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張妞。2020年計劃帶領大家精讀10本育兒書。一月第一本:《教出樂觀的孩子》。
為什麼選這一本書,在很久前聽書的時候,就覺得裡面的觀點、方法都太棒了,它不僅僅教會我們怎麼教出樂觀的孩子,還讓我們看到自己身上殘留的那些悲觀的影子,學著去修正那些有所偏差的觀念,讓自己,先成為一個樂觀的父母。
當我打開原書,我才發現,這樣一流的作品,原來是出自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沒聽說過?
大名鼎鼎的「習得性無助」這個實驗總聽說過吧?
和我一樣,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的同胞們,一定都對這個實驗不陌生。
這個實驗為什麼讓大學時期的我如此印象深刻?
因為這個實驗仿佛就是在說每一個普通的你我,在窺探人性最致命的弱點:
當一個人相信了自己註定會失敗,即使出口就在眼前,他也會坐以待斃。
就是說,一個人只要習慣了失敗,像習得所有行為習慣一樣習得了「無助」這一悲觀心態,即使面對成功機率很大的事,他也不會嘗試了。
換句話說:天助自助者。
之前我以為這個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們要儘量避免受挫,這樣就能降低習得無助的可能性。就像實驗中的那隻狗,它是在接受了無數次電擊後才絕望的,才失去逃脫的勇氣的。
可多年後當我翻開《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教育心理學,確實學的不咋滴啊。
作者在書中詳細解釋了當時做這個實驗的動機。
起初,他們只是想做一個實驗,來證明巴普洛夫所證明過的條件反射。
註: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
在一隻狗面前,多次反覆同時呈現肉(獎賞)和鈴聲(情景刺激),鈴聲這個中性的刺激就能和分泌唾液建立起條件反射,以後即使沒有出現肉,只要鈴聲響起,狗也能分泌唾液。
圖片來自網絡
以這個著名的條件反射理論為依據,塞利格曼企圖預想自己的實驗結果是:
先讓狗習得電擊(懲罰)和鈴聲這類中性刺激之間的聯結,然後當狗跑到箱子的另一邊時,電擊消失。最後狗狗會習得逃避懲罰(電擊)這一行為。
然而這個實驗剛開始,就遇到了卡點——當電擊出現時,狗狗想都沒想過要逃,而是呆在原地,消極而被動地承受著一切。
這樣的結果讓塞利格曼打開了心理實驗的新視角——
長期以來,行為主義理論認為,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是刺激—反應的機器。
而這一實驗卻證明了,行為不一定都是由具體的刺激——電擊所致的,抽象的「無助感」和想法——「我的努力沒有意義」,才是導致狗狗消極應對的根源。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打破「無助感」和被動消極行為的聯結?
要知道,「無助感」的產生,有可能是抑鬱症的源頭,解決了這個問題,將會是臨床心理學中攻克抑鬱症的一大突破。
由此可見,塞利格曼的實驗在當時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正是這次實驗引起的學術討論,讓塞利格曼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馬丁•塞利格曼剛出生時。
塞利格曼出生於1942年。那個年代,小兒麻痺這一高度急性傳染病堪比核洩漏,時刻危及無數孩子的生命。
塞利格曼親眼見過幼時的玩伴因患「小兒麻痺」而被隔離,從此無緣棒球夢,並早早離世。
直到1954年,醫學家喬納斯•索爾克發明了「小兒麻痺」疫苗,小兒麻痺症才得到了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從此,索爾克也成了馬丁•塞利格曼崇拜的偶像。
30年後,1984年,馬丁•塞利格曼和自己的偶像見面了。
此時,馬丁•塞利格曼是一位實驗心理學家。因為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引發的爭議,喬納斯•索爾克作為一名免疫學家也參與了進來,並給了塞利格曼一個新的視角:
從前,我們通過打預防針來免疫疾病。那麼今天,我們就可以實現「生理免疫」到「心理免疫」的跨越——給更多悲觀的人,打一劑「心理預防針」。
