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恐怕是對自己有誤解

2021-02-23 知乎實驗室

知友@蘇德中 心理學 兒童教育 話題優秀回答者

收錄於:編輯推薦、知乎圓桌

直以來想聊聊關於社交焦慮的問題,是因為近年來「社交恐懼症」這個詞似乎變得很流行,但很多人可能對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懼症未有區分出來。尤其很多人在社交網絡上推脫不參與線下聚會的理由,多是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

知友@鳳紅邪 大概是一位不錯的心理學愛好者,但是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偏差實在太大。他的一個基本錯誤就是在於,明顯沒有弄清楚什麼是社交焦慮,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圖源:電影《社交恐懼症》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一種正常心理現象,與陌生人見面之前,人人都有可能出現焦慮的情緒。至於大家提到的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即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而鳳紅邪答案提到的,我引用:「社交恐懼症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即與事實有偏差。

原因有二:第一,雖然社交恐懼症成因複雜,目前為止科學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遠遠不能概括社交恐懼症本質和原因,我在稍後會展開;第二,將社交焦慮直接上升到社交焦慮障礙或社交恐懼症,當中偏頗一來令人引起不必要煩惱和壓力,二來令真正有需要的人困惑。

社交焦慮/社交恐懼

幾乎任何人在社交場合都會有某程度度的緊張感,但這種緊張感其實並不會造成他們完全斷絕社交活動。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與陌生人見面前感到有點擔心焦慮,或在出席正式場合前有些恐懼緊張,這是正常的,但在實際情況中又不難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應付自如,某些場景到最後甚至是樂在其中。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焦慮治療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場合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覺,從來未有過焦慮擔心,不但無法真正擁有長大成人的心智,而且也會變成一個遲鈍而不敏感的人,這不是一件好事。而心理學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現輕度焦慮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體諒別人,了解別人,而在交談時他們亦會更細心傾聽,較少打斷別人的話。

所以,我們其實不必把社交焦慮看作洪水猛獸,適度的社交焦慮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想像一下,一個毫無社交焦慮感覺的人,也就不會在乎他人對他的評價,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

我們要明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以上的害怕及焦慮的感覺不會持續阻止我們去做想做的事情。不過,當這種焦慮與不安的感覺令我們不能從容地去做一些事,從而嚴重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時候,它便可能成了恐懼症。

患有這社交恐懼症的人,一般會有如下特徵

心理方面:

生理方面:

圖源:電影《倩女幽魂》

為了不感到恐懼,社恐的人多會做出遷就,讓自己的生活受到限制。他們無法上街購物,即使有能力得到一份更好地工作,可能也會拒絕升職加薪的機會。半數的嚴重患者甚至無法和他人建立長遠的伴侶關係,其中尤以男性為甚。

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鳳紅邪用中國特有的教育方式談到家庭對於社交恐懼症的影響,其邏輯建立在他認為社交恐懼症的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上。他說「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環境、或者說世界上大部分精神文明程度、教育理念不是那麼發達的地方,人們的自我認同度與自信心普遍不高」作為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原因。

這個邏輯表面上看似乎有點道理,因為家庭因素確實是造成社恐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但按照這個推論,就沒法解釋為什麼教育更加完善的美國和歐洲,也具有那麼多社恐患者了。

事實上,即使中國社交恐懼症人數因為各種原因(譬如東方傳統文化)長期被誤解為「內向」和「害羞」而趨於保守,但目前沒有任何數據能證明中國的社交恐懼症比例高於美國。而在美國,調查顯示,亞裔患病率實際低於白人。

社交恐懼症的成因,科學還沒有定論,但我們已知道社交恐懼症在以下人群比中發生率較高:

對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要求特別嚴謹的人

在孩童時期曾經有口吃問題或有人際關係陰影的人

最近有學者認為,社交恐懼可能是因為患者停滯在 3 至 7 歲孩童正常發展的害羞階段影響(而非鳳紅邪說的,「15 歲與 29 歲左右是大眾普遍會產生社交焦慮的兩個年齡段」)

圖源:電影《國王的演講》

我希望在此再次強調,不能將社交焦慮與社交焦慮症混為一談,一般的社交焦慮,一些自助書、練習等就可以提升社交商及社交技能。而如果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請儘快確診,並尋求更專業的人士幫助,而不要僅僅認為「我就是這樣的,說的就是我」。


關於社交焦慮的建議

社交當中產生的焦慮感,雖然並非病理性行為,卻也有程度高低之分。我們確實見到有些人非常善於交際,而有些人則害怕與陌生人見面。但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正常情況下,幾乎不會有人對和熟人見面有焦慮感——除非自己和熟人之間中的某一個產生了改變。

社交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題主所問社交的「可怕」之處,我個人認為還是在未見面之前,擔心他人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總對自己有負面評價的時候,便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對自己縝密的觀察(detailed self-monitoring and self-observation)。他們總是通過自己的猜想來判斷自己在別人面前呈現的樣子,別人怎麼想自己的,這樣就會很容易進入一個封閉的怪圈,他們的恐懼來自於自己的想像。

