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樂觀的孩子》:當孩子受挫,如何讓他重樹信心,習得樂觀?

2020-08-28 張妞愛碼字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張妞。2020年計劃帶領大家精讀10本育兒書。一月第一本:《教出樂觀的孩子》。

為什麼選這一本書,在很久前聽書的時候,就覺得裡面的觀點、方法都太棒了,它不僅僅教會我們怎麼教出樂觀的孩子,還讓我們看到自己身上殘留的那些悲觀的影子,學著去修正那些有所偏差的觀念,讓自己,先成為一個樂觀的父母。

當我打開原書,我才發現,這樣一流的作品,原來是出自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馬丁•塞利格曼是誰?

  • 一個寫入教科書的人物。
  • 一個26歲就被評為心理學教授的傳奇人物(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心理學教授)。
  •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積極心理學之父。


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沒聽說過?

大名鼎鼎的「習得性無助」這個實驗總聽說過吧?

和我一樣,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同胞們,一定都對這個實驗不陌生。

這個實驗為什麼讓大學時期的我如此印象深刻?

因為這個實驗仿佛就是在說每一個普通的你我,在窺探人性最致命的弱點:

當一個人相信了自己註定會失敗,即使出口就在眼前,他也會坐以待斃。

就是說,一個人只要習慣了失敗,像習得所有行為習慣一樣習得了「無助」這一悲觀心態,即使面對成功機率很大的事,他也不會嘗試了。

換句話說:天助自助者。

之前我以為這個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們要儘量避免受挫,這樣就能降低習得無助的可能性。就像實驗中的那隻狗,它是在接受了無數次電擊後才絕望的,才失去逃脫的勇氣的。

可多年後當我翻開《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教育心理學,確實學的不咋滴啊。

作者在書中詳細解釋了當時做這個實驗的動機。

起初,他們只是想做一個實驗,來證明巴普洛夫所證明過的條件反射。

註: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

在一隻狗面前,多次反覆同時呈現肉(獎賞)和鈴聲(情景刺激),鈴聲這個中性的刺激就能和分泌唾液建立起條件反射,以後即使沒有出現肉,只要鈴聲響起,狗也能分泌唾液。


圖片來自網絡


以這個著名的條件反射理論為依據,塞利格曼企圖預想自己的實驗結果是:

先讓狗習得電擊(懲罰)和鈴聲這類中性刺激之間的聯結,然後當狗跑到箱子的另一邊時,電擊消失。最後狗狗會習得逃避懲罰(電擊)這一行為。

然而這個實驗剛開始,就遇到了卡點——當電擊出現時,狗狗想都沒想過要逃,而是呆在原地,消極而被動地承受著一切。

這樣的結果讓塞利格曼打開了心理實驗的新視角——

長期以來,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是刺激—反應的機器。

而這一實驗卻證明了,行為不一定都是由具體的刺激——電擊所致的,抽象的「無助感」和想法——「我的努力沒有意義」,才是導致狗狗消極應對的根源。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打破「無助感」和被動消極行為的聯結?

要知道,「無助感」的產生,有可能是抑鬱症的源頭,解決了這個問題,將會是臨床心理學中攻克抑鬱症的一大突破。

由此可見,塞利格曼的實驗在當時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正是這次實驗引起的學術討論,讓塞利格曼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從「生理免疫」到「心理免疫」,從發現「無助」到找到預防「無助」之路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馬丁•塞利格曼剛出生時。

塞利格曼出生於1942年。那個年代,小兒麻痺這一高度急性傳染病堪比核洩漏,時刻危及無數孩子的生命。

塞利格曼親眼見過幼時的玩伴因患「小兒麻痺」而被隔離,從此無緣棒球夢,並早早離世。

直到1954年,醫學家喬納斯•索爾克發明了「小兒麻痺」疫苗,小兒麻痺症才得到了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從此,索爾克也成了馬丁•塞利格曼崇拜的偶像。

30年後,1984年,馬丁•塞利格曼和自己的偶像見面了。

此時,馬丁•塞利格曼是一位實驗心理學家。因為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引發的爭議,喬納斯•索爾克作為一名免疫學家也參與了進來,並給了塞利格曼一個新的視角:

