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批評方法 獲「習得性樂觀」

2020-07-30 中國吉林網

育兒的一大煩惱,就是孩子老犯錯誤。家長會覺得為難:不批評孩子,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以後還會再犯;批評孩子又怕他受傷害,容易自暴自棄。其實批評不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積極心理學有個「批評出樂觀」的方法——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更樂觀。此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樂觀不是堅定相信未來會更好,這樣反而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真正的樂觀是因為心態的改變帶來行動的改變:遇到挫折後,能正確分析挫折發生的原因,發現其中自己能改變的部分,然後致力於改變它,努力做得更好。

不將一次錯誤擴大化

孩子犯錯誤,其實就是在經歷挫折。家長此時要給他引導,讓他知道遭受挫折的原因。積極心理學運動發起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習得性樂觀」方法,即不要將錯誤無限放大,而應該將一次錯誤看成暫時的、特定場景的和不涉及人格問題的。這樣做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暗示,孩子才會將這一次挫折和其他事情區別看待,相信只要修正了這一次錯誤,以後就會更好,從而變得更樂觀。

比如有一次我兒子自己在衛生間洗澡時,把衛生紙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髮水、沐浴露倒在洗臉池裡,堵塞了下水口,弄得地上全是水。當時我氣得脫口就想訓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爸爸說的話從來不記得,就知道浪費東西!」話到嘴邊我就意識到了,這樣的批評等於擴大化了他這一次錯誤。

指責他「爸爸說的話從來不記得」,是在暗示他以後還會不斷犯錯;說他「就知道浪費東西」,意味著他不僅是在洗澡這個場景,在其他場景也會犯這個錯誤;最糟糕的是那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是直接指責孩子的個人品質。因為品質是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他會認為:「哦,我就是個壞孩子,就是不懂事,所以才會犯這些錯誤,以後還會犯更多更大的錯誤。」這些批評都是在擴大化孩子的一次錯誤,暗示他會一直犯錯,會在不同的場景犯錯,因為他就是這麼一個「壞孩子」。經常被這麼批評的孩子,怎麼可能樂觀呢?

所以我立刻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換了一個方法批評他:「你今天怎麼把衛生間玩成這樣?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啊。這樣浪費東西是不對的,你自己還說老師叫你們吃飯別浪費呢。」這種批評方法,指出了他錯在哪裡,但是把他的錯誤限制在了這一次、這一個場景,因為提醒了他「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你只是偶爾犯了這個錯誤,你自己也知道浪費不對,以後不要在其他場景再犯這個錯誤」。我沒有指責他個人品質有問題,避免了孩子對自己產生負面看法。

幫孩子糾正認識偏差

樂觀信念的建立不是灌輸「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是培養孩子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幫他糾正認識偏差,得出全面結論,讓他看到變好的希望。孩子大都比較情緒化,順利時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遇到挫折時又容易給自己貼上「什麼都不行」的標籤。孩子覺得自己在哪方面不行,你就幫他找到在這方面還不錯的例子;或者他犯了錯正害怕大人批評的時候,你告訴他「其實你平時不是這樣的,其他方面你都做得很好」,這樣他才能看到變好的希望。

很多家長以為,培養孩子樂觀的方法就是不要打擊他,儘量保護他不犯錯誤,這樣其實是危險的。因為孩子將來不可避免會遇到挫折,那時他可能會一下子心理崩塌:「啊,原來這個世界這麼殘酷!我做什麼都不行,還是放棄吧。」一個浪頭就把他打倒了。真正的樂觀心態不是避免遭受挫折,而是明白「挫折來臨的時候,我有能力改變它」。

比如,孩子體育課跳繩不及格,回來很難過地說:「唉,我的體育就是不行,這次跳繩又不及格!」他給自己找了一個持續的、大範圍場景的個人原因。要怎麼安慰和引導他呢?就是幫他找到暫時的、特定場景的非個人原因。你可以說:「其他體育項目你不是都及格了嗎?你的立定跳遠還是全班第三呢。我覺得可能就是跳繩練習不夠。」舉出客觀事實,幫助孩子認識到這個挫折並沒有那麼可怕和不可避免。否則他會認為自己反正體育不好,乾脆放棄,而不是去努力改變現狀。