面對社交所產生的焦慮感 5 點扼要建議:

不要對於自己在社交中有過高的要求,比如「我完全不能暴露任何缺點」;

不要對對自己訂下的形象規則 ,比如「我要經常看起來聰明及能夠自製。」 ;

不要對於社交中的後果固有的想法,比如「如果我對某人的觀點表示不同意,他一定會覺得我很笨,迴避討厭我」;

不要對自己產生過多的負面評價,比如「我和別人不同,我非常怪」;

不要有對將來的負面預測 ,比如「如果其他人認識真正的我,他們就會知道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而克服社交焦慮最好的辦法,還是多多參與社交,熟悉社交規則,建立社交方式,都有助於造成心理的安全感。當對社交技巧熟悉以後,對於社交結果就會出現偏良好的期待,結果也變得更可預測,社交的「可怕」之處也就自然減輕了。

關於社交焦慮症的建議

至於社交焦慮症的心理治療,可能有人會有興趣了解,簡單介紹三個常見療法:

社交技巧訓練


社交技巧訓練可以幫助患者輕鬆及自信地與人相處。訓練包括學習一些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與一個陌生人展開對話。患者可以與其他人練習技巧,然後獲得反饋,將練習過程錄像,並從錄像實況中了解自己的行為和在別人面前的表現如何。

層遞式呈現治療


研究發現,即使患者對某一種情況感到十分恐懼,焦慮的感覺是會隨著時間而減退的。層遞式呈現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列出所有令你恐懼的情況,然後將它們按不同的恐懼程度排列出先後次序。在治療師的協助下,由最輕微的恐懼情況開始,患者需要保持面對令你恐懼的情況,直到他不再感到焦慮為止。然後,可以處理下一個程度的情況,如此類推。整個過程分階段進行,恐懼和挑戰的程度會隨著成功克服的練習而逐漸增加。

認知行為治療 


社交恐懼症患者面對的問題,對自己、世界及他人的看法有密切關係。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去改變自己對自己或及自己對他人的想法。治療師會協助患者去留意患者慣常對自己作出沒有幫助的規則、假設或預測及這些想法引起的身體反應,以及一些慣常想法的不良影響及這些想法與焦慮情緒之關係等。

例如,治療師可能先請患者一面說話, 一面想著自己一定要表現得十分聰明及有趣。在數分鐘後,嘗試另一種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內容或要完成的事情上,而不要留意自己有的表現。這些治療通常都會由治療師與患者個別進行。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越是害怕某樣東西,就越該去了解它,認識它,並且正視它。這不僅僅對社交焦慮有效,我想,對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會有效。

福利時間

腦爆會上常常感到思維受限,無法融入討論?

社交場合,羨慕他人思維活躍被眾人認同?

讀了很多書,如何學以致用拓寬視野?

9 月 8 日,知乎大學線下快閃課堂活動第二期開課了,歡迎你來一起交流,共同打開大視野,捕獲新思維。

參加本次活動,你將收穫:

1、一份拓寬視野的「新知」攻略;

2、與知乎優秀回答者互動;

3、和「知乎」小夥伴們面基;

4、知乎讀書會 7 天免費體驗卡;

5、知乎大學私家課 5 折優惠券;