從前,我們通過打預防針來免疫疾病。那麼今天,我們就可以實現「生理免疫」到「心理免疫」的跨越——給更多悲觀的人,打一劑「心理預防針」。



事實上,馬丁•塞利格曼也一直走在「研製」悲觀心理「預防針」的路上。

  • 他們為狗狗建立了習得性無助的免疫系統:先讓狗狗習得逃避電擊的經驗,下次遇到電擊時,狗狗就有了對電擊的「掌控感」,明白該怎麼做,就可以逃避電擊。
  • 然後他們強化這一掌控行為,只要狗狗採取行動,電擊就會消失,如果消極應對,則不會有任何改變。
  • 最後,他們驚喜地發現,有了充分的掌控感後,這些建立起「心理免疫」的狗狗再也不會向無助屈服了,即使後來遇到無可逃避的電擊,他們也不再被動,而是更「樂觀」,更「積極」,有了更強的行動力。

至此,預防抑鬱的這一劑「心理預防針」初見雛形。

我們看到,在「心理免疫」的實驗中,有三個核心詞彙——預防、掌控感與強化。

01 如何預防?越早越好

據調查,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有抑鬱的症狀,在高中畢業生裡,有近15%的人都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狀。

但其實,孩子的掌控感、自信心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可以追溯到剛出生時。

初生的嬰兒,幾乎是被無助感所籠罩的。

他無法控制媽媽的來去,也無法確定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能得到回應。

他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需求,用吸吮媽媽的乳汁來獲取最原始最本能的掌控感,用眼球的隨意轉動來捕捉、了解這個陌生世界。

當媽媽也用本能去回應孩子,用無條件的愛滋養孩子,孩子就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以獲取更多的掌控感。



等到了三個月大,孩子開始隨意地舞動四肢,雙手會去抓取眼前的事物。隨後學習控制自己的肌肉、關節:抬頭、坐立、翻滾、爬行、咿呀學語,直到學會走路、說話。

對於兩歲前的孩子來說,給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給他們體驗、嘗試、挑戰的機會,他們就能順利度過學步期,獲得掌控感。

02 幫孩子獲得掌控感,具體應如何做?

對於學步期的孩子來說,自由、信任、鼓勵已足夠。

舉個例子,我一個閨蜜的兒子和我女兒差不多大,出去玩的時候,她兒子遇到新的挑戰總是退縮,大概就是那種「我覺得我做不到」的「無助感」,看到我女兒活潑好動到處探索的樣子,她總是很苦惱。

追溯到兩個孩子的學步期,我們的養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都是老人帶的孩子,從女兒學爬到走路,我爸媽基本都沒怎麼管過。

在家,就給她放爬行墊,周圍一圈安全圍欄,玩具丟裡面,任由她在裡面摸爬滾打,直到有一天她開始嘗試拉著圍欄站起來,扶著圍欄一圈圈地走,最後學會了開門,我們就知道這裡再也關不住她了。

於是我撤掉圍欄,乾脆連爬行墊也收起來了。給桌角、柜子角、沙髮腳等尖銳的地方貼上防撞條,繼續任由她自由爬行。

其間父母也提過要買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但我以讓二老輕鬆一下為由拒絕。其實我知道,只要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她自由探索,學會走路遲早的。

果然,女兒從客廳爬到廚房,從廚房爬到臥室,再從家爬到了小區院子。她從扶著沙發小步挪動,到扶著這把椅子「哐哐哐」邁到附近的另一把椅子,再到從我的懷抱,奔向外婆的懷抱。最後學會走路。

整個過程,我父母和我,除了站在孩子身後,防止她磕倒,或者當她摔下時教她自己爬起來,予以安慰鼓勵外,似乎都沒做什麼。

但就是這「沒做什麼」的自由,讓我們看到孩子臉上那「我能行」的堅定表情,也和孩子共同體驗了不斷突破成長的喜悅。



相反,我閨蜜家的外公外婆,在帶孩子時候小心謹慎得多。

學步車學步帶都齊了,孩子想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願意拉著他去哪。這樣萬般呵護下,孩子好不容易「學會」了走路,大人倍感心力交瘁。

雖然從時間和結果來看,她兒子和我女兒並無太大差異。但當去遊樂場滑滑梯時,當到了陌生的環境時,當不小心摔倒、受挫時,我女兒表現出來的總是「試一試,我可以」,而她兒子表現出來的是更多「媽媽可以幫我嗎?」「我不太確定我能行」。



