了無限風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實在是文人創造的。"五四"以後的現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飲,連魯迅先生也多次參加,《魯迅日記》中常有記載。他那首詩《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成為名聯),就是在鬱達夫做東的宴席上做成的。鬱達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興做出許多好詩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間仍然充滿文化味,談詩話文,即席吟詠,仍是一大主題。豐子愷就曾寫道:"世間最好是酒餚,莫如詩句。"五四運動,狂飆突起,滌蕩了舊世界,但千古傳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脈相承。創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們的先輩。
關於酒文化的段子.更是層出不窮,「煙搭橋,酒交友」「屁股一抬,喝了再來」「斟酒時斜風細雨,勸酒時甜言蜜語,喝酒時豪言壯語,喝多了胡言亂語,到最後傾盆大雨」「想醉,把酒留在胃;怕醉,白水往裡兌;真醉,敢喝敵敵畏;爛醉,桌子底下睡;裝醉,忘了給小費」「人在江湖走,不能離了酒;人在江湖飄,那能不喝高」……更有甚者,還總結出不一樣身份的人的酒量,「喝酒像喝湯,上班在工商!喝酒像喝水,肯定在建委!喝酒不用勸,多半在法院!……白酒啤酒加紅酒,肯定是個一把手!喝酒啥子都不怕,領導必定在人大!……」在酒桌之上,勸酒的文化更是了得,「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領導倒杯酒,領導不喝嫌我醜」(女性)「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這樣的酒文化,在國人眼裡司空見慣,而在外國人眼裡恐怕是望塵莫及,不得不佩服中國這個禮貌古國的「久久領銜」(酒酒領先)
小酒怡情,大酒傷肝,酗酒肝毀人亡.飲酒要謹慎喝酒雖好好處不少,但是過量,也會對我們身體帶來很大影響。酒精是胃吸收,解毒是肝臟,人體所有的解毒任務都是肝臟來完成的! 長期大量飲酒會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對人體各個器官系統均有損害,尤其對肝、腦損害最大。對肝,可引起脂肪肝、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