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大盆地--金(華)衢(州)盆地
--浙江省盆地系列(1)全省有30多個大小盆地分布
文:光明人家
何為地理?在我們祖先留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是公元前4世紀成文的《易經·繫辭》,裡面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文句。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天文、地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
地理其實很是有趣的,古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現代的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現在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
而古人所說的「地理」其實是中國古代風水學的別稱,是古代學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於地球表面或地球內在系統的理論。目前有大量古書傳世,皆名為「地理」。 最近發現,有關浙江省的地理介紹裡有關盆地說明介紹很少,就因此萌生了想寫個浙江盆地系列的文章,於是就收集了一些資料,對浙江盆地系列做過大致的說明,供大家參考。這裡主要介紹主要的幾大盆地,有些小盆地資料欠缺,實在沒有辦法收集說明,尚請諒解。
浙江地理環境與區域文化
浙江省是中國的一個文化大省,經濟發達,人文、歷史、地理等各類資源豐富。而文化的發展必須依託於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而且,相對而言,地理環境是影響人類文化發展各類要素中最具有持續性與恆定性的內容,因此它也成了討論區域文化發展首先被關注的對象。
在西方近代早期,人類學家在討論世界各民族文化成因時,曾有過「智力決定論」,它將文化單純歸結為人類智力或精神的產物。這當然屬於唯意志論,與種族主義可謂異曲同工,早就為學界所不取。與「智力決定論」相對應的,是「地理唯物論」,它將某一地域文化特徵完全歸因於地理因素,忽略人類的主觀動因,因此有所謂中國是大陸型文化,西歐是航海型文化之類的說法,並不客觀,自20世紀以來,也已被中外學界所摒棄。
另一方面,地理環境的確為人類文化發展的極重要之基礎,影響深遠,不能忽視。在充分認識到文化成因之錯綜複雜的前提下,將地理環境作為觀察一個地域文化特徵的視角,是可行的。
明太祖丙午年(1366),將蘇南湖州、嘉興從原江浙行省中劃出浙江,在今浙江地區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浙江作為一個省區才正式設立,浙江名正式誕生。1381年,浙江行省管轄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溫州府、處州府、金華府、衢州府等11府,省境形成。到了清初,該地區被朝廷正式命名為「浙江省」。因此它的歷史並不長。浙江地形有三個基本特點:(1)西南高,東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撥均在1500米以上。(2)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約佔全省面積的十分之七。(3)海岸曲折,島嶼眾多。浙江海域廣闊,海岸曲折,海岸線長約2200多公裡。
在這樣的地形特徵之下,浙江省形成了幾種主要地型區域。就傳統農業得以較好發展的地域而言,主要是平原地區。浙江省的平原大體可分為沿海平原與河谷平原兩種類型:沿海平原包括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椒黃平原、溫州沿海成片平原等;河谷平原包括西、東苕溪中下遊河谷平原、錢塘江水系河谷平原、曹娥江水系河谷平原、甬江水系河谷平原、靈江水系河谷平原,以及甌江水系河谷平原等。
