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該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是種什麼樣的體驗」、「超9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最近的這些話題,無一不圍繞著一個詞——「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都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職場交際,都是社交恐懼症的雷區。
二十六歲的李曉彤,發現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已經八年了。
以前,李曉彤以為自己只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漸漸地,她發現只要自己一身處人多的地方,就會感到緊張、焦慮,嚴重時甚至會出汗、說不出話,和別人溝通交流,更是難上加難。
高考結束後,她鼓起勇氣去看了心理醫生,診斷結果為社交恐懼症。知道結果的那一刻,她完全沒有驚訝,只覺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醫生叮囑她要按時服藥,定期複診,可是在暑假結束、大學生活正式開始之後,李曉彤害怕同學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因而停止了治療。之前略有好轉的病情又逐漸恢復到了最初的狀態。
大學四年,李曉彤大多時間都是獨來獨往,交際活動也是能避免就儘量避免。但畢業後,如何融入職場,成為了李曉彤的當務之急。步入職場,就意味著每天都要與上級、同事溝通交流,辦公室社交也比校園社交更加繁雜,她不止一次得產生過退縮、放棄的想法。但每一次,她總是告訴自己:「要不還是試一試吧,萬一可以克服呢?」。
她試探著向前邁了一步:在一家新媒體公司擔任文案策劃崗位。每天,如果沒有必要的事情,她不會離開自己的座位,只是埋頭努力地寫稿。但是,逃避並不是長久之計,當同事找她面對面交流時,當因為稿件問題需要與上級面對面進行溝通時,當部門每月外出團建時,她就覺得自己像個異類一般,根本無法融入到工作環境中,嘗試調整自己也沒有用。
幾個月下來,李曉彤已經瀕臨崩潰邊緣。在意識到自己還是無法與社交恐懼症達成「和解」後,面對在職場裡舉步維艱的境況,最終她選擇了離開。
辭職後,李曉彤決定獨自旅行一次,讓緊繃的自己放鬆下來。但是在接近半個月的旅程中,她還是思考了很多和以後有關的問題:「難道這個病一輩子就好不了了嗎?」、「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正常生活呢?」、「我該怎麼工作?」......
然而,人生的轉機也是在這時到來的。
旅行回程的路上,她無意間發現了某服務眾包平臺。這讓她意識到,為什麼不可以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在家寫稿工作呢?
回到家中,李曉彤就開始全面地了解該平臺:清爽的界面、簡便的操作、公正的規則,這些都讓她對該平臺十分感興趣。所以,她在平臺上發布了文案寫作的服務技能。由於害怕和別人主動交流,所以她期待著需求方可以主動來找自己。但兩天過去,沒有任何動靜。她開始糾結:「這不是面對面地交流,只是在線上,所以我主動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在做了一上午的心理鬥爭後,李曉彤選擇主動報名了一家企業需要活動文案的需求。
很快,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就找到了李曉彤。意外地,兩人聊得很投機,李曉彤也由開始的不自然,到慢慢地卸下了一些防備。當被問及為什麼會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時,李曉彤透露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成為自由職業者,不用進入職場,不用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或許是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最後,負責人決定將這個任務交給她,並表示「在和你交談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你的談吐和思想,而且你的簡歷也很優秀,所以我選擇了你,這是你成為自由職業者的第一單,希望你可以順利完成」。對此,李曉彤很感動,而她也沒有讓對方失望,交出的文案成品一次性就通過了。
如今的李曉彤,已經在平臺上完成了很多單工作,心態比之前積極了很多。最近,她也一直在嘗試著走出社交恐懼的困境,不是為了重新步入職場,只是為了可以正常地和別人溝通交流:「成為自由職業者,是我最不後悔的選擇。但我仍然希望擁有友情,希望擁有愛情」。
如果你也正被社交恐懼所困擾,不妨嘗試做一名自由職業者。這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新拾起熱情,用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