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A罩卻標成了B罩,明明要穿27號牛仔褲卻能駕馭25號?
經濟學家說,「看上去很美」能幫商家賺更多錢
一直穿A罩的陳小姐最近去CK店買文胸,發現竟然能穿B罩,Sales給她挑了款聚攏型的C罩,居然也勉強撐得住。
「A罩標B罩,B罩標C罩,能讓客人自信心大增」的辦法,在日本內衣界是公開的秘密。現在,這種改動標註尺碼的方法漸漸被高街品牌學去了。明明27號牛仔褲,標成25號,讓胖女生頓時產生「天哪 ,我瘦了吔!」的錯覺……當然,無論尺碼改大或是改小,都為了同一個目的——客戶感受更佳。
改動尺碼的標註方式眼下在歐美很流行,時裝分析師稱之為「Vanity Sizing」,即「虛榮尺碼」。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對客人的安慰,而經濟學家則認為,虛榮尺碼產生了「看上去很美」的效果,會幫商家賺更多的錢。
「門檻」縮進0.5cm,A罩變B罩
記者調查:
陳小姐的胸圍一直是82cm,下胸圍是70cm,所得差值是12cm,以前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名副其實的「A罩」,但最近,她發現自己居然能穿進「B罩」了。
其實陳小姐的胸圍沒有任何變化,悄悄發生變化的是內衣尺碼的標註方式。
記者調查了百貨店裡的內衣品牌,黛安芬、愛慕內衣標註的B罩杯,胸圍差值在13cm-15cm(不包含15cm),而安莉芳內衣B罩杯則標註在12.5cm-15cm(不包含15cm)。也就是說,陳小姐要是在黛安芬、愛慕買的是A罩,在安莉芳買內衣,就變成B罩了。而一家內衣店的Sales說,某個客人在愛慕和黛安芬櫃檯穿75B,結果到了華歌爾櫃檯卻要穿75C甚至75D。
CK也有同樣的情況。營業員承認「尺寸偏小」,「我們的內衣都是在泰國生產的,碼子會有一些偏小,我們一般都建議顧客拿大一碼。」一些客人表示,原先穿A罩杯的,到CK可以穿到C罩杯。
「雖然我們品牌的尺寸標註還屬正常範疇,但調整型文胸的尺碼的確有些偏大。」銀泰愛慕專櫃的徐店長說,因為要擴大包容性,將腋下的副乳都收到鋼圈裡來,原本A罩的女生就要穿B罩的調整型文胸。而現在買調整型文胸的客人越來越多,佔到總銷售的三成以上。
而另一種比較流行的「法杯」,杯型的設計偏淺,適合小胸的女生,很多A罩的女生就要穿B罩的「法杯」bra。
客戶體驗:從A罩升到B罩,「感覺不錯」
從A罩一下升級到B罩,陳小姐坦言「感覺不錯」,並稱如果能用上「夢想罩杯」,每個女人都不會拒絕。
在試了很多品牌之後,她在CK買下了一件C罩的bra,「我都還沒一件內衣是C罩的呢,好不容易升級成C罩,一定不能放過。」
根據騰訊網做的女性罩杯調查,截至目前,在參與調查的70萬女性中,有37.91%的人是A罩,但只有3.95%的人喜歡A罩,假設剩下的這部分33.96%的人想擁有B罩,那麼簡單換算下來,調查中就有23萬左右的女性想從A升級到B。
0.5cm的縮進,滿足的是23萬女性的購物體驗,也滿足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
虛榮尺碼,是流行陰謀還是商業策略?
優衣庫、H&M、ZARA的尺碼不準?
記者調查:
常常會聽到周圍的同事抱怨說,「H&M、ZARA、優衣庫的尺碼不準」,但這些高街品牌的尺碼是「真的做不準」,還是有意為之呢?
身高168cm的瓊瓊平時買Only或Lee的牛仔褲,一般會挑27號的窄腿牛仔褲,但是在H&M專賣店,店員給她拿了一條25號的褲子,上身竟然剛剛好。在優衣庫,她同樣穿25號的牛仔褲,可腰圍還要松一些 ,ZARA裡,26號的褲子穿著也很合身。
為什麼平時穿27號的客人,在ZARA、H&M、優衣庫的店鋪裡,卻只需要穿26號甚至25號呢?
