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是正常的,但是經常性的犯同一個錯誤,那就不正常了。很多時候,出現這種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是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所致。
當孩子一不留神摔了一跤,經常會聽見很多父母會說:「怎麼這麼不小心!」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會聽到說:「怎麼考得這麼差?」當孩子不小心弄丟東西,會有個聲音說:「你怎麼搞的,總是丟三落四!」
對於一個剛遭到打擊的孩子來說,自己還沒有從難過、委屈的情緒中走出來,就又迎來狂風暴雨的批評,心裡肯定更加不快。如果這時又抽泣幾下,父母又會說:「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
如何評價孩子是一門學問,要講究方法,用的好比表揚還有用。
孩子有錯,理應批評,但要尊重他的人格。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孩子和父母,被批評的人和批評人,人格要平等。批評可以嚴肅,甚至嚴厲,但不能有損人格。
孩子犯錯,要及時批評。「你等著,等你爸晚上回來!」這是一種錯誤的策略。本來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評,這麼長時間,那錯事估計都忘了。批評也沒有效果了。
有的父母認為當眾批評比較有效果,會讓孩子知道羞恥,印象會更加深刻。但是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總是有父母覺得父母就得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孩子有錯了,爸爸批,媽媽護,這樣的效果7豈不是相互抵消,談什麼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有差別,但是口徑得一致,配合默契。
批評的時候不能打擊「你真沒出息。」「你真不爭氣。」這樣只會無意中把孩子往邪路上推。正確的做法是,父母簡明扼要的抓住要害,嚴肅認真的指出錯誤後,用肯定的語言,如:「肯定會爭氣」「你是有出息」等給予正確引導,給予鼓勵。批評的目的不僅在於抑制孩子的過錯行為,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正確行為。
有些父母一遇到孩子犯錯,就把陳年舊事都翻出來,將孩子數落得一無是處,這樣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很難增強改正缺點的信心。父母要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
總之,孩子都會犯錯,有錯誤父母就有幫助糾正的義務,但是批評要講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