讓孩子靠行為改變困境

「批評出樂觀」還有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採取行動來改變困境,讓孩子體驗到「我不是無能為力的,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讓局面變得更好」。來自於事實分析和自身體驗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犯了錯誤不可怕,這是培養樂觀心態的好機會。如果孩子能養成習慣,當挫折來臨時不慌張,而是能客觀看到事實的正面、反面,並採取行動戰勝挫折,那就為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奠定了一塊最堅實的基石。

在孩子跳繩不及格這件事上,在幫助孩子糾正認識偏差後,接下來就應該和他一起採取行動,制訂跳繩練習計劃並且執行,下一次孩子就會跳得更好,重新找回自信。

知道挫折來臨時自己有彌補能力,孩子才能真正保持樂觀。當我批評完孩子洗澡時弄髒衛生間後,下一步就是採取行動。我對兒子說:「我們一起來把衛生間收拾一下。」兒子立刻高興地和我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衛生紙。這就給他傳遞了一個信息:犯了錯誤不可怕,關鍵是要採取行動改正錯誤。這件事充分驗證了「批評出樂觀」的可行性。

掌握了以上三點,家長還可以創造更多批評孩子的聰明方法。通過這些訓練,家長自己也可以養成從批評中培養樂觀、從煩惱中尋找機會的習慣,變得更樂觀。

趙昱鯤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

相關焦點

  • 不敢批評?不會批評?正確批評方法讓孩子變樂觀
    :批評出樂觀。值得不敢批評不會批評的父母學來實踐。批評出樂觀,就是說,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變得樂觀。這破解了許多家長的一個認識誤區——批評對孩子是一種打擊,讓孩子受傷害,自信心減弱,可能變得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只能說,不對的批評方法確實會產生這樣的後果,所以正確的批評方法才更加值得學習。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最要改變認知。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 悲觀的解釋風格,只會強化習得性無助。那麼,我們怎樣幫助孩子形成樂觀的解釋風格呢?樂觀思維是可以習得的。有個情緒ABCDE理論,可以用來幫助孩子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 ABCDE模式,告別習得性無助,擁抱積極樂觀,歪糖WhyTown
    其實我們並不是一出生就無助,而是點點滴滴的挫折和放棄,讓自己越來越悲觀,這種現象就是習得性無助。下面我們會通過一個實驗,來分析習得性無助的負面影響,最後我們會重點聊一聊怎樣使用ABCDE模式來培養習得性樂觀。20世紀60年代,賓州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馬丁·塞利格曼做過一個殘忍的實驗。
  • 「挫折教育」是對孩子的折磨,學會習得性樂觀,孩子才會更強大
    在心理學上管這叫做「習得性無助」什麼是習得性無助?&34;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因為一次次的失敗導致行為麻木,任人擺布的一種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破罐子破摔」。把所有的問題都攬在自己身上,孩子總是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對自己的能力認知模糊。
  • 《教出樂觀的孩子》:愛笑的人運氣都不差,培養樂觀孩子ABC法則
    如何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徵服的經驗塞利格曼博士應而得出結論:狗不是怕電擊,而是認為對電擊這件事無能為力,所以稱為習得性無助。換作人也一樣,悲觀的人很容易向無助屈服,這樣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比較高。塞利格曼博士又開始研究,能不能找到免受」習得性無助「的方法呢?這一次的試驗,他還是把狗關在籠子裡,用電襲擊它。不過不同的是,當狗在反抗的時候,他就中止電擊。慢慢地,狗就知道了反抗有效,於是就不會被電擊了。
  • 樂觀可以習得——《真實的幸福》
    塞利格曼在這本書裡把孩子的樂觀教育部分單獨抽出來成書,涉及到習得性無助,鼓勵/批評孩子的技巧,以及樂觀技巧的學習等內容。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因為這基因也許自我們而來。但我們可以努力改變自己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經歷。我發現,每當哥哥拉琴遭遇到連續的失敗時,他就開始垂頭喪氣,我就知道我做不好。我拉不好的。
  • 習得性無助
    成因不單是生活情況的改變,或是特殊的生活體驗,服用藥物有時也會造成這種心理困境。在很多造成習得無助感的成因當中,最明顯的是大環境的改變,如戰爭、饑荒、旱災都會造成一個人出現習得無助感。例如心理學家曾研究二次大戰猶太人屠殺時的集中營倖存者,發現他們開始拒絕關心和鼓勵自己。
  • 批評孩子時「口不擇言」?正確的批評方法,才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所幸的是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改變悲傷的方法:改變失敗時陷入的錯誤思維習慣。把悲觀變成樂觀的,就是幫助孩子幸福一生的密碼。哪些因素影響著孩子的樂觀?想要讓孩子學會樂觀的技巧,我們就要先了解樂觀的本質。有科學研究表明,樂觀受遺傳、父母以及經歷的影響。
  •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運用ABC法則教出樂觀積極的孩子