記者分別在H&M、ZARA、優衣庫的專賣店找到了相同款的牛仔褲進行比較發現,H&M25號牛仔褲標籤尺寸為165/64A,而優衣庫的25號牛仔褲尺寸為160/64A。顯然,在這兩家店,相同號子的褲子身高段並不相同。
H&M店員稱,店鋪裡標著25號牛仔褲的腰圍應該是一尺八,而實際上,記者用皮尺測量之後發現,這條25號的牛仔褲腰圍一尺九還不止。同樣,優衣庫25號牛仔褲聲稱腰圍為一尺八,實際約兩尺一不到一點,和標籤上的腰圍差3cm左右。
然而,H&M、ZARA店鋪的店員均表示,「我們的尺碼很標準」,只有優衣庫的店員承認,「尺碼的確偏大」,但作為全球連鎖的快時尚品牌,難道「將尺碼做準確」真的那麼難嗎?
客戶體驗:胖女孩覺得安慰,瘦女孩不堪「麻煩」
對「優衣庫、H&M、ZARA尺碼不準」的現象,客人倒是有兩派完全不同的觀點。
一部分愛網購的客人說,第一次在網上買優衣庫的褲子時,到貨時發現完全不是自己的碼,最後搞到退貨「很麻煩」。「買過幾次之後知道大約要小一個到兩個號子才剛剛合適,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可能就是他們自己品牌標註習慣吧。」客人說。
而對一些身材微胖的客人來說,能穿進小尺碼的牛仔褲的確「很意外」。很多客人表示,雖然他們不會因為優衣庫的尺碼標註偏小而特意趕來這裡買褲子,褲型和面料依然是他們挑選貨品的重要原因,但當店員拿來小尺碼牛仔褲的時候,心裡感覺很安慰。
虛榮尺碼,是流行陰謀還是商業策略?
將罩杯的尺碼變大,將牛仔褲的尺碼縮小,這是一個關於尺碼的小小「陷阱」。因為,衣服本身的大小並沒有什麼變化,變化的只是標記尺碼而已。
歐美的時裝研究者將此稱為「虛榮尺碼」,因為這是利用客人的虛榮心理來設定尺碼的商業行為。
雖然我們無法用具體的數字來說明「虛榮尺碼究竟為這些高街品牌多賺了多少錢」,或是「擅長變大罩杯的內衣品牌又取悅了多少客人」,但毫無疑問的是,很多品牌正在不斷加入到「虛榮尺碼」的隊伍中來,除了這些敏感的快時尚品牌之外,英國媒體報導,瑪莎百貨也開始關注「虛榮尺碼」,並將之付諸實踐。
而另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一位叫Kinley的教授專門對虛榮尺碼進行了調查,他的調查顯示,售價在50美元以下的衣服通常會按正規尺碼標記,但價格越高或是定位越個性、時尚的品牌則會把尺碼縮小。
「看上去很美」的心理學怎樣影響銷售?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卡尼曼帶給人們的「前景理論」相信很多人印象深刻。
卡尼曼在做諾貝爾演講時,特地談到了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 授奚愷元教授。他曾在上世紀90年代做過一個著名的冰淇淋實驗。
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裡面,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裡,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願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
結果,大部分人都願意為7盎司的冰淇淋付2.26美元,而為8盎司的冰淇淋只願意付1.66美元。
為更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
其實卡尼曼的「前景理論」要說明的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等諸多非理性心理因素,最終會影響客人的選擇行為,也影響最終銷售的成交與否。
很多客人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會考慮這一物品的真實價值,但很多時候也會依賴某種比較之下「獲得幸福」的感覺。比如,一個人買了一幢別墅,會覺得很開心,但這開心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為買了別墅帶來的,更多的是因為和以前生活的比較以及和周圍人群的比較,當周圍人都擁有比你更豪華的別墅時,購買別墅並不會像現在這麼開心。
同理,當一直買A罩杯的你忽然遭遇了某品牌,並意外擁有了B罩杯之後,就會非常高興,這是和以前經驗比較之後獲得的幸福感。而一直穿27號牛仔褲的你如果突然塞進了夢寐以求的25號牛仔褲,即便你會懷疑「這個尺碼是在欺騙我」,還是會以買到25號牛仔褲而沾沾自喜。
(來源:每日商報 記者 王曉迪 實習記者:張婷婷 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