心理學者武志紅也曾舉過類似的例子:一個剛學爬的孩子,面前有一個玩具,他想要夠到,卻很吃力。

這時候媽媽有兩個選擇:

  • 一:引導他爬行,也許一開始放近一點,然後再慢慢調遠一點,但每次都鼓勵他爬過去,拿到後為他喝彩。
  • 二:何必那麼費勁,直接把玩具給他就行。反正他想要的是玩具,結果都一樣。

雖然結果相同,但很明顯,兩種選擇下長大的孩子,所體驗到的成就感必定是不同的。

為什麼?在塞利格曼看來,只有孩子自己建立起「掌控感」,靠自己戰勝了「無助」,才能形成真正的自信、自尊。

讓孩子自己拿玩具,和家長代勞,看起來都能達到目的:孩子開心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即實現了「感覺滿意」——情感上的愉悅。

然而,孩子自己拿到玩具這個過程,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表現出色的——即「表現滿意」——行為上、認知上建立起的真正的自尊。



03 教會孩子「表現滿意」的方法,孩子才能習得樂觀

要知道, 「感覺滿意」並不是真的滿意。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儘量避免受挫、保持好心情,孩子就能習得樂觀。正如塞利格曼在書中提到的,戰後的美國,也曾懷抱著讓孩子「感覺滿意」的信念,掀起過長達30年的提高孩子自尊心的運動。

結果是,在「感覺滿意」時代以及自尊運動開始推行之後出生的人,比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患抑鬱症的比例要高出10倍。

那時的美國,學校裡到處瀰漫著對學生自尊心的過度保護與誇張的吹噓:

「你很棒!」

「你很特別,因為你會……」

「我們為自己喝彩!為自己驕傲!」

……

很多學校廢除了競賽,放棄了智商測試,對考試成績進行處理,以免使那些得到D的兒童難過……

他們甚至降低教學目標,減輕背誦和作業量,避免孩子承受過多壓力而自尊受損。

結果呢?正如塞利格曼在書中所說:

刻意緩和惡劣心情,會使孩子更難體會滿意的感覺。

嚇阻失敗的感受會使孩子更難得到掌控的感受。

減少必要的悲哀及焦慮會使孩子處於罹患抑鬱的風險中。

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來以失敗為昂貴代價的下一代。

我們並不需要給孩子建造一個「溫室」。溫室裡生出的樂觀,極有可能是不堪一擊的。



相反,直面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必經的挫折,教他們如何應對消極情緒,改變認知與行為,實現「表現滿意」,才是孩子習得樂觀、走向成功的正確途徑。

具體該如何做呢?

首先,看見並承認孩子的消極情緒。

作者在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父親給兩個孩子——6歲的伊恩和9歲的瑞秋買了一套積木玩具,姐妹倆興奮地玩了起來。


瑞秋想要建造一艘太空船,一邊說著自己的設想一邊做了起來。


伊恩想要模仿姐姐,做一個火箭。可是姐姐的速度太快了,她總是跟不上。當看到姐姐的太空船已經初見雛形,而自己怎麼也造不出想要的火箭時,她焦躁不安,並一次次把積木推倒,最後甚至將積木扔向姐姐。


父親這時候跑來安慰伊恩:

伊恩,我覺得你做得很好!你的火箭做得太棒了!


伊恩這時沉溺在消極情緒,說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姐姐才是最好的,自己就是個笨蛋。


而父親卻一味迴避和壓抑著伊恩的情緒,說:

「不是的,我覺得你的才是最棒的,只要你拿定主意,你就可以做成任何事!」


最後看伊恩已經氣餒,焦慮的父親開始代勞,說:

「這樣吧!爸爸來幫你做一個世界上最快的火箭!它是屬於你的!」


伊恩悻悻地回答:「好吧!你幫我做一個,我做的從來不會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例子中的父親急於幫助伊恩樹立信心,於是不斷強調「你能行」,卻忽視了伊恩那已經產生而無法消減的消極情緒。

事實上,消極情緒是把雙刃劍。在迴避消極情緒,小心保護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削弱了壞情緒可能帶來的好處。



