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馬丁·塞利格曼教授
記者:孫雲曉 孟娜
馬丁·塞利格曼,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於1998年創立積極心理學,研究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有意義。著有《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等。
在很長時間裡,心理學都是從抑鬱等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併力求改造矯正,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心理學除了關注心理疾病,更應該關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他力求從積極心理角度,使用精確的測量和各種正向的方法提升個人幸福感,並且將這種理論及方法延展到了家庭教育領域,為廣大的家長和兒童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行動指南。2012年11月,塞利格曼教授來到北京講學,我們有幸採訪了他,並結合其著作要點,整理出如下訪談記。
01
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是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和悲觀的來源之一
少年兒童研究:塞利格曼教授您好。「習得性無助」的研究開拓了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您能簡略為我們概括一下理論與個人發展的關係嗎?
馬丁·塞利格曼:1967年,我們在研究動物時發現,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驚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可能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並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比如孩子會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等等。
少年兒童研究:孩子同樣會存在那麼多的失敗體驗,產生習得性無助嗎?
馬丁·塞利格曼: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弟弟想要模仿姐姐搭積木,但是姐姐的動作太快了,弟弟趕不上她。每一次將積木推倒的過程都會讓這個男孩生氣,爸爸看到他很沮喪,就試圖安慰他。爸爸這樣說的:「你做得真好,我覺得你做得太棒了,我喜歡你做的東西,我覺得你是最好的火箭製造家。」但是兒子說:「才不是,我做得很差,我是個笨蛋,從來就沒有做對過一件事」。爸爸說:「這不是真的,只要你拿定注意,什麼事都能做成。讓我幫你做吧,我會幫你做一個能夠飛到月球的火箭,它會是世界上最快的火箭,而且它是屬於你的。」兒子說:「好吧,幫我做一個,我做的從來都不會成功。」
這位爸爸十分疼愛孩子,而實際上,他在整個過程中犯下了三個錯誤。第一,爸爸說的每件事幾乎都不是真的;第二,為了讓孩子高興,他主動幫孩子做了一個現階段他沒能力完成的東西。爸爸傳達的信息是:當事情發展到不是你所想要的狀況時,你就放棄讓別人來解救你。為了建立兒子的自信,爸爸反倒教他無助。第三,也是最嚴重的錯誤:這位爸爸沒有對兒子解釋失敗的原因提出反證。我們可以看到,兒子從最糟糕的方面來看待挫折,他不僅堅信這種悲觀的原因,並且用消極的方式應對。而爸爸沒有意識到這種悲觀對於孩子的傷害。
少年兒童研究:也就是說,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是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產生悲觀的重要來源?
馬丁·塞利格曼:部分是這樣的。從本質上說悲觀是一種心靈防護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巨大而毀滅性的後果,包括情緒沮喪、退縮、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經過研究,可以更精確地說,悲觀的來源主要有四個:基因、父母的悲觀、從父母、老師或教練那裡得來的悲觀性的批評、徵服和無助的經驗。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悲觀,希望孩子擁有較好的自尊,但是父母經常會混淆一些事實,比如對於自尊的理解。
在與抑鬱的成人和兒童一同工作時,我發現抑鬱的人有四種問題:行為上被動猶豫且無助;感情上憂愁悲哀;生理上常有飲食睡眠困擾;認知上覺得生活無意義,自己無價值。這些結果同樣可以為普通父母提供借鑑,如果孩子覺得憂傷,那屬於自尊中的感覺層面,但是孩子覺得自己無價值,那麼就反應出他與現實世界交往存在的困難。而我們需要的不是鼓勵兒童「感覺滿意」,而是教導他們「表現滿意」,即不要著重緩解情緒,因為刻意緩和心情沮喪,會使得孩子更難感覺滿意,幫助孩子逃脫失敗的感覺會讓孩子更難得到徵服感,鼓勵廉價的成功,會付出昂貴的代價。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怎樣做才能走出無助的情緒,找到快樂。
02 ABC樂觀教養模式幫助孩子找回樂觀的自己
少年兒童研究:關於如何教孩子習得樂觀,您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嗎?