6、參與福利抽獎:知乎獨家神秘禮物~

坐標北京,掃碼立刻報名▼

相關焦點

  • 患「出門恐懼症」的人,是怎麼扔垃圾的?
    那可以說編劇把女作家設定成「懼曠症」患者但是其實這更可能是PTSD真正的「廣場恐懼症」是什麼呢?誘發「廣場恐懼」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心理陰影在《摩天大樓》裡女作家原本也是個喜歡到處浪的正常人但是在目睹了男友慘死的畫面後她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 不止社交恐懼症!17種奇怪的症狀,每個人至少佔5條
    舉凡大型雕塑或藝術品,只要是「大的」東西都會怕,患者甚至會嚇到動彈不得。,除了擔心被刺傷,更主要的原因是擔心「自己」會拿它們來傷人。部分現代人無法脫離社群網站而活,他們不時想要查看最新動態,但看見朋友炫耀自己的工作、社交生活時,又會有種失敗、孤獨的感覺,因而引起恐慌。
  • 什麼是深海恐懼症?你覺得自己患有恐懼症嗎?
    原標題:什麼是深海恐懼症?你覺得自己患有恐懼症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會有很多具有恐懼症的人,他們可能是街邊的清潔工阿姨叔叔,也可能是我們在超市遇到的超市導購員,也可能是我們去醫院為什麼檢查的醫生。你注意到了他們嗎?你能從他們的外表看出他們具有恐懼症嗎?
  • 社交恐懼症,不配省錢?
    社交恐懼症不是什麼新詞了,在大家的印象裡,一旦被貼上「社恐」的標籤,就意味著和飯局無緣,和聚會無緣...
  • 那些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女孩,怕生的白照樣過著自己的遊戲人生!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既無法和他人交流,害怕和他人交流的精神狀況。觸發這種疾病的原因有可能是遺傳,也有可能是首創之後心理因素影響導致,雖然一個人很孤獨,但是他們就是很難跨出與他人交流的那一步。不過,可不是所有的「社恐」患者能夠像他們一樣,即使有著社交恐懼,也依然能夠照樣遊戲人生。《我不受歡迎怎麼想都是你們的錯》裡的黑木智子就是難以從中逃脫的人,儘管自己也很渴望能夠得到真正的朋友和別人說上話,但是因為太過於笨拙和不擅長所以總是搞砸,後來黑木智子也就慢慢放棄了。
  • 自測一下,我們離社交恐懼症有多遠?
    如今在網絡上,一旦將社交恐懼症的話題聊起來,會發現好像大家都一樣有,幾乎到了「人人社恐」的年代。其實對於當中有些人來說,他們只感到舒服:終於不用出門各種社交了。沒機會給別人見到就被說你也太內向了吧,要開朗一點啊之類的話。
  • 社交恐懼症‖說的是你嗎?
    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 看看你們中了幾條! 而社恐恰恰相反,社恐者是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由於個人的擔心、自卑等原因不敢表達,而處於害怕、焦慮的狀態。很多人誤認為社恐即內向,但實際二者是不等的概念。內向並不會構成心理問題和障礙,但社恐將會對人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會有社交恐懼症?
  • 社交恐懼症 ‖ 說的是你嗎?
    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看看你們中了幾條!而社恐恰恰相反,社恐者是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由於個人的擔心、自卑等原因不敢表達,而處於害怕、焦慮的狀態。很多人誤認為社恐即內向,但實際二者是不等的概念。內向並不會構成心理問題和障礙,但社恐將會對人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為什麼會有社交恐懼症?
  • 自卑、敏感、不敢說話……社交恐懼症的絕望你了解多少?
    對於上述體驗,小編完全能感同身受,因為自己也是喜歡獨處並享受私人空間的人。不過這些狀態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恐懼症。 那麼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的現在,總是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 心理學這三種人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懼症,你是嗎
    文/王小林   雖然現在我們國內已經是社交軟體已經數不勝數了,但是很多人依然有強烈的社交恐懼症,往往而言,恐懼感的產生很大程度都是因為你和讓你恐懼的事物不熟悉
  • 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緊張 怎樣克服社交恐懼症
    在日常生活當中和別人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必須和人進行溝通。但是有些人非常害怕人多的場合,人一多就非常的緊張,甚至無法呼吸,這很有可能是得了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得了社交恐懼症,極大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越早克服它越好。
  • 我國超過1億人有社交恐懼症,你是否也「對人過敏」?
    「社交恐懼症該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是種什麼樣的體驗」、「超9成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社交焦慮」......最近的這些話題,無一不圍繞著一個詞——「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都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 【小測試】經典社交恐懼症測試題
  • 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
    你怕社交,我怕社交,everybody都怕社交,我說我有社交恐懼症,你說你也有,她說她也有,稍微那個聚會不想參加,就覺得自己有了社交恐懼症。有可能你是真的有,但很大一部分的人群,都是誤會自己得了社交恐懼症。
  • 社交恐懼症只有內向的人才會得嗎?
    在這個網絡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慢慢出現很多問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習慣於面對著手機電腦直抒胸臆卻每每在他人面前臉紅、發抖甚至緊張冒汗。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場合,有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難堪。
  • 擺脫「社交恐懼症」,要從根源開始
    「社交恐懼症」,想必你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為什麼這個詞以前很少聽到,現在卻普遍應驗在了現代生活中?這就要看看現在相比以前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使得現在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大範圍「患上」了這種「病」。交通工具的發展,網絡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有了線上和線下兩種更為便捷交流方式,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頻繁,不同地區的人也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交流。不過,因為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與人們的思想觀念存在著差異,或大或小,多多少少對人們的交流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畢竟觀念不同,習慣不同,要想痛痛快快暢所欲言還是有很多困難,尤其是深交,更是難上加難。
  • 告別社交恐懼症,首先要有勇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經歷:有事情需要與人交流寧願發文字消息也不願意打電話,總覺得打電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在陌生的環境中總是戴著假面,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有時候很懊惱自己沒有在別人面前更好的展示自己。當今社會,社交恐懼症是個很常見的問題。
  • 電影 | 《社交恐懼症的生活》
    《社交恐懼症的生活》視頻描述了社交恐懼症人群的真實感受,你是否似曾相識……>感謝團隊小夥伴尤晴、哈裡森、文韜、小藝老師的努力工作下期見,mua~【BGM】Body on me(by Rita Ora / Chris Brown)贈人
  • 心理學:擁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往往有不好的童年
    其實,這就是很典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這類人通常都很敏感,加上自己的性格過於偏執,就容易導致自己受傷。再加上,遇到某些問題時,包括跟別人在接觸的時候,他心理都會反覆的去思考。心理學家說,這種思維就是很典型的「內歸因」,習慣把所有的原因歸結於自己。