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探訪頂尖博物館之上博篇正式上線,與觀眾一起走進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細細品味感受一群文人畫家和他們豁達超脫的詩酒人生。
縱觀中華文脈,酒激發了無數文人的才情,浸潤了中國文人骨子裡的內斂與堅韌。他們骨子裡的豁達超脫可以從上海博物館珍藏的《西園雅集圖》窺見。古松、芭蕉、翠竹、磐石交相輝映,風花雪月之時、琴棋書墨之間,飲酒作對,好友相談,瀟灑、雋逸、焉然欲絕的畫中之境成為無數文人的心靈歸宿。
他們傳奇的詩酒人生可以從孫位的《高逸圖》尋覓。畫中四位文人高士體態神情各異,只見劉伶手捧酒杯,眼神恍惚,正作回顧欲吐狀,旁有童子持唾壺跪接。而《高逸圖》中所描繪的酒器顯示出唐代器具的風貌。一位好酒聞名、醉意人生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以上兩件畫作不僅道盡了文人畫重寫意的精髓,更為我們展現出文人豁達超脫的人生,它們既是中華酒文化的燦爛瑰寶,也是中華文脈的沉澱與見證。
那些因酒而作的詩歌亦是如此。唐朝詩聖杜甫品嘗川南古戎州(今四川宜賓)當地酒坊的春酒後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宋代詩人黃庭堅在品嘗宜賓姚氏酒坊用五種糧食釀造的酒後更是贊曰「姚子雪麴,杯色爭玉」,詩酒交融,詩酒為證,那些浸潤著酒香的詩也成為五糧液深厚文化及精釀品質的見證。
隨著上海博物館裡一件件國寶級文物的風姿流溢,五糧液集團攜手南方周末所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也迎來了收官。五個月以來,從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敦煌莫高窟、遼寧省博物館,到上海博物館,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一路探尋博物館珍品的秘密及其背後的故事,用富有創意的方式感受人們對於時光的迷戀,對於生活的追求,對於美的信仰。
從公元1368年連續使用至今的國寶級明代古窖池群,到傳承千年的五糧傳統釀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五糧液一直堅持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斷從中汲取文化精髓、厚植文化底蘊,展示中國白酒文化魅力。
正如中華瑰寶,雖千年已過,但仍能窺探昔時的盛世榮光;如今,我們仍可與詩聖杜甫隔空品味千年傳承不斷的醇厚五糧美酒。(馮明園)
【來源:新華財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