馬丁·塞利格曼:關於樂觀,認知治療與賓州預防計劃均有四項樂觀的基本技能。第一個是在你感覺最難過的時候,要嘗試指認出閃過腦海裡的那些想法,這些想法雖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會嚴重影響你的情緒與行為。這項技能被稱為「捕捉思維」。第二個技能是對這些思維進行「評估」,也就是說,要明白自己所說的話產生的想法未必是正確的,並且要搜集證據來證明。第三個技能是在壞事件發生時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來挑戰自己的自動思維。這就需要對自己的解釋風格進行修正。第四個技能是化解災難性的思維。要正確評估最害怕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以便可以有精力來修正問題,而不是處於不真實的恐懼幻想中。家長要擁有樂觀的認知技能,並且將這些技能融入自己的思維方式中,再傳達給孩子。
少年兒童研究:讓孩子捕捉自己的自動思維似乎有比較大的困難。有的孩子會認為跟自己說話是很奇怪的事情,為什麼要關注跟自己說話的內容呢?
馬丁·塞利格曼: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內在對話,對他們認識不合理信念有很大幫助。並且最重要的一點,家長要指出「對自己講話」是完全正常的,並且是每個人都有的行為,並且這有可能說出了自己真正的需要,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這一點。
在孩子覺察了自己的內在對話後,可以做這樣的練習,如讓孩子想一件不好的事情,讓孩子想像一些可能發生的狀況,並讓他假設每件事都發生在他的身上,然後請他將可能對自己所說的話大聲說出來。比如:「你在上學的途中,注意到有一群小孩,對你指指點點。你心裡想:___________」這樣孩子會把自己的說話內容寫成一個清單,他就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感覺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由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所決定,而是在事後對自己所說的話才使他有了某種心情。他如果覺得生氣、悲哀或是害怕,是因為某種思維觸發了感覺,一旦他能夠找到那個思維,他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感覺。
少年兒童研究:接下來我們要怎麼做?
馬丁·塞利格曼:艾伯特·埃利斯與阿倫·貝克共同建立了認知治療,發展了「ABC模式」,這個模式同樣可以應用到兒童的樂觀習得中,讓他們學會建構樂觀的自己。其中,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件,不好的事是任何負面的事件,比如假期不愉快,與同學吵架等;C(Consenquence)——代表負面事件的後果 (負面的感受、行為),時常看起來好像不愉快的時間立即且自動產生後果;但是埃利斯認為B(Belief)——代表負面事件發生時內心自動化的悲觀想法、解釋,才會引發某種特殊的後果。所以習得樂觀的第一個步驟是找出ABC 之間的聯繫,捕捉自己的信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寫ABC日記。
ABC日記分為三欄:第一欄必須儘量將不好的事描述詳盡,記下人物、時間和地點,但不要寫原因,這一欄的功能不是評估;第二欄要寫想法,記錄自己對不好的事情是如何解釋的,比如「他認為我很幼稚」「事情總是不會成功」等等,並且利用百分制計分,以0分表示對看法一點都不信,100分表示完全相信;第三欄寫後果,這裡要寫下事後的感覺,或者是對這件事經歷過的每一種感覺,同樣百分制計分,分數越高表示感覺越強烈。寫下後要檢查確定每一種感覺和行為能與你對自己行為所持有的想法有關,並且指出觸發這些情緒的特殊信念。
對於孩子可以使用相對簡化的方法,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使用口語的方法來讓孩子舉例。
不好的事: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請了班上很多小朋友來玩。吃完蛋糕後,有一些朋友就開始偷偷地小聲講話,並且不肯告訴我他們在講些什麼。
想法:他們這些笨蛋。這是我的生日,他們還在小聲說我壞話,我真希望沒有請他們來。
後果:我對他們十分生氣並且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叫他們回家。
那麼可以根據這個例子向你的孩子提問:例子中的男孩為什麼會生氣?如果他想那些孩子說悄悄話是因為他們有件驚喜禮物給他,那個男孩會怎麼想?等等。當孩子能夠理解這些問題並且認識到其中的不同和聯接,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
03
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解釋風格,並且學會精準反駁不合理信念
少年兒童研究:上面提到的過程很具體,其目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和解釋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觀念對嗎?
