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個新的下飯綜藝《認真的嘎嘎們》,因為常駐嘉賓有我最喜歡的何老師,所以我很認真的看完了一期,總結下來就是,確實是一個能給我帶來快樂的節目。
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那個尬到腳趾摳出三室一廳的「諧音梗」環節了。
我個人一直認為,諧音梗是一個非常有趣且能讓消費者快速留下印象的絕佳營銷方式,但是前提是不能硬掰,濫用之後就會體現出故事的突兀,和前後不能達成聯繫,從而顯得尷尬。
諧音梗它的好處在於它的「容易」,但這個「容易」搞不好就很容易變為「刻意」,那麼怎樣才能把諧音梗的效果拉到最滿呢?
01、麥當勞「5G」炸雞/我不管了
麥當勞在今年上半年直接把諧音梗做成了產品,吸引到了大量的關注。借著5G技術的推廣,麥當勞神秘地預熱了一款5G產品,當時的配圖以及形容讓不少人以為麥當勞也要開始做手機了。
在最後,吃瓜群眾等來的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產物,而是麥當勞的新產品麥麥脆汁雞,至於為什麼是5G,是因為運用了五種技術製作,真·5G(技)。
最近麥當勞為促進環保而在全國逐步停用塑料吸管的campaign,而海報的文案「我不「管」了」,既結合了它的活動,又富有趣味性。
02、Timberland=踢不爛
除了以上這幾個把諧音梗用得讓人感覺有趣的品牌,還有品牌通過諧音梗創作出了人文情懷,比如Timberland。
憑藉讓人印象深刻的外形和實用性,Timberland一直被國內的消費者親切地稱呼為「大黃靴」、「踢不爛」,甚至這兩個外號比本名的知名度還要高。於是在2016年,Timberland以民間諧音暱稱「踢不爛」為主題,拍攝了品牌影片《真是踢不爛》,把品牌與「踢不爛」的產品特質聯繫到一起,還讓觀眾們感動了一把。
而在2018年,Timberland發布了全新的品牌廣告片,延續了諧音變化之後的「踢不爛」主題,以一雙鞋的視角闡述了: 「我走的時候叫Timberland ,回來的時候才叫踢不爛」。
03、景田:景甜代言景田
從前,提到景田的廣告,只能想到百歲山那一系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貴族氣息。但是,萬萬沒想到景田還會因為諧音梗而聘請女明星景甜為代言人,這就顯得有點反差萌了。雖然這操作看起來略顯沙雕,但作為消費者來看,反而覺得與品牌的距離越來越近,並且通過這一波諧音梗操作,不管是對品牌還是代言人,印象都很深刻!
其實說來說去,諧音梗其實就是一種文案技巧, 玩得好的叫「營銷」,玩不好的就只有一個字「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