壞情緒是一個警報。正如例子中的伊恩,她的焦躁不安其實是一種提醒:提醒她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會有不如自己姐姐的時候。直面這個警報,也許會讓孩子和父母經歷痛苦,但只有重視這份警報,才能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去改變。

壞情緒還能讓我們產生心流體驗。如果父母一味想要給孩子創造好情緒,只鼓勵他們做那些很容易就能成功的事,孩子是不會體驗到真正的自信、自尊和熱情的,也不會產生心流——沉浸在所做的事中,專注得忘記所有。

所以問題並不是出現在挑戰及其帶來的壞情緒上。當直面壞情緒,同時輔助以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壞情緒就能促進心流產生,從而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最為重要的一點,壞情緒恰巧是克服無助感的解藥。孩子心情抑鬱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像例子中的父親那樣,帶孩子離開那個環境,幫孩子完成挑戰,從而終止伊恩的焦躁情緒。二是停留在那樣的情境中,想辦法去改變現狀來改變壞情緒。

  • 第二個選擇,便是掌控感的形成過程。
  • 而第一個選擇,就是塞利格曼所稱的「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指出,要使你的孩子經歷掌控感,必須先讓他經歷失敗、心情抑鬱自己不斷嘗試直到成功為止。



這一切,都是以直面失敗和消極情緒為前提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例子中伊恩的父親,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他不必為了讓孩子開心而說一些違心的假話哄騙孩子,而應當實事求是:「我看到你總是打搭不好積木,而姐姐卻做得又快又好。」

然後與孩子共情,肯定她的情緒:「這確實是件沮喪的事,你都有些不耐煩了。」

其次,教會孩子如何看待失敗。

當我們承認了孩子受挫的現實,看到並接納他的情緒,孩子也許會在這份接納中自己找到力量,想辦法去改變,也許仍然會像例子中的伊恩那樣,越發否定自己:

「是啊!姐姐做得真好!而我怎麼也做不好,我不能做這個,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我討厭搭積木!」

這時候,父親應該幫助伊恩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對她對自己的全盤否定提出反證

「是嗎?姐姐確實做得要好。可是姐姐在你那麼大的時候,搭積木也不能很快就做好,她也嘗試過很多次呢!」

「伊恩這是第一次嘗試搭火箭,這個任務對你來說也許不簡單。但是在這之前,伊恩也自己搭過火車、城堡,都搭得又快又好。你並不是什麼事都做不好啊!」

「我記得伊恩第一次學折飛機,第一次拼拼圖,也花了不少功夫,但因為不斷練習,你現在做這些都很棒,甚至有時比姐姐的動作還要快呢!所以爸爸相信你多試幾次就會做得很好了!」

讓孩子理解到失敗只是暫時的——現在的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局部的——這裡做得不好不代表什麼都做不好,並非一成不變的——以前我們也成功過,現在失敗以後也有可能成功。客觀看待失敗,就是成功的開始。



最後,引導孩子對抗挫折,教會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

對於6歲的伊恩來說,她的無助感也許來源於找不到方法去解決問題,就如塞利格曼在習得性無助實驗中看到的那隻狗狗,它並不知道如何逃避電擊,所以只能被動接受。

所以父親可以像塞利格曼那樣,給伊恩指明一條出路:

「我們來看看你在搭火箭的時候遇到了什麼困難吧!好像是火箭頭這裡的拼接出了些問題,能不能想一想其他的搭法呢?」

「我看到瑞秋搭的太空船很牢固,我們可以問問她有什麼訣竅!」

「要搭一個火箭比之前搭火車和房子要複雜一些,不過沒關係,我們第一次做可以慢慢來,一點點去完成,我們現在可以去研究一下圖紙,或者自己先想一個。等晚上爸爸再陪你試一試怎麼樣?」

當父母引導孩子想辦法,鼓勵他付出耐心、拿出勇氣時,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樂觀的信念:辦法總比困難多。所謂的失敗,不過是暫時沒成功而已。

而這樣的信念,才是幫助孩子走出悲觀情緒,習得樂觀的「預防針」。



好了,關於《教出樂觀的孩子》第一部分的解讀就到這裡。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看到,當一個人認定了自己不會成功,習得了&34;,極有可能悲觀和消沉下去,即使出口就在前方也會放棄努力。

而《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的作者,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向我們指明了對孩子的悲觀進行「心理免疫」的方法:

