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武一(☆_☆)
今天帶寶寶出去玩兒,一個媽媽看見寶寶的右耳前鬢角旁有個小洞,告訴我一定要特別注意,於是上網搜了一下關於這個小洞的問題。民間俗你「倉眼」,老人們都說是「糧倉---前倉金,後倉銀」,意思就是說一輩子不愁吃喝。下面就我了解的一些東西和大家分享一下啦。
原來這是一種先天畸形,叫做「耳前瘻管」,是常見的耳科疾病,且是遺傳性疾病(可是家裡人除了媽媽在眼角處有個小洞外,其他人都沒有啊),是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殘留而形成的。先天性耳前瘻管分為單純型、感染型和分泌型。感染型佔先天性耳前瘻管發病的82.58%,分泌型佔3.87%,單純型佔13.15%。其中單純型終生不發生感染,可不必手術。
先天性耳前瘻管是一種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為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第1、2鰓弓的6個小丘樣結節融合不良或第1鰓溝封閉不全所致。瘻管的開口很小,多位於耳輪腳前部,其次為耳輪腳基部、耳前部。大多數可見於這3個部位,少數可在耳廓之三角窩或耳甲腔部。另一端為盲管。
雖然都是耳前有個小孔,但由於管子可深可淺,形狀多樣,因此有人可終生平安無事,而有人出生後不久就出現感染。治療方法就是積極控制炎症,有膿腫形成的要切開引流,出現肉芽生長的,要清除肉芽,用抗生素衝洗竇道,將上皮脫屑,分泌物等汙物衝出,有利於炎症的消退,待感染控制後即可考慮手術相敬如切除耳前竇道。此手術不受年齡限制無論年齡大小,一旦出現感染炎症控制後就可手術,終生不感染者,一般不必手術。
先天性耳前瘻管手術其實很簡單,但要選擇時機。有膿腫和囊腫的病人應先切開引流,口服或靜滴抗生素等藥物,待炎症控制的差不多了,才適宜徹底手術切除。只要手術切除徹底,術後就不會再復發了。
有耳前瘻管的寶寶,平時除僅感到局部刺癢外,一般無其它症狀,有時輕輕壓擠小眼周圍常可流出少許微有些臭味的白色分泌物。而一旦繼發感染,則局部發生紅腫、熱痛、化膿,膿腫破潰後很難癒合,或時愈時破反覆發生,長出肉芽,即使形成疤痕也仍會再次感染髮炎,使寶寶深受痛苦,家長可據以上特點進行自查。
預防措施:
1、若無感染史者,不必處理。
2、在急性感染時,全身應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對已形成膿腫者,則應先切開引流。
3、有感染史者可待感染控制後,行瘻管切除術。
4、飲食上宜清淡,以瘦肉或鮮蛋為主,忌海鮮魚蝦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