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時「口不擇言」?正確的批評方法,才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2020-12-22 小天寶大玉兒

姐姐和弟弟一起玩積木玩具,姐姐想要建造一個火箭,她很有想法,動手能力也很好,按照順序開始做底座、機翼、船艙,她一邊搭積木一邊解說自己將要搭乘火箭要進行的任務。

5歲的弟弟也想這樣玩,他嘗試著模仿姐姐,卻一直跟不上姐姐的速度,當姐姐開始了太空探險時,弟弟開始變得焦躁不安,一把推到積木並拿起積木扔向姐姐。

媽媽試圖安慰弟弟:「你搭的火箭很棒,做的真不錯。」弟弟根本不認可媽媽說的:「根本不是,我沒辦法讓火箭穩固,我就是一個笨蛋,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即便媽媽再三告訴他是一個很棒的火箭專家,他依然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積木搭的沒有姐姐搭的好,此時這就是弟弟面臨的挫折,弟弟的思維習慣,是從最糟糕的方面去看待他的挫折,用放棄、退縮和抱怨的方式去應對。他堅定地相信「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毫不費力就習得了悲觀。

悲觀傷害著青少年的身心,20世紀70年代,在有關抑鬱的實驗中發現,悲觀者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也更容易向無助感屈服。幼年時期的悲觀會造成抑鬱和低成就感。

所幸的是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改變悲傷的方法:改變失敗時陷入的錯誤思維習慣。把悲觀變成樂觀的,就是幫助孩子幸福一生的密碼。

哪些因素影響著孩子的樂觀?

想要讓孩子學會樂觀的技巧,我們就要先了解樂觀的本質。有科學研究表明,樂觀受遺傳、父母以及經歷的影響。

1、遺傳

每年的8月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的特溫斯堡,都有一次5000對雙胞胎或三胞胎的節日和會議,這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機會。

在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每一種人格特質都會有1/4—1/2是從父母遺傳得來的。比如說音樂家的子女很有音樂天賦,酗酒的父母子女也很可能酗酒,積極的父母會有積極的子女,悲觀的父母也會有悲觀的子女。當研究者計算樂觀的遺傳性時,發現它幾乎是50%。

雖然樂觀的一部分是可遺傳的,但不代表就有樂觀基因存在,作為父母要時刻想到,多次成功的經歷可以讓孩子習得樂觀,加上正確的教導可以讓孩子維持樂觀。

2、父母

孩子像一個錄像機,隨時記錄著父母的行為,並以此為根據作為今後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情緒上的學習也是這樣,當父母的情緒激動時,孩子的警覺性就會提高。

當你生氣時,你做的一些解釋,比如說爸爸大聲關門是因為他心情不好,奶奶生病是因為她年紀太大了。這個過程中你的解釋風格就顯露無疑,孩子仔細聆聽並學習,父母的解釋風格終將變成孩子的。

3、經歷

有掌控感的經歷或者意料之外的挑戰獲得的成功,也可以成為樂觀一生的動力。

10歲那年,我正在田地裡玩泥巴,偶爾會想像一下自己會贏得學校短跑比賽的冠軍。我也知道自己太胖、跑得慢、運動笨拙,女生們經常無視我和她們的講話。

就在那天,我遇到了一隻狗,它看向我時發出嗚嗚的聲音,我知道除非我跑的贏它,否則我必然會受傷。當我用完洪荒之力,終於跑進了奶奶家裡,我安全了。奶奶誇我:「運動員還沒有你跑得快呢。」

那個暑假,我瘦了15斤。秋季開學,我的體型勻稱,走路姿勢優美,而且跑得很快,我拿到了秋季運動會短跑冠軍……。

樂觀的小孩的解釋風格

樂觀的思維,總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過去20年的研究,使我們已經了解了樂觀的真相,樂觀的根本在於對事情原因的看法,心理學上上稱之為「解釋風格」:當一件好事或者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孩子會如何去解釋它,並且從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三個維度去考量。