給予足夠的愛與信任,多讓他嘗試與探索,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

面對孩子的失敗和消極情緒,我們應做到實事求是,引導孩子化消極情緒為動力,教會他克服困難的辦法,從而習得真正的樂觀。

那麼,如何判定你的孩子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當面對孩子的悲觀心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在《教出樂觀的孩子》的下期解讀中,我們將一起探討這一問題。

-----------------------------

愛讀書,愛生活,愛成長。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起做學習型的媽媽,和孩子一同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教出樂觀的孩子》:「解釋風格」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樂觀心態的?
    上一次我們講到了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第一、二部分的內容,知道了要讓孩子遠離悲觀心理,避免習得性無助的產生,就應當及早預防,從小讓他多嘗試、多探索,讓他形成掌控感、樹立信心,即「心理免疫」——打一劑習得樂觀的預防針。即使錯過了「心理免疫」的時機,面對孩子的悲觀心態,我們仍然可以從認識悲觀、追根溯源做起,改變孩子的悲觀心態,使其重新習得樂觀。
  • 《教出樂觀的孩子》高自尊反倒低成就,很多的父母在給孩子幫倒忙
    說到樂觀,不得不提到《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這本書告訴我們樂觀是什麼?為什麼讓孩子習得樂觀?怎麼教養孩子的樂觀?作者是馬丁.塞利格曼,美國的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創建人,被認為&34; 國際積極心理學會(IPPA)終身榮譽主席。
  • 教出樂觀的孩子:家長應避免的2種錯誤觀念,幫孩子習得樂觀技能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詳細闡述了,讓父母、老師及整個教育系統教會兒童習得樂觀技能的方法。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形成樂觀心態的關鍵。這種掌控行為的建立,可以幫他們建立起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習慣。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思考因果關係了,他們對為什麼失敗為什麼成功,發展了一套理論,同時也發展了一套如何將失敗轉為成功的理論,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孩子將來能否樂觀的基礎。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樂觀的父母更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於1998年創立積極心理學,研究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有意義。著有《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等。在很長時間裡,心理學都是從抑鬱等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併力求改造矯正,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心理學除了關注心理疾病,更應該關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
  • 如何培養自信、積極、樂觀的孩子?
    這種習得性無助是一種非常悲觀、無助的心態,他不僅是通過經驗學到的,而且還可以傳染給其他人,這樣的話就使得其他人也會有挫敗感,敬業的人也會產生無助感,但是反過來說樂觀也是可以習得的。所以,賽利格曼後來寫了一系列的書籍,其中有一本就叫做《教出樂觀的孩子》。
  • 《教出樂觀的孩子》愛笑的人運氣都不差,樂觀孩子養成秘訣請收好
    拜倫曾經說過,「樂觀的人永葆青春」,在生活中樂觀的人就像擁有了快樂磁場,只要微笑著面對生活就會吸引到更多快樂的事情發生。有句網絡流行語叫「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也是告訴大家如果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運氣好像都會翻倍增長。在教育的課題上,「樂觀」,也是重要的一課,能夠培養出開朗樂觀的孩子,也能夠讓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抱有樂觀心態。
  • 如何教出更樂觀的孩子
    面對兒子的教育問題,她一方面容易暴躁煩悶,同時又擔心兒子受自己影響不夠樂觀自信。近日,她到廈門市仙嶽醫院諮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主任吳素英向她傳授了教出樂觀孩子的心理小妙招。「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一項研究中得出結論:悲觀者更容易感到抑鬱,他們在學校、工作及球場上獲得的成績都低於其潛在能力;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也不如樂觀者。」
  • 神奇的「ABCD」法則,助你教出積極樂觀的孩子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育兒書籍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教出樂觀的孩子》。 想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原因是,我發現很多寶爸寶媽對於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這件事了解得太少,以至於忽視了這個品質在孩子的人生中的重要性!
  • 《教出樂觀的孩子》:愛笑的人運氣都不差,培養樂觀孩子ABC法則
    如何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徵服的經驗—《教出樂觀的孩子》文/如穎隨行育兒經如果你剛剛升級成為父母,你最想孩子擁有什麼?可能很多父母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想他們擁有健康和快樂。身為父母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孩子一輩子快快樂樂,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
  • 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教你培養樂觀的孩子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著作《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用他的親身實踐和經歷,為家長們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提供實用的參考指南。他從以下4個方面: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如何分辨孩子樂觀還是悲觀?父母教養的誤區導致孩子的不樂觀。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全面分析了導致孩子不樂觀的原因,以及父母如何正確的教育,引導他們變得積極樂觀。
