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和弟弟一起玩積木玩具,姐姐想要建造一個火箭,她很有想法,動手能力也很好,按照順序開始做底座、機翼、船艙,她一邊搭積木一邊解說自己將要搭乘火箭要進行的任務。
5歲的弟弟也想這樣玩,他嘗試著模仿姐姐,卻一直跟不上姐姐的速度,當姐姐開始了太空探險時,弟弟開始變得焦躁不安,一把推到積木並拿起積木扔向姐姐。
媽媽試圖安慰弟弟:「你搭的火箭很棒,做的真不錯。」弟弟根本不認可媽媽說的:「根本不是,我沒辦法讓火箭穩固,我就是一個笨蛋,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即便媽媽再三告訴他是一個很棒的火箭專家,他依然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積木搭的沒有姐姐搭的好,此時這就是弟弟面臨的挫折,弟弟的思維習慣,是從最糟糕的方面去看待他的挫折,用放棄、退縮和抱怨的方式去應對。他堅定地相信「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毫不費力就習得了悲觀。
悲觀傷害著青少年的身心,20世紀70年代,在有關抑鬱的實驗中發現,悲觀者患抑鬱症的風險更高,也更容易向無助感屈服。幼年時期的悲觀會造成抑鬱和低成就感。
所幸的是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改變悲傷的方法:改變失敗時陷入的錯誤思維習慣。把悲觀變成樂觀的,就是幫助孩子幸福一生的密碼。
哪些因素影響著孩子的樂觀?
想要讓孩子學會樂觀的技巧,我們就要先了解樂觀的本質。有科學研究表明,樂觀受遺傳、父母以及經歷的影響。
1、遺傳
每年的8月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的特溫斯堡,都有一次5000對雙胞胎或三胞胎的節日和會議,這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機會。
在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每一種人格特質都會有1/4—1/2是從父母遺傳得來的。比如說音樂家的子女很有音樂天賦,酗酒的父母子女也很可能酗酒,積極的父母會有積極的子女,悲觀的父母也會有悲觀的子女。當研究者計算樂觀的遺傳性時,發現它幾乎是50%。
雖然樂觀的一部分是可遺傳的,但不代表就有樂觀基因存在,作為父母要時刻想到,多次成功的經歷可以讓孩子習得樂觀,加上正確的教導可以讓孩子維持樂觀。
2、父母
孩子像一個錄像機,隨時記錄著父母的行為,並以此為根據作為今後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情緒上的學習也是這樣,當父母的情緒激動時,孩子的警覺性就會提高。
當你生氣時,你做的一些解釋,比如說爸爸大聲關門是因為他心情不好,奶奶生病是因為她年紀太大了。這個過程中你的解釋風格就顯露無疑,孩子仔細聆聽並學習,父母的解釋風格終將變成孩子的。
3、經歷
有掌控感的經歷或者意料之外的挑戰獲得的成功,也可以成為樂觀一生的動力。
10歲那年,我正在田地裡玩泥巴,偶爾會想像一下自己會贏得學校短跑比賽的冠軍。我也知道自己太胖、跑得慢、運動笨拙,女生們經常無視我和她們的講話。
就在那天,我遇到了一隻狗,它看向我時發出嗚嗚的聲音,我知道除非我跑的贏它,否則我必然會受傷。當我用完洪荒之力,終於跑進了奶奶家裡,我安全了。奶奶誇我:「運動員還沒有你跑得快呢。」
那個暑假,我瘦了15斤。秋季開學,我的體型勻稱,走路姿勢優美,而且跑得很快,我拿到了秋季運動會短跑冠軍……。
樂觀的小孩的解釋風格
樂觀的思維,總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過去20年的研究,使我們已經了解了樂觀的真相,樂觀的根本在於對事情原因的看法,心理學上上稱之為「解釋風格」:當一件好事或者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孩子會如何去解釋它,並且從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三個維度去考量。
永久性樂樂因為搶了壯壯的玩具,壯壯很生氣的回家了,不願意和樂樂一起玩。樂樂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悲觀的解釋:「壯壯討厭我,他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永久)