事實上,馬丁•塞利格曼也一直走在「研製」悲觀心理「預防針」的路上。
至此,預防抑鬱的這一劑「心理預防針」初見雛形。
我們看到,在「心理免疫」的實驗中,有三個核心詞彙——預防、掌控感與強化。
據調查,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有抑鬱的症狀,在高中畢業生裡,有近15%的人都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狀。
但其實,孩子的掌控感、自信心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可以追溯到剛出生時。
初生的嬰兒,幾乎是被無助感所籠罩的。
他無法控制媽媽的來去,也無法確定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能得到回應。
他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需求,用吸吮媽媽的乳汁來獲取最原始最本能的掌控感,用眼球的隨意轉動來捕捉、了解這個陌生世界。
當媽媽也用本能去回應孩子,用無條件的愛滋養孩子,孩子就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以獲取更多的掌控感。
等到了三個月大,孩子開始隨意地舞動四肢,雙手會去抓取眼前的事物。隨後學習控制自己的肌肉、關節:抬頭、坐立、翻滾、爬行、咿呀學語,直到學會走路、說話。
對於兩歲前的孩子來說,給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給他們體驗、嘗試、挑戰的機會,他們就能順利度過學步期,獲得掌控感。
對於學步期的孩子來說,自由、信任、鼓勵已足夠。
舉個例子,我一個閨蜜的兒子和我女兒差不多大,出去玩的時候,她兒子遇到新的挑戰總是退縮,大概就是那種「我覺得我做不到」的「無助感」,看到我女兒活潑好動到處探索的樣子,她總是很苦惱。
追溯到兩個孩子的學步期,我們的養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都是老人帶的孩子,從女兒學爬到走路,我爸媽基本都沒怎麼管過。
在家,就給她放爬行墊,周圍一圈安全圍欄,玩具丟裡面,任由她在裡面摸爬滾打,直到有一天她開始嘗試拉著圍欄站起來,扶著圍欄一圈圈地走,最後學會了開門,我們就知道這裡再也關不住她了。
於是我撤掉圍欄,乾脆連爬行墊也收起來了。給桌角、柜子角、沙髮腳等尖銳的地方貼上防撞條,繼續任由她自由爬行。
其間父母也提過要買學步車、學步帶之類的,但我以讓二老輕鬆一下為由拒絕。其實我知道,只要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她自由探索,學會走路遲早的。
果然,女兒從客廳爬到廚房,從廚房爬到臥室,再從家爬到了小區院子。她從扶著沙發小步挪動,到扶著這把椅子「哐哐哐」邁到附近的另一把椅子,再到從我的懷抱,奔向外婆的懷抱。最後學會走路。
整個過程,我父母和我,除了站在孩子身後,防止她磕倒,或者當她摔下時教她自己爬起來,予以安慰鼓勵外,似乎都沒做什麼。
但就是這「沒做什麼」的自由,讓我們看到孩子臉上那「我能行」的堅定表情,也和孩子共同體驗了不斷突破成長的喜悅。
相反,我閨蜜家的外公外婆,在帶孩子時候小心謹慎得多。
學步車學步帶都齊了,孩子想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願意拉著他去哪。這樣萬般呵護下,孩子好不容易「學會」了走路,大人倍感心力交瘁。
雖然從時間和結果來看,她兒子和我女兒並無太大差異。但當去遊樂場滑滑梯時,當到了陌生的環境時,當不小心摔倒、受挫時,我女兒表現出來的總是「試一試,我可以」,而她兒子表現出來的是更多「媽媽可以幫我嗎?」「我不太確定我能行」。
心理學者武志紅也曾舉過類似的例子:一個剛學爬的孩子,面前有一個玩具,他想要夠到,卻很吃力。
這時候媽媽有兩個選擇:
雖然結果相同,但很明顯,兩種選擇下長大的孩子,所體驗到的成就感必定是不同的。
為什麼?在塞利格曼看來,只有孩子自己建立起「掌控感」,靠自己戰勝了「無助」,才能形成真正的自信、自尊。
讓孩子自己拿玩具,和家長代勞,看起來都能達到目的:孩子開心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即實現了「感覺滿意」——情感上的愉悅。