馬丁·塞利格曼:是的。更確切地說,是要教會孩子解釋的風格。如果認為教孩子說「這不是我的錯,我沒有做這件事」就可以幫他們更好過日子,那就錯了。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風格,但是歸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類:永久性——事情的起因會繼續下去;暫時性:起因是可改變的或者是過渡性的;普遍的——起因會影響很多情況;特殊的——起因只會影響特定情況;個人的:起因就是我;非個人的:起因是其他人或其他情況。當我們相信旅行?失敗是由於自身的愚蠢所造成的時候,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是人格化的、永久的和消極的解釋。這其中最重要的層面是對於永久性的解釋。要告訴孩子不是事情發生了就一成不變,我們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狀況。
少年兒童研究:在這之後我們應該繼續怎樣做?怎樣來糾正這些不合理信念及解釋呢?
馬丁·塞利格曼: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反駁悲觀。首先要搜集證據強迫自己考慮兩方面的可能性,減輕認知偏差。第二是做出選擇,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不是大家只是在輕鬆地開玩笑而不是攻擊我?第三是化解災難,即正確地評估影響。比如很多悲觀者愛想:「萬一……」,當這麼想的時候,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1.無論發生的機率多小,什麼是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的情況?2.問自己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有什麼方法可改善?3.可能發生的事中最好的是什麼情況?一旦得出三個結果,我們就可以教孩子進行第四步,即將精力投入在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上,解決它就好了。
04 學習衝突也是消解悲觀的必需
少年兒童研究:在生活中,除了來自我們自身的困惑,我們是難以完全避免與他人間的衝突的,尤其是父母間可能會當著孩子產生衝突,這也會造成孩子的悲觀吧?
馬丁·塞利格曼:是的。過多衝突,或是過於毀滅性的衝突對孩子是不利的。研究顯示,成人甚至以非語言的方式,彼此不同意看某一節目也會讓幼兒感到不快樂。但是衝突經驗是學習如何處理衝突所必要的,也就是說,衝突也是需要學習的。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又可以讓孩子在這裡體會成長,去除悲觀。
少年兒童研究:那應該怎樣處理這些衝突呢?
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中我們總結了一些家長應該遵守的指南,可以供家長們使用。
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包括摔東西或是用力地大聲關門,這樣的舉動會使孩子很害怕。
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以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方式批評你的配偶。例如:「你爸爸這一輩子都會不值一文錢」,「你媽媽是個自私的女巫」。
不要對你的配偶持「不理睬政策」而以為孩子不會注意到,孩子會感覺到這種不和諧,就像能聽到大聲互罵一樣。
不要強迫孩子在父母之間做出選擇喜歡誰。
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除非你打算在爭吵中結束爭吵。
用正面的字眼表達你的心情,用堅定自信的方式而不要用侵略性的方式來表達。
儘量控制氣憤,放慢腳步,花些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
在孩子面前解決衝突並且和好,這樣會使孩子了解衝突是愛情中自然的部分,並且是可以解決的。
如果在孩子面前批評配偶,請用批評特殊行為的言語而不濫用總括性、個人性的言語。例如:「當你爸爸工作很忙時,他就會這樣發脾氣」,「當你媽媽花這麼多時間時?,我就會生氣」。
不要將孩子扯進某些話題。與配偶約好,你們爭吵時,有些爭吵內容不要讓孩子知道。
少年兒童研究:謝謝您的詳盡分析。
四種參與方式
1 分享內容到朋友圈
(分享後可截圖發到公眾號)
2
3 點擊「在看」發表想法
4 將親子打卡的照片或視頻發送到公眾號
(打卡的照片、視頻或家庭敘事內容文字等,在徵得同意後將在公眾號或研究院其它自媒體平臺展示)
公眾號內其它文章也可以參與活動,參與越多,中獎機會越大哦!
微信號 :guobenedu
國本教育研究中心
新家庭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