    如何教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你得改變自己的悲觀,你也可以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孩子徵服的經驗塞利格曼博士應而得出結論:狗不是怕電擊,而是認為對電擊這件事無能為力,所以稱為習得性無助。換作人也一樣,悲觀的人很容易向無助屈服,這樣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比較高。塞利格曼博士又開始研究,能不能找到免受」習得性無助「的方法呢?這一次的試驗,他還是把狗關在籠子裡,用電襲擊它。不過不同的是,當狗在反抗的時候,他就中止電擊。慢慢地,狗就知道了反抗有效,於是就不會被電擊了。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樂觀的父母更能教出樂觀的孩子
    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於1998年創立積極心理學,研究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有意義。著有《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等。在很長時間裡,心理學都是從抑鬱等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世界併力求改造矯正,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心理學除了關注心理疾病,更應該關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
  • 《教出樂觀的孩子》高自尊反倒低成就,很多的父母在給孩子幫倒忙
    他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習得性樂觀」這本教出樂觀孩子,是所有父母和教師的必讀書。如何撫養孩子,遠離悲觀和抑鬱,從悲觀改變成樂觀,從無助改變成掌控,享受樂觀的人生。這本書的教育啟示:樂觀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不是普通的品格特質,樂觀是解釋的風格。
  • 孩子犯錯如何批評的好
    家長會覺得為難:不教育批評孩子,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以後還會再犯;批評孩子又怕他受傷害,容易自暴自棄。其實批評不一定是對孩子的打擊,積極心理學有個「批評出樂觀」的方法——如果批評得好,反而可以讓孩子更樂觀。此方法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個人樂觀的根本原因。樂觀不是堅定相信未來會更好,這樣反而容易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 讓初三學生讀讀停停最後乾脆不讀的,可能不是手機,是習得性無助
    其實,他並非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沒辦法改變的因素,比如自己頭腦不行、沒有耐心等等,進而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學生一旦有了習得性無助,他的動機、認知和情緒就會受到損害,後來的學習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其實和"習得性無助"有很大關係。"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來的心理學概念,他用狗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先把一隻狗放在籠子裡,接受電擊。重複多次後,打開籠門,這時狗可以隨時逃出籠子。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其實和"習得性無助"有很大關係。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來的心理學概念,他用狗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先把一隻狗放在籠子裡,接受電擊。重複多次後,打開籠門,這時狗可以隨時逃出籠子。可當電擊再次來襲時,那隻狗不但沒有逃生,反而條件反射地不等電擊臨到,就先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顫抖。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光是得知未來某個時間自己可能與愛人異地,就已經讓她無法承受。她甚至跟另一半提出「乾脆還是分手吧」這樣的話。從她的戀愛經驗裡,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會產生的危害: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一切。大體來說,當某件事成功時,作外部歸因;失敗時作內部且不可控歸因的人群,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比如上學時某次成績不理想,有人會抱怨自己運氣不佳,為什麼複習的都沒有考到,沒複習的反而都考到了;也有人會因此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慧,再怎麼複習也不可能考好。
  • 巧用ABCED法則,輕鬆《教出樂觀的孩子》
    《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來自塞利格曼30多年對成千上百個成人和兒童所做的研究,有著堅實的理論和豐富的案例做基礎。這本書詳細闡述了讓父母、老師及整個教育系統教會兒童習得樂觀技能的方法。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讀者朋友們一起探尋書中的教育奧秘。
  • 「媛夢案例」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隨後該生上課換到了最後一排,從此不認真聽講、總是抱著手機刷個不停,與班上同學很少交流,獨來獨往,大二大三發展到頻繁曠課,表現出對學習毫無興趣,輔導員屢次批評教育無效,導致多門科目掛科補考重修,可能無法順利畢業。輔導員通過與小Z及其家長的溝通了解到,該生家庭氛圍長久不和睦,父母關係緊張,小妹年幼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