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家長會覺得為難:不批評孩子,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以後還會再犯;批評孩子又怕他受傷害,容易自暴自棄。其實批評不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積極心理學有個「批評出樂觀」的方法——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更樂觀。此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樂觀不是堅定相信未來會更好,這樣反而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真正的樂觀是因為心態的改變帶來行動的改變:遇到挫折後,能正確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自己能改變的部分,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做得更好。
不將一次錯誤擴大化
孩子犯錯誤,其實就是在經歷挫折。家長此時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遭受挫折的原因。積極心理學運動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習得性樂觀」方法,即不要將錯誤無限放大,而應該將一次錯誤看成暫時的、特定場景的和不涉及人格問題的。這樣做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暗示,孩子才會將這一次挫折和其他事情區別看待,相信只要修正了這一次錯誤,以後就會更好,從而變得更樂觀。
比如有一次我兒子自己在衛生間洗澡時,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堵塞了下水口,弄得地上全是水。當時我氣得脫口就想訓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東西!」話到嘴邊我就意識到了,這樣的批評等於擴大化了他這一次錯誤。
指責他「爸爸說的話從來不記得」,是在暗示他以後還會不斷犯錯;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意味著他不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這個錯誤;最糟糕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認為:「哦,我就是個壞孩子,就是不懂事,所以才會犯這些錯誤,以後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批評都是在擴大化孩子的一次錯誤,暗示他會一直犯錯,會在不同的場景犯錯,因為他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經常被這麼批評的孩子,怎麼可能樂觀呢?
所以我立刻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換了一個方法批評他:「你今天怎麼把衛生間玩成這樣?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啊。這樣浪費東西是不對的,你自己還說老師叫你們吃飯別浪費呢。」這種批評方法,指出了他錯在哪裡,但是把他的錯誤限制在了這一次、這一個場景,因為提醒了他「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你只是偶爾犯了這個錯誤,你自己也知道浪費不對,以後不要在其他場景再犯這個錯誤」。我沒有指責他個人品質有問題,避免了孩子對自己產生負面看法。
幫孩子糾正認識偏差
樂觀信念的建立不是灌輸「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是培養孩子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幫他糾正認識偏差,得出全面結論,讓他看到變好的希望。孩子大都比較情緒化,順利時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遇到挫折時又容易給自己貼上「什麼都不行」的標籤。孩子覺得自己在哪方面不行,你就幫他找到在這方面還不錯的例子;或者他犯了錯正害怕大人批評的時候,你告訴他「其實你平時不是這樣的,其他方面你都做得很好」,這樣他才能看到變好的希望。
很多家長以為,培養孩子樂觀的方法就是不要打擊他,儘量保護他不犯錯誤,這樣其實是危險的。因為孩子將來不可避免會遇到挫折,那時他可能會一下子心理崩塌:「啊,原來這個世界這麼殘酷!我做什麼都不行,還是放棄吧。」一個浪頭就把他打倒了。真正的樂觀心態不是避免遭受挫折,而是明白「挫折來臨的時候,我有能力改變它」。
比如,孩子體育課跳繩不及格,回來很難過地說:「唉,我的體育就是不行,這次跳繩又不及格!」他給自己找了一個持續的、大範圍場景的個人原因。要怎麼安慰和引導他呢?就是幫他找到暫時的、特定場景的非個人原因。你可以說:「其他體育項目你不是都及格了嗎?你的立定跳遠還是全班第三呢。我覺得可能就是跳繩練習不夠。」舉出客觀事實,幫助孩子認識到這個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和不可避免。否則他會認為自己反正體育不好,乾脆放棄,而不是去努力改變現狀。
讓孩子靠行為改變困境
「批評出樂觀」還有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採取行動來改變困境,讓孩子體驗到「我不是無能為力的,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讓局面變得更好」。來自於事實分析和自身體驗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犯了錯誤不可怕,這是培養樂觀心態的好機會。如果孩子能養成習慣,當挫折來臨時不慌張,而是能客觀看到事實的正面、反面,並採取行動戰勝挫折,那就為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奠定了一塊最堅實的基石。
在孩子跳繩不及格這件事上,在幫助孩子糾正認識偏差後,接下來就應該和他一起採取行動,制訂跳繩練習計劃並且執行,下一次孩子就會跳得更好,重新找回自信。
知道挫折來臨時自己有彌補能力,孩子才能真正保持樂觀。當我批評完孩子洗澡時弄髒衛生間後,下一步就是採取行動。我對兒子說:「我們一起來把衛生間收拾一下。」兒子立刻高興地和我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衛生紙。這就給他傳遞了一個信息:犯了錯誤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行動改正錯誤。這件事充分驗證了「批評出樂觀」的可行性。
掌握了以上三點,家長還可以創造更多批評孩子的聰明方法。通過這些訓練,家長自己也可以養成從批評中培養樂觀、從煩惱中尋找機會的習慣,變得更樂觀。
趙昱鯤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