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需求面積:1000-2500平方米)、H&M、GAP、優衣庫(需求面積:1800-2000平方米),是全球家喻戶曉的服裝零售品牌,也被歸類為所謂「快時尚」。在全球各大品牌榜上,這幾大品牌也常常位居服飾品牌前列。下面,全球君就按照創立時間順序,為大家介紹幾大品牌的創立過程。
H&M
H&M,是瑞典服裝零售巨頭Hennes & Mauritz AB的簡稱,中文名叫「海恩斯-莫裡斯」,可能會讓人誤以為是兩個人名的組合,其實並非如此。
1946年,瑞典人埃爾林·佩爾森(Erling Persson)在美國旅行時萌生了開設女裝商店的想法。1947年,他在瑞典Vsters開設了一家女裝店,名字叫「Hennes」,瑞典語的意思就是「女士」,意思是只銷售女士服裝。1952年,他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開設了新店。到了1954年,斯德哥爾摩第二家店開張時,人氣已經非常高漲了。
1968年,Hennes收購了一家狩獵服裝零售商Mauritz Widforss,公司的名字也就改成了一直沿用到現在的Hennes & Mauritz。公司開始銷售男士和兒童服裝,成為向整個家庭提供服裝的零售商。此後,公司迅速發展,並開始國際化。
1974年,Hennes & Mauritz公司股票在斯德哥爾摩交易所上市。同年,公司的所有店鋪名稱也改為公司名字的簡寫 「H&M」。到1990年代,「H&M」發展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國際品牌,辛迪克勞馥等全球六大名模開始為「H&M」代言。
現在,「H&M」已經和「宜家」一樣,成為瑞典品牌的代表。
GAP
GAP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商,中文名叫「蓋璞」。
唐納德-費舍爾(Donald Fisher)是美國加州的一名商業地產經紀商,他比較關注零售業務。唐納德發現,很多銷售李維斯牛仔褲的商店,尺碼比較少,他經常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牛仔褲。於是他和夫人杜麗斯-費舍爾(Doris Fisher)設想,可以開設一家商店,把所有尺寸和款式的李維斯牛仔褲都擺上,大家都可以買到適合自己的牛仔褲。
1969年,費舍爾夫婦在舊金山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杜麗斯將商店命名為「The Gap」。這個名字,來自於「generation gap」,也就是「代溝」。而「The Gap」的意思,可能是希望通過最全的尺碼和款式,讓不同時代、有著「代溝」的顧客都能找到最心儀的產品。
不過,最初的「The Gap」還是以銷售李維斯等品牌的產品為止。直到1972年,「GAP」才成為一個註冊商標,但只是一個服務商標。直到1974年,「GAP」商標才被使用在商店銷售的襯衫和其他服裝上。1976年,Gap Inc.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2009年,為了紀念公司成立40周年,Gap推出了1969系列高端牛仔系列,並讓紐約證券交易所全體僱員都穿上了這款牛仔服,成為證券交易所歷史上的首個牛仔服日。
經過40多年的發展,現在Gap Inc.的門店已經遍布全球,擁有Gap,Banana Republic,Old Navy,Athleta和Intermix等五大品牌。費舍爾家族也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前25大富豪家族。
ZARA & Inditex
ZARA是西班牙服裝零售巨頭Inditex集團旗下的品牌,也是當今西班牙價值最高的品牌之一。
1963年,阿曼西奧-奧特加(Amancio Ortega Gaona)開始在西班牙西北部的拉科魯尼亞為服裝批發商生產服裝和睡衣。經過十年的發展,企業不斷壯大,員工增加到了500人。
不料在1975年,一家德國客戶取消了一筆很大的訂單。為了銷售批發商取消訂單後的存貨,奧特加被迫開設了一家零售店。於是,第一家ZARA就誕生了。
ZARA這個名字,源自於奧特加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Zorba the Greek》(《希臘人左巴》,曾獲1964年奧斯卡三個獎項),所以開始店名叫「Zorba」。但發現距離不遠處的一家酒吧也用上了「Zorba」這個名字,於是乾脆改成了「ZARA」。
出人意料的是,ZARA的時尚風格非常受歡迎。這種商業模式縮小了普通消費者與曾經高高在上的「時尚」概念的距離,而且價格非常合理。到1983年,ZARA已經在全西班牙主要的購物區開設了九家門店。1984年,還建立了一萬平米的物流中心。
1985年,Industria de Diseno Textil, S.A.公司成立,成為ZARA的母公司,簡稱為Inditex Group。在西班牙語裡,「Industria」意思是「行業」,「Diseno」意思是「設計」,「Textil」意思是「紡織」。如果要直譯,應該叫「紡織設計行業公司」,實在是平淡。不過,縮寫成「Inditex」,倒是平添了幾分神秘感。
1988年,ZARA開始進軍國際市場,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1年,Inditex集團股票上市。目前,Inditex集團旗下擁有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Uterque、ZARA HOME等多個品牌,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零售集團。而創始人奧特加在全球富豪榜上也常常名列前茅。
優衣庫 & 迅銷
中國人對「優衣庫」再熟悉不過了,但對其母公司「迅銷」關注的恐怕不多。
柳井正(Tadashi Yanai)出生於日本一個「服裝世家」。1949年,父親柳井等開設了一家西式服裝店「小郡商事」(Ogori Shoji),主要賣西裝。1964年,這家店改名為「小郡商事株式會社」(Ogori Shoji Co., Ltd.)。
1971年大學畢業後,柳井正進入著名的百貨賣場吉之島(JUSCO,現更名為永旺,日本最大零售企業)工作,9個月後辭職回到老家。1984年,進入小郡商事第12年,柳井正成為這個家族企業的社長。當時,日本流行設計師品牌的商品,但是價格居高不下。柳井正想開一家讓青少年也買得起的休閒服飾店,銷售採取自助式,讓消費者買起來沒有壓力,賣方也可以節省成本。
1984年6月,柳井正在廣島開設了第一家「優衣庫」,當時的名字叫「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中文直譯就是「獨特(Unique)的服裝(Clothing)倉儲店(Warehouse)」。因為擔心場面冷清,柳井正在開張前通過電視、廣播、發傳單等方式宣傳,結果開業當天早上六點前就有人排隊等候,來店人數非常多,店內人潮洶湧。
柳井正覺得店名太長,消費者不容易記住,於是縮短為「UNICLO」。但是後來在香港登記時,承辦人卻錯寫成「UNIQLO」。不過,大家發現Q這個字看起來反而比較有型,於是決定日本店面全都改名為「UNIQLO」。
1991年,柳井正將公司名稱由「小郡商事株式會社」改為「Fast Retailing Co., Ltd.(株式會社迅銷)」。而「迅銷」的意思就是「FAST(迅速)+RETAILING(零售)」,體現了將顧客的要求迅速商品化、迅速提供商品這一企業精神。
在柳井正的領導下,「優衣庫」發展成為全球聞名的快時尚品牌之一,柳井正也因「優衣庫」在全球的風行而多次成為日本首富。
後記
這些現在叱吒風雲的品牌,當年起名並不是那麼刻意,有的還非常樸素。好的產品和銷售模式才是企業發展的利器,只有當企業成為行業領軍者時,品牌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本文轉載來自:全球企業動態,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