永久性樂樂因為搶了壯壯的玩具,壯壯很生氣的回家了,不願意和樂樂一起玩。樂樂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悲觀的解釋:「壯壯討厭我,他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永久)

樂觀的解釋:「壯壯今天討厭我,不肯跟我一起玩。」(暫時)

如果孩子把失敗和遭到的拒絕認為是「永遠」、「從不」,那麼他屬於悲觀類型;如果孩子把失敗和不好的事視為「有時候」、「最近」,那麼他屬於樂觀類型。

普遍性樂樂和壯壯一起跑到了終點,王老師卻說壯壯是第一名。樂樂對這件事的看法:

悲觀的解釋:「所有的老師都是不公平的。」(普遍的)

樂觀的解釋:「王老師的做法不公平。」(特定的)

樂觀的孩子會認為失敗和挫折,是某個特定因素導致的,雖然有無助感但依然可以繼續生活;悲觀的孩子,會把困難當做災難,一方面出現問題後就會完全放棄。

個人化除了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釋風格的第三個維度就是個人化,簡而言之就是孩子覺得是誰的錯。面對發生的壞事,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比如說父母要離婚一定是因為我平時不聽話,這種就屬於內部歸因。把壞事的發生,歸因於別人或者環境因素,比如說我沒聽寫正確,是因為老師講的不清楚,這種屬於外部歸因。

習慣責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比較強,習慣責怪別人和環境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高,並且容易憤怒。

這並不是讓你教導孩子把不好的事情都做外部歸因,而是教孩子正確的看待自己,當錯在自己時要敢於承認並改正,當錯不在自己時,他們仍然覺得自己有價值。

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

樂觀受遺傳、父母和自身經歷的影響,我們改變不了孩子的基因,但我們可以從解釋風格上面做出改變,孩子聽成年人如何批評他們,並學習同樣的批評方式。

所以在批評孩子或者自己時,要非常謹慎,因為孩子會從中學習你的解釋風格。批評孩子要遵循兩個原則:準確和樂觀的解釋風格。

當父母用永久性以及普遍性的批評信息時,孩子就會自動切換到悲觀模式,當父母用暫時和特定的信息來分析原因時,孩子也會因此習得樂觀模式。

父母帶著7歲的姐姐和3歲的弟弟去動物園玩,一路上姐姐都在捉弄弟弟,她告訴弟弟他是撿來的,這次要去把他丟掉,而且動物園裡的動物會咬他。姐姐平時很少這樣搗亂,媽媽覺得很不開心。

很顯然,這種情況下姐姐需要被批評或懲罰,因為她捉弄弟弟,讓弟弟很難過。媽媽認為姐姐需要改正自己做錯的地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媽媽:「不要再捉弄弟弟了,你一直都是個好姐姐,平時很愛護他和他分享玩具,今天是怎麼了?弟弟第一次去動物園,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你的做法對他很不友好,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你需要向弟弟道歉。如果你再捉弄弟弟,晚飯後就不能出去玩了。」

首先,媽媽指出了特定和暫時性的行為問題。(今天、捉弄)

然後,用實際例子(平時很愛護他和他分享玩具)指出問題並非普遍性的(你一直都是個好姐姐),使姐姐仍然以自己為傲。

最後,媽媽指出姐姐必須要做的特定的事情(道歉),以及再捉弄弟弟的後果(不能出去玩)。

姐姐從媽媽的批評中獲取到的信息是:媽媽認為我是一個好姐姐,可是今天她覺得我對弟弟不友好,我需要向弟弟道歉,這樣媽媽和弟弟都會比較開心。

這類的批評是最理想的,因為媽媽的批評雖然是內部的(指向孩子自己),但它是特定的,是可以被改變的,並且給孩子指引了正確的做法,也沒有因此否定孩子的個性。

而我們常見的批評是「你真的是太煩人了,我好好的帶你們出來玩,你卻故意搗亂,為什麼每次出來玩你都要搞得大家都不開心?」這樣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的,因為「總是故意搗亂」的批評信息是永久性不能改變的,「煩人的孩子」指向的是孩子個性上。孩子接受到這樣的批評,她得到的信息是「我是一個壞孩子,媽媽認為我總是搞壞她的事,如果他們沒有我會更好。」