其次是盆地:浙江省內共有盆地30餘個,如金衢盆地、永康盆地、仙居盆地、新嵊盆地、天台盆地等,麗水盆地、松古盆地、雲和盆地等,規模最大的是金衢盆地,形成浙江省除平原之外第二個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帶。所謂盆地,其地理特徵為盤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間形成一個低地,常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圍繞也是盆地,因此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種。
佔陸地面積最大的是山地。如果將海撥500米以下明顯起伏的地形視作丘陵(即半山區),500米以上的則都可視為山地。浙江有幾個山脈,栝蒼山、仙霞嶺山、洞官山、四明山、天目山等,構成了山地的主體。在這樣的地形特徵之下,浙江省形成了幾個主要的地貌區劃:浙北平原區、浙西中丘陵區、浙東盆地低山區、浙中丘陵盆地區、浙南中山區以及沿海半島島嶼丘陵與平原區。下面先介紹浙江省最大的盆地--金衢盆地。
(1)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指中國浙江省金華、衢州、梅城一帶的衢江、蘭江、新安江、金華江河谷地帶。金衢盆地是我國南方著名的紅色盆地之一。金衢盆地中的城市從東北到西南分別為東陽、義烏、金華、蘭溪、龍遊、衢州。金衢盆地為浙江省內最大的中生代陸相盆地,形成於中生代早期。金衢盆地橫空出世的時候,正是恐龍盛行的年代——白堊紀早期。白堊紀的時間區間是距今1.4億年至6500萬年。由此,金衢盆地少說也有1億多歲了,它才是真正的「萬歲萬歲萬萬歲」。
金衢盆地因盆地中有金華、衢州兩座城市而得名,金衢盆地是錢塘江流域最大的走廊式盆地,位於浙江腹地,介於千裡崗山脈、仙霞嶺山脈、金華山脈和大盤山脈、會稽山脈之間。是衢江、婺江(金華江)河谷衝積而成。東北與浦陽江河谷相接,兩河谷分水線位蘇溪南側;西南與江西信江河谷相連,兩河谷分水線位新塘邊西側。
金衢盆地不圓也不方,而是呈長條狀;長200多公裡,寬15~25公裡,面積約3557平方公裡(也有說4700平方公裡),金衢盆底海拔多在50米左右,盆地邊界線海拔約100~200 米。盆地發展的中期堆積了2000多米的棕褐色砂泥巖,後期則為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積。盆地內部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盆底為河谷平原,盆緣有低丘高丘圍繞,是木材產區。從衛星上看,或許僅是一條「小溝」而已。
金衢盆地內衢江、金華江兩側,除有寬約2~4公裡的帶狀溪流性衝積平原外,其餘均為丘陵地和起伏地。丘陵地高程在100米上下,山頂圓渾,脈絡雜亂,崗緩谷寬,多為凸形斜面,斜面15°~25°;黃土質,混雜幼林較多。金(華)、蘭(溪)、湯(溪)地域呈波狀起伏地,地形複雜,一般比高20~40米,少數60~70米,斜面10°~15°,多呈褶皺複雜的黃土崗。金華以東、義烏以西地域,寬約10公裡,長約50公裡,為高差不超過20米的起伏地,有的經土地平整後演化為大面積的開闊地,傾斜度在10°以下。
金衢盆地內多系沉積的礫巖、貝巖且多風化,表層土質多為紫紅沙粘土和黃色粘土,沿江地區多為沙質土,便於構築野戰工事。植被水田作物、旱地作物相間,經濟林、果木林、蔗田、低苗相間,春夏隱蔽條件較好,冬秋觀察條件尚可。居民地較集中,大部為村落式,自然村一般50~200戶較多。潛水面在溪流附近一般1~2米,其餘4米以上。
金衢盆地光熱資源充足,夏季炎熱乾燥,河谷土地肥沃,是浙江省內糧食、棉花、甘蔗糖、柑橘的重要產地,浙贛鐵路經過於此。金衢盆地(走廊)地處浙江腹地,西與福建、江西、安徽相連,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戰爭潛力較大,便於大兵團兵力展開和諸軍、兵種合同作戰。金衢之地歷來是向縱深的湘、鄂、贛、皖發展的重要門戶。
金衢盆地雖地處內陸浙贛經濟走廊,但市場經濟發達,規劃有浙江省四大都市區之一「金義大都市」。主要城市有義烏、金華、衢州,東陽、蘭溪等。義烏市是最大中國小商品交易市場,也是浙江省主要的人口集聚區,總人口約人口620萬,語言屬於吳語金衢片,是吳語的一個方言片,佔吳語人口總數的12.4%,金衢片大體以金華市區為中心分東西兩部分(沒有明確的內部分區),東西兩片通話有些困難,西片同處衢江上的衢州話和蘭溪話十分接近,東片同處東陽江上的義烏話和東陽話也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