樂觀的解釋:「壯壯今天討厭我,不肯跟我一起玩。」(暫時)
如果孩子把失敗和遭到的拒絕認為是「永遠」、「從不」,那麼他屬於悲觀類型;如果孩子把失敗和不好的事視為「有時候」、「最近」,那麼他屬於樂觀類型。
普遍性樂樂和壯壯一起跑到了終點,王老師卻說壯壯是第一名。樂樂對這件事的看法:
悲觀的解釋:「所有的老師都是不公平的。」(普遍的)
樂觀的解釋:「王老師的做法不公平。」(特定的)
樂觀的孩子會認為失敗和挫折,是某個特定因素導致的,雖然有無助感但依然可以繼續生活;悲觀的孩子,會把困難當做災難,一方面出現問題後就會完全放棄。
個人化除了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釋風格的第三個維度就是個人化,簡而言之就是孩子覺得是誰的錯。面對發生的壞事,孩子可能會怪罪自己,比如說父母要離婚一定是因為我平時不聽話,這種就屬於內部歸因。把壞事的發生,歸因於別人或者環境因素,比如說我沒聽寫正確,是因為老師講的不清楚,這種屬於外部歸因。
習慣責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比較強,習慣責怪別人和環境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高,並且容易憤怒。
這並不是讓你教導孩子把不好的事情都做外部歸因,而是教孩子正確的看待自己,當錯在自己時要敢於承認並改正,當錯不在自己時,他們仍然覺得自己有價值。
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
樂觀受遺傳、父母和自身經歷的影響,我們改變不了孩子的基因,但我們可以從解釋風格上面做出改變,孩子聽成年人如何批評他們,並學習同樣的批評方式。
所以在批評孩子或者自己時,要非常謹慎,因為孩子會從中學習你的解釋風格。批評孩子要遵循兩個原則:準確和樂觀的解釋風格。
當父母用永久性以及普遍性的批評信息時,孩子就會自動切換到悲觀模式,當父母用暫時和特定的信息來分析原因時,孩子也會因此習得樂觀模式。
父母帶著7歲的姐姐和3歲的弟弟去動物園玩,一路上姐姐都在捉弄弟弟,她告訴弟弟他是撿來的,這次要去把他丟掉,而且動物園裡的動物會咬他。姐姐平時很少這樣搗亂,媽媽覺得很不開心。
很顯然,這種情況下姐姐需要被批評或懲罰,因為她捉弄弟弟,讓弟弟很難過。媽媽認為姐姐需要改正自己做錯的地方,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媽媽:「不要再捉弄弟弟了,你一直都是個好姐姐,平時很愛護他和他分享玩具,今天是怎麼了?弟弟第一次去動物園,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你的做法對他很不友好,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你需要向弟弟道歉。如果你再捉弄弟弟,晚飯後就不能出去玩了。」
首先,媽媽指出了特定和暫時性的行為問題。(今天、捉弄)
然後,用實際例子(平時很愛護他和他分享玩具)指出問題並非普遍性的(你一直都是個好姐姐),使姐姐仍然以自己為傲。
最後,媽媽指出姐姐必須要做的特定的事情(道歉),以及再捉弄弟弟的後果(不能出去玩)。
姐姐從媽媽的批評中獲取到的信息是:媽媽認為我是一個好姐姐,可是今天她覺得我對弟弟不友好,我需要向弟弟道歉,這樣媽媽和弟弟都會比較開心。
這類的批評是最理想的,因為媽媽的批評雖然是內部的(指向孩子自己),但它是特定的,是可以被改變的,並且給孩子指引了正確的做法,也沒有因此否定孩子的個性。
而我們常見的批評是「你真的是太煩人了,我好好的帶你們出來玩,你卻故意搗亂,為什麼每次出來玩你都要搞得大家都不開心?」這樣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是有害的,因為「總是故意搗亂」的批評信息是永久性不能改變的,「煩人的孩子」指向的是孩子個性上。孩子接受到這樣的批評,她得到的信息是「我是一個壞孩子,媽媽認為我總是搞壞她的事,如果他們沒有我會更好。」
孩子的樂觀和悲觀在兒童時期就會逐漸形成,更多的是從父母或他人如何批評自己時學習到,避免孩子形成悲觀的解釋風格,就是在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來預防它:採用樂觀的解釋風格以及讓孩子多一些獲得掌控感的成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