然而,孩子自己拿到玩具這個過程,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表現出色的——即「表現滿意」——行為上、認知上建立起的真正的自尊。
要知道, 「感覺滿意」並不是真的滿意。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儘量避免受挫、保持好心情,孩子就能習得樂觀。正如塞利格曼在書中提到的,戰後的美國,也曾懷抱著讓孩子「感覺滿意」的信念,掀起過長達30年的提高孩子自尊心的運動。
結果是,在「感覺滿意」時代以及自尊運動開始推行之後出生的人,比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患抑鬱症的比例要高出10倍。
那時的美國,學校裡到處瀰漫著對學生自尊心的過度保護與誇張的吹噓:
「你很棒!」
「你很特別,因為你會……」
「我們為自己喝彩!為自己驕傲!」
……
很多學校廢除了競賽,放棄了智商測試,對考試成績進行處理,以免使那些得到D的兒童難過……
他們甚至降低教學目標,減輕背誦和作業量,避免孩子承受過多壓力而自尊受損。
結果呢?正如塞利格曼在書中所說:
刻意緩和惡劣心情,會使孩子更難體會滿意的感覺。
嚇阻失敗的感受會使孩子更難得到掌控的感受。
減少必要的悲哀及焦慮會使孩子處於罹患抑鬱的風險中。
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來以失敗為昂貴代價的下一代。
我們並不需要給孩子建造一個「溫室」。溫室裡生出的樂觀,極有可能是不堪一擊的。
相反,直面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必經的挫折,教他們如何應對消極情緒,改變認知與行為,實現「表現滿意」,才是孩子習得樂觀、走向成功的正確途徑。
具體該如何做呢?
作者在書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父親給兩個孩子——6歲的伊恩和9歲的瑞秋買了一套積木玩具,姐妹倆興奮地玩了起來。
瑞秋想要建造一艘太空船,一邊說著自己的設想一邊做了起來。
伊恩想要模仿姐姐,做一個火箭。可是姐姐的速度太快了,她總是跟不上。當看到姐姐的太空船已經初見雛形,而自己怎麼也造不出想要的火箭時,她焦躁不安,並一次次把積木推倒,最後甚至將積木扔向姐姐。
父親這時候跑來安慰伊恩:
伊恩,我覺得你做得很好!你的火箭做得太棒了!
伊恩這時沉溺在消極情緒,說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姐姐才是最好的,自己就是個笨蛋。
而父親卻一味迴避和壓抑著伊恩的情緒,說:
「不是的,我覺得你的才是最棒的,只要你拿定主意,你就可以做成任何事!」
最後看伊恩已經氣餒,焦慮的父親開始代勞,說:
「這樣吧!爸爸來幫你做一個世界上最快的火箭!它是屬於你的!」
伊恩悻悻地回答:「好吧!你幫我做一個,我做的從來不會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例子中的父親急於幫助伊恩樹立信心,於是不斷強調「你能行」,卻忽視了伊恩那已經產生而無法消減的消極情緒。
事實上,消極情緒是把雙刃劍。在迴避消極情緒,小心保護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削弱了壞情緒可能帶來的好處。
壞情緒是一個警報。正如例子中的伊恩,她的焦躁不安其實是一種提醒:提醒她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會有不如自己姐姐的時候。直面這個警報,也許會讓孩子和父母經歷痛苦,但只有重視這份警報,才能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去改變。
壞情緒還能讓我們產生心流體驗。如果父母一味想要給孩子創造好情緒,只鼓勵他們做那些很容易就能成功的事,孩子是不會體驗到真正的自信、自尊和熱情的,也不會產生心流——沉浸在所做的事中,專注得忘記所有。
所以問題並不是出現在挑戰及其帶來的壞情緒上。當直面壞情緒,同時輔助以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壞情緒就能促進心流產生,從而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最為重要的一點,壞情緒恰巧是克服無助感的解藥。孩子心情抑鬱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像例子中的父親那樣,帶孩子離開那個環境,幫孩子完成挑戰,從而終止伊恩的焦躁情緒。二是停留在那樣的情境中,想辦法去改變現狀來改變壞情緒。