  • 孩子總是自卑又悲觀?巧用ABCED法則,輕鬆《教出樂觀的孩子》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軒軒一樣的孩子,在困難面前悲觀、消極,畏首畏尾。而父母的「恨鐵不成鋼」,又會加重孩子的悲觀情緒,讓他們更加絕望,索性破罐子破摔、自我放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化解孩子的悲觀想法,鼓勵他們振作起來、繼續努力呢?「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給出了解決該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操指導。
  •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運用ABC法則教出樂觀積極的孩子
    如何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徵服的經驗—《教出樂觀的孩子》文/如穎隨行育兒經如果你剛剛升級成為父母,你最想孩子擁有什麼?可能很多父母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想他們擁有健康和快樂。身為父母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孩子一輩子快快樂樂,這也是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標。
  • 批評孩子時「口不擇言」?正確的批評方法,才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即便媽媽再三告訴他是一個很棒的火箭專家,他依然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積木搭的沒有姐姐搭的好,此時這就是弟弟面臨的挫折,弟弟的思維習慣,是從最糟糕的方面去看待他的挫折,用放棄、退縮和抱怨的方式去應對。他堅定地相信「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毫不費力就習得了悲觀。
  • 記住這3點教出樂觀的孩子!
    #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請牢記這三點!1.父母要以身作則暴躁的父母養不出溫柔的孩子,悲觀的父母也教不出樂觀的孩子。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和孩子相處,尤其是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因為較小的孩子可能並不能理解大人的語言和行為的意義,但是他能夠通過模仿別人的風格,從而被動地接受大人傳給他的信號,並形成自己的性格特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家庭氛圍則是最好的學校。孩子小的時候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 養成樂觀的解釋風格是教出樂觀孩子的關鍵!!!
    第一個步驟就是教孩子捕捉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教孩子了解即使在感到最難過的時候,也要嘗試指認出閃過腦海裡的那些想法,這些想法雖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會嚴重影響你的情緒與行為。這項技能被稱為「捕捉思維」。比如,莉迪亞已學會捕捉對自己所說的負面想法。她是三個小孩的媽媽,最大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最小的上一年級。
  • 樂觀可以習得——《真實的幸福》
    塞利格曼在這本書裡把孩子的樂觀教育部分單獨抽出來成書,涉及到習得性無助,鼓勵/批評孩子的技巧,以及樂觀技巧的學習等內容。教孩子看出每個問題都有它自身的原因,對自己所導致的問題應自己負責,對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則不用責怪自己。塞利格曼還提出,讚揚過程的努力,而不是基於成功給予讚揚。
  •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寫的書,書中講到了很多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當時同時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自己是一個悲觀的人,你是很難教出一個樂觀的孩子,所以我想這本書不僅適用於育兒,也很適用於育己。
  • 先天樂觀不足,如何在後天培養出樂觀的孩子?
    如果想要培養出樂觀的孩子,那最好能先讓自己成為樂觀的父母。雖然直到今天我們的科學還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認為樂觀純屬遺傳。但是根據對抑鬱症的研究,我們可以對父母樂觀與否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進行一下小小的推論。
  • 樂觀,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應用積極心理學教出樂觀的孩子
    什麼是抑鬱症樂觀的反面是抑鬱。在討論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抑鬱症。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就是長時間的、高強度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你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會給你構建出一個充滿負面情緒的悲觀世界。目前世界上有300多萬抑鬱症患者,中國的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年輕。作為父母,必須注意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在年輕的時候遭受抑鬱症。孩子第一次遭遇抑鬱的事件很需要謹慎對待,因為這會成為他一生中應付的不良事件的標準。
  • 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這個方法告訴你
    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幫助疏導情緒,培養一個積極樂觀的孩子呢?《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給了我們一些可行性的建議和參考。書的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全世界著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他發現並證明了心理「習得性無助」,轟動了整個心理學界。隨後還發現「樂觀」是可以後天習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