孩子的樂觀和悲觀在兒童時期就會逐漸形成,更多的是從父母或他人如何批評自己時學習到,避免孩子形成悲觀的解釋風格,就是在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來預防它:採用樂觀的解釋風格以及讓孩子多一些獲得掌控感的成功經歷。

相關焦點

  • 不敢批評?不會批評?正確批評方法讓孩子變樂觀
    :批評出樂觀。值得不敢批評不會批評的父母學來實踐。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樂觀。這破解了許多家長的一個認識誤區——批評對孩子是一種打擊,讓孩子受傷害,自信心減弱,可能變得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只能說,不對的批評方法確實會產生這樣的後果,所以正確的批評方法才更加值得學習。
  • 改變批評方法 獲「習得性樂觀」
    育兒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家長會覺得為難:不批評孩子,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以後還會再犯;批評孩子又怕他受傷害,容易自暴自棄。其實批評不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積極心理學有個「批評出樂觀」的方法——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更樂觀。此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樂觀不是堅定相信未來會更好,這樣反而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因為受到情緒的影響,常常會缺少客觀與平和,這就導致了批評的時候無意識的夾雜了挖苦甚至諷刺,甚至人生攻擊,這種批判叫「破壞性批評」,容易對孩子的自尊造成嚴重的打擊,對孩子的認知和改變錯誤沒有任何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呢?1. 弄清楚批評孩子的目的。
  • 如何正確地批評孩子?家長學會這三招,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批評
    批評孩子,也要有技巧、有方法,方式得當,才能讓孩子把批評聽進心裡,從而進行改正。1.塑造樂觀自信的性格家長批評的方式得當,才能夠讓孩子平和的接受自己的錯誤,有助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理智的面對自己的不足,並且努力加以改正。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的性格塑造,讓孩子變得樂觀自信。
  • 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
    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家長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避語言暴力傷害了孩子!
  • 記住這3點教出樂觀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關心的更多的是孩子身體上的健康,而很少關注到孩子心理上的健康。雖然強壯的身體是孩子今後良好生活的保障,但是強大的內心也是我們在這個社會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柱。所以只有孩子學會了堅強樂觀的生活,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加快樂。
  • 孩子犯錯如何批評的好
    育兒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家長會覺得為難:不教育批評孩子,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以後還會再犯;批評孩子又怕他受傷害,容易自暴自棄。其實批評不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積極心理學有個「批評出樂觀」的方法——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更樂觀。此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樂觀不是堅定相信未來會更好,這樣反而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 如何教出更樂觀的孩子
    面對兒子的教育問題,她一方面容易暴躁煩悶,同時又擔心兒子受自己影響不夠樂觀自信。近日,她到廈門市仙嶽醫院諮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主任吳素英向她傳授了教出樂觀孩子的心理小妙招。「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一項研究中得出結論:悲觀者更容易感到抑鬱,他們在學校、工作及球場上獲得的成績都低於其潛在能力;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也不如樂觀者。」
  • 孩子被批評負氣出走,教育方式不對?如何正確「批評」
    最近出現了這樣一個新聞,一個7歲的女童,被父母輔導作業的時候一直遭到批評,於是離家出走,幸好被警察及時發現送回,不然還真令人擔心。 無論什麼時候,家長都是關心孩子的,但是有些家長並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教導孩子。於是就陷入了一個怪圈,越是教育越是適得其反。
  • 批評孩子時,千萬別做這件事!孩子越批評越差勁(附批評孩子的技巧)
    每當孩子犯錯、表現不好,家長就會想到批評孩子。批評的確是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但怎樣批評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卻沒那麼簡單,需要家長思考和學習。現實中,我發現很多家長批評孩子,總是習慣於通過讓孩子感到羞愧、丟臉來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比如吼叫、責罵、否定:事實證明,這種方式通常收效甚微。
  • 《教出樂觀的孩子》:愛笑的人運氣都不差,培養樂觀孩子ABC法則
    —《教出樂觀的孩子》文/如穎隨行育兒經如果你剛剛升級成為父母,你最想孩子擁有什麼?可能很多父母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想他們擁有健康和快樂。身為父母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孩子一輩子快快樂樂,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
  • 批評孩子時,一定注意「三不要」,才能起到正確的效果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要怎麼進行批評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大吼大罵,其實是不對的,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到有「三不要」,做到這三不要才能起到正確的效果,否則有的時候不但起不到效果,甚至會出現反效果。那麼是哪三不要呢?
  • 別再用語言「傷害」孩子了,批評太多,孩子自卑,快用樂觀批評法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有的時候是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反感。現在的家長批評孩子總是不針對具體的事情,而是家長的脾氣上來了他們就順著脾氣批評孩子,其實他們就是在宣洩情緒,如果家長情緒好的話,孩子不管做什麼錯事,家長往往非常的有耐心,其實對這種情緒好和情緒不好的區別對待孩子是深有體會的。
  • 樂觀的父母更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著有《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等。在很長時間裡,心理學都是從抑鬱等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併力求改造矯正,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心理學除了關注心理疾病,更應該關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
  • 《教出樂觀的孩子》:「解釋風格」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樂觀心態的?
    上一次我們講到了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第一、二部分的內容,知道了要讓孩子遠離悲觀心理,避免習得性無助的產生,就應當及早預防,從小讓他多嘗試、多探索,讓他形成掌控感、樹立信心,即「心理免疫」——打一劑習得樂觀的預防針。即使錯過了「心理免疫」的時機,面對孩子的悲觀心態,我們仍然可以從認識悲觀、追根溯源做起,改變孩子的悲觀心態,使其重新習得樂觀。
  • 李玫瑾:掌握表揚孩子,批評孩子的技巧,孩子才能和你更好
    那表姐就開始用批評的方法來督促孩子進步,結果孩子跟她更疏遠,認為媽媽是一個只知道批評他、打擊他的壞媽媽。逐漸喪失安全感和自信心,不斷的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值,慢慢的限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所以爸爸媽媽的批評會讓孩子沒有辦法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優點,總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 批評孩子是門學問,掌握正確的批評方式能激發孩子的正確行為。
    如何評價孩子是一門學問,要講究方法,用的好比表揚還有用。1.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有錯,理應批評,但要尊重他的人格。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孩子和父母,被批評的人和批評人,人格要平等。批評可以嚴肅,甚至嚴厲,但不能有損人格。2.糾正錯誤要及時。孩子犯錯,要及時批評。「你等著,等你爸晚上回來!」這是一種錯誤的策略。本來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評,這麼長時間,那錯事估計都忘了。批評也沒有效果了。
  • 都在教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可家長知道如何批評孩子嗎?
    文章來源:第一閱讀(ID:diyiyuedu)圖片:網際網路「不要隨便表揚孩子」「正確表揚孩子的四個方法」「表揚與鼓勵的區別」……類似的育兒文章層出不窮,家長看多了總會產生一種「好家長就是會表揚和鼓勵孩子」的誤解。
  • 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家庭教育中一個常態:在孩子犯了錯誤後,家長的第一做法就是嚴厲的批評。直觀看這個行為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細想就會有一些問題的存在,比如孩子並不認可家長批評的內容,會對家長的行為進行反抗,做出頂撞或者拒絕溝通的行為。這個時候,家長們是否想過,自己有不妥的地方,或者方法用的不對呢?這種情況下,如何做才能讓效果變得好一些?
  • 批評過多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生活中,孩子難免會犯一些錯,畢竟每個人都會犯錯的,人們都是在犯錯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成長起來的。對孩子犯的錯媽媽應當一事一議,犯了什麼錯就糾正什麼錯,不要加以引申,對孩子翻舊帳。媽媽們說教態度要溫和,語言簡明,指出改正錯誤的方法。說教的時間儘量在三分鐘到五分鐘以內,不宜過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