塞利格曼指出,要使你的孩子經歷掌控感,必須先讓他經歷失敗、心情抑鬱自己不斷嘗試直到成功為止。
這一切,都是以直面失敗和消極情緒為前提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例子中伊恩的父親,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他不必為了讓孩子開心而說一些違心的假話哄騙孩子,而應當實事求是:「我看到你總是打搭不好積木,而姐姐卻做得又快又好。」
然後與孩子共情,肯定她的情緒:「這確實是件沮喪的事,你都有些不耐煩了。」
當我們承認了孩子受挫的現實,看到並接納他的情緒,孩子也許會在這份接納中自己找到力量,想辦法去改變,也許仍然會像例子中的伊恩那樣,越發否定自己:
「是啊!姐姐做得真好!而我怎麼也做不好,我不能做這個,我不能做成任何事,我討厭搭積木!」
這時候,父親應該幫助伊恩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對她對自己的全盤否定提出反證:
「是嗎?姐姐確實做得要好。可是姐姐在你那麼大的時候,搭積木也不能很快就做好,她也嘗試過很多次呢!」
「伊恩這是第一次嘗試搭火箭,這個任務對你來說也許不簡單。但是在這之前,伊恩也自己搭過火車、城堡,都搭得又快又好。你並不是什麼事都做不好啊!」
「我記得伊恩第一次學折飛機,第一次拼拼圖,也花了不少功夫,但因為不斷練習,你現在做這些都很棒,甚至有時比姐姐的動作還要快呢!所以爸爸相信你多試幾次就會做得很好了!」
讓孩子理解到失敗只是暫時的——現在的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局部的——這裡做得不好不代表什麼都做不好,並非一成不變的——以前我們也成功過,現在失敗以後也有可能成功。客觀看待失敗,就是成功的開始。
對於6歲的伊恩來說,她的無助感也許來源於找不到方法去解決問題,就如塞利格曼在習得性無助實驗中看到的那隻狗狗,它並不知道如何逃避電擊,所以只能被動接受。
所以父親可以像塞利格曼那樣,給伊恩指明一條出路:
「我們來看看你在搭火箭的時候遇到了什麼困難吧!好像是火箭頭這裡的拼接出了些問題,能不能想一想其他的搭法呢?」
「我看到瑞秋搭的太空船很牢固,我們可以問問她有什麼訣竅!」
「要搭一個火箭比之前搭火車和房子要複雜一些,不過沒關係,我們第一次做可以慢慢來,一點點去完成,我們現在可以去研究一下圖紙,或者自己先想一個。等晚上爸爸再陪你試一試怎麼樣?」
當父母引導孩子想辦法,鼓勵他付出耐心、拿出勇氣時,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樂觀的信念:辦法總比困難多。所謂的失敗,不過是暫時沒成功而已。
而這樣的信念,才是幫助孩子走出悲觀情緒,習得樂觀的「預防針」。
好了,關於《教出樂觀的孩子》第一部分的解讀就到這裡。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們看到,當一個人認定了自己不會成功,習得了&34;,極有可能悲觀和消沉下去,即使出口就在前方也會放棄努力。
而《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本書的作者,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向我們指明了對孩子的悲觀進行「心理免疫」的方法:
給予足夠的愛與信任,多讓他嘗試與探索,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
面對孩子的失敗和消極情緒,我們應做到實事求是,引導孩子化消極情緒為動力,教會他克服困難的辦法,從而習得真正的樂觀。
那麼,如何判定你的孩子是悲觀的還是樂觀的?當面對孩子的悲觀心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在《教出樂觀的孩子》的下期解讀中,我們將一起探討這一問題。
-----------------------------
愛讀書,愛生活,愛成長。育兒路上,讓我們一起做學習型的媽